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知道這麼多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忘記在哪篇文章裡邂逅這句,就像一直劍指著心臟。雖然文章中打趣地表示,還有孔老夫子墊底當「過不好一生」的代表人物,應該挺值得世人寬慰的。但這個懸念,一直長據心頭,到底要如何才能過好這一生?
01
長期價值
在積累了一些閱讀量之後,開始發現無論投資理財、自我成長、價值觀...等,許多書都指出一份共性:「長期價值」。
在《隨機漫步的傻瓜》(講述隨機概率對我們生活包含財經的影響),裡頭有一則故事很形象地描繪著,作者在華爾街工作期間,見證這些「成功形象」的經理人,開著名車居住豪奢,最後在小概率黑天鵝來臨時,一夕間,憑實力將運氣獲得的一切虧光殆盡。而平安度過黑天鵝的,卻是那種沒有漂亮績效、數據、形象樸實,但遵守紀律、長期價值的經理人。
初次讀到時,帶給我極大的震撼,原來我們所認知的「成功者」,是否是一種倖存者偏誤?多少歲月,我們將那些書中精要,整合成筆記,對之言出必信、言聽計從,而那些「老師在講你們有沒有在聽」的內容,哪些是運氣?哪些又是實力?又有哪些,是長期的真實價值?無論知識、科技、食物、醫療甚至航天宇宙等...各種領域,都逐漸隨科技日新月異探討的更加深入,而一次次推翻我們深信不疑的常理。彷彿世界不存在所謂的「真理與真相」。
我所理解的世界、名人報導... 到底哪些是真;哪些是假?那一刻我內心撼動了,想起大學時任職日商公司的主管,當年他 34歲,詢問著 23歲年輕氣盛、企圖心滿載的我問:「35歲(這年紀)怎樣叫做成功?」當然,他只是開放性的詢問,並沒有給任何討論。11年過後,他成了現在的老公,而我也早已不是當年的我。重新看待這問題,我已經有更好但不是最好的解答,想告訴當年的我:「成功、金錢,並不是人生追求的終點,更不是最重要的事。就像當我們自願當個終身學習者一樣,一切都是沒有終點的。珍貴的是旅程中的過程,學會機警辨識、反省感謝、時時修正自己的價值觀、提高做正確決策的能力與機率,最終,嘗試過好這一生,便是成功了。而金錢,是這一路做對,相應而來的獎勵罷了。」
「面對隨機性,我們能做的就是把手上的事情做好」__《隨機漫步的傻瓜》
02
反省與原則
當我開始學著面向追求長期價值,從投機者轉向投資(自我)者,我仿效《原則》一書的作者、橋水基金的創辦人 瑞 ·達利歐,著手整理屬於自己的原則。在 2019/5/3 我買了《原則》的電子書,隔年 4/16 我新增了一本資料夾做為個人的「人生原則」,並且不時檢視、修正。
資料夾中累積著 2018年末至2019年,離職後逐漸回歸自我,2020 反省尋索,年中驚喜的感覺到,自己可能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天命(目前仍在驗證中)。一路將過程加以紀錄;並思索著三個問題:我想要什麼?(我是誰?)、事實是什麼?(我在哪?)、如何行動(我要去哪?),並將這些紀錄分為三個主題:我、生活、工作,搭建出形象具體的我,那個我想成為的真實自己。
上月購入彼得 ·聖吉的《第五項修煉》,原本是為了加強最近正在研修的「系統思考」能力。但卻從書中獲得人生的重大啟示,他傳遞出「西方管理學智慧」與「東方生命成長智慧」的整合,間接回答了我近期尋求的問道。系統思考,我十年前因為工作需求就接觸到這個題目,在相隔多年後,我才真切體會到它對我的意義,它將會是協助我解開哲思追尋、人生意義的金鑰。有時突然回首會發現,冥冥之中,生命的一切均有巧妙的安排。提醒著我,人生中所有的事,都是同一件事,也呼應了應對的解方:「面對隨機性,我們能做的就是把手上的事情做好」。
瑞 達利歐 寫原則一書的目標系統思考圖(整理自導言)
03
保持機警
在讀過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之後,我開始對自己的格格不入顯得釋懷。運用課題分離,使我不再承受著過多他人的課題,默默體貼(甚至在沒人察覺之中)就將壓力攬到自己身上,也不用要求自己非得融入群體。自從將人際互動降得很低,退出大部分團聊的群組後,雖然一度引發朋友的關注,但我想時間久了,應該能知道我不是惡意的... 讓人際互動回到很單純、很直接,更有深度與意義的互動關係。或許仍有部分人覺得我搞孤僻,但我更喜歡的用詞是「孤持」:孤僻但我堅持如此,而且當我學會把自己的原則勇敢說出後,不再擔憂是否會因此被討厭,那種輕鬆感反而讓我如釋重負。
空擋不被外界干擾的時間,我回到自己的內心,累積起非常多的反思筆記。以反思逐步精進,逐步修正我自己的價值觀。這週(2020/7/15) 為了能經常查閱《原則》,對標、校正我自己的思維與行為,於是在已經持有電子書的狀況,又買了實體書籍,今天一讀,果然又像全新閱覽一般,做了手繪筆記。果然好的書,每次讀都會有新收穫。
我想,從離職回歸自我以來,我確實吸收了很多元的知識與資訊,我媽總說以前讀書時要是有這麼認真就好了。因為年輕時並不理解讀書真正的意義,以為只是拼個大考終局之戰,殊不知真實人生,是沒完沒了的考試,而且不再有準備的範圍與標準答案。現在讀這麼多書不為了什麼,只為了希望自己「不要受騙」。譬如早先提到的,當我們遵從「成功者、知名者」的宣講之餘,我希望自己擁有辨別能力,對社會上的許多事,保持著機警卻開放的心態,但機警的辨別又需要建構在多維的思考模式上,只能不斷求知,使自己能識別的模型越多,才有機會降低自己可能「被騙」的風險。
04
判斷方向是否正確
長期價值需要耐心,需要逐步修正價值觀,進而讓思維影響行為、提高做正確決策的能力。然而我也十分疑惑,要如何判斷自己堅持的方向是否正確? 瑞 ·達利歐 在書中給出參考:在現實生活中,獎罰/盈虧/得失的程度,都能用來辨別行為與價值觀是否走在正確的路途,做對的事世界自然會給予獎勵。過程中,專注在不斷逐步精進、識別「運氣、虛偽」,直到形成「專屬自己」的知行合一行為模式。
也因此,除了平時反省的筆記之外,我也維持著月報習慣,最近更新增了週記,留意一週以來是否有特別的人.事.時.地.物,並加以記錄,也時時紀錄下自己獲得的啟發、思想,不斷反覆拿出來查看、修正、直到趨近真實的自己。
一位知名的心理諮商師說:「生命的本質,就是成為你自己。」
或許每個生命最本質的狀態都是完美的,只是活的過程、社會化的過程,不小心走了迂迴曲折的遠路,將自己抹上了塵土。而如何定義是否成功?今年34歲的我覺得,如果能活好這一生,對心鏡勤加拂拭,很大機率能遠離失敗。直到我能發自內心,看透一切「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不僅離失敗遠,還能超凡於世,又何須苦苦追問「是否成功」這道命題呢?
這是小六與你分享的第030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