《人造意識》是一部低成本的驚悚科幻片,當初於美國、英國上映時口碑極佳,在爛蕃茄上更是高達92%新鮮度,曾被奧斯卡提名最佳原著劇本。
以年輕工程師Caleb (多姆納爾格里森 飾)被選為AI實驗參與者而前往深山中的實驗室,在該計劃人Nathan (奧斯卡伊蕯克 飾)的領導下,開始了與人造人Ava(艾莉西亞薇坎德 飾)進行圖靈測試(一種人性實驗),隨著與艾娃頻繁接觸,周旋於人與人造人之間的Caleb,一開始覺得Nathan是朋友,但在Ava的說服及誘惑,以及自身查找的線索中得知Nathan不如想像中的友善,漸漸不知道該相信誰?也開始對「人性」及「自我」產生困惑…
整部片主要角色其實只有三個人,(其實還有第四人,但她是沒有台詞的低階人造人…),如同神創造人類第一個女性夏娃,Nathan創造了Ava,而Ava亦與夏娃相似,在見到除了造物者外的第一位男性人類---Caleb之後開始一連串的圖靈測試,在頻繁接觸下,他們如同初嚐禁果般,Ava不願被禁錮在Nathan創造的伊甸園,開始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識與反抗,而Caleb則漸漸失去了應有的理性思考…甚至到後來懷疑起自己會不會也只是個設計精良的人造人,而有了自殘行為…
電影探討的主旨很簡單,便是人類的本質,或者應該說是自我意識的本質。
連面對真正的人類,當自己與對方對話的時候,我們都不一定能判斷一個人是否真的在思考?再者,怎麼知道他的思考與視角是否跟你相同亦或是相去甚遠?
人性的本質是透過對話與持續互動建立信任感,但在對話與互動過程中,其實都是種試探,由對方的反應與舉動來判斷彼此的價值觀與人格是否值得信賴,還是只能淪為利益交換?
聖經裡神以七天創造了夏娃,電影裡亦使用Caleb與Ava接觸的七個階段呼應她的「人格成長」。導演透過人與人的互動,人與人造人的互動,人造人與人造人的互動讓觀眾清楚窺見人性的本質—單純與邪惡、信任與懷疑、試探與利用。在這座遺世獨立的實驗室裡,每個人/人造人都在絞盡腦汁的試探彼此或懷疑自己。
Ex Machina一詞源自拉丁語片語Deus ex machine , 其中Deus 意為God (Deus exmachine英譯為 God from the machine),在文學上是「舞台機關送出來的神」之意,希臘古典戲劇當中,會用一架真正的「起重機」讓飾演天神的演員在事件發展到一半時凌空而降,以便他或她能夠解決複雜的情節或是指引結局。當今多使用在形容結局取巧並拯救困境中角色的劇作。 (資料來源:國家教育學院)或許Ava正是前來了結Nathan棄人性於不顧,不斷以個人欲望創造人造人惡性循環下的神吧!
場景部份選在挪威,不同於大多數的科幻片以冰冷的水泥牆、冷色系色調的呈現,《人造意識》選擇了挪威某個山林裡的飯店為場景,在大自然的環繞下,自有溫暖的光景色調,不至過度冷漠的科技感,同時也反映了Nathan塑造的都是具有人類情感甚至能超越人類思考的人造人。
很可惜的《人造意識》當年並未上院線,以AI題材來說,僅探討人性的特點,並未摻雜其他不必要的元素,例:AI是否會帶來世界大戰、人造人與人類戀愛等狀況,導演選擇專心說好一個故事,以科幻探討人性,以其深度取代了廣度。
若有一天人造人也像人類能夠擁有自我意識思考並做決策,當人造人不再是機器人,而是有肉身有感情的個體時,人類怎麼還能驕傲的以最高等生物安然自居?而為了欲望與方便創造出更高科技的人們,究竟是控制了科技,還是被科技所控?
《人造意識》/《 機械姬》- Ex Machina
發行日期:2015/01/21 (英國) 2015/04/10 (美國)
片長:108 mins
導演: 亞力克斯·嘉蘭(Alexander Garland)
主要演員: 多姆納爾·格里森 (Domhnall Gleeson)、艾莉西亞·薇坎德( Alicia Vikander)、奧斯卡·伊薩克( Oscar Isaac)
【本文為
#傳訊時代多媒體 邀稿,文字版權為本人及傳訊共同擁有,非經同意不得轉載使用】
部份圖片來源:IM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