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女性,從小到大說絕對不會生小孩,往往都被「你以後就會改變了」作為回應,說的人可能本身也不是身處什麼幸福家庭,每天為錢奔波,有時候真想回應:「不想變成像你這樣」。
自從世間有了避孕藥,女性掌握了生小孩的決定權,在發達的國家像日本、德國和香港,出生率往往偏低,原因不外乎生活環境太競爭、負擔不起等等。但如果有錢或有足夠的錢去養育小孩,是否就代表可以生育?從《Better never to have been 》(寧可不曾存在過)一書中,南非哲學家David Benatar給了個擲地有聲的結論,生育是不道德的行為。
試想像你有權力作決定,購買一種藥物令A君變得更有活力,還是買一種藥物終結B君的痛苦,多數人也是會選後者?因為避免痛苦比獲得快樂重要,那麼未出生的小孩,基本上不會有任何感覺;反觀一旦出生,第一聲便是哭泣劃過病房,索求空氣、水、食物等等資源,沒有時痛苦,長大還有被送到學校和社會的壓力與種種挑戰,一個不幸患有慢性病或缺陷如濕疹、兔唇或神經纖維瘤,那根本就是徹底的不幸。
有人說沒有死肢的Nick Vujicic活得很好,快樂與痛苦多寡從來難以衡量,但事實上人類生存機制就是會強迫你適應,淡化痛苦,如真的回到最客觀未出生以前,相信大家都不會讓Nick出生,避免已能預見的苦難。
喜歡嬰兒的人們看着嬰兒心生憐愛,若像魯迅筆下有個不識時務者說:「這小孩將來是得死的」,這人恐怕要遭到圍剿,以保護人類天性想繁衍後代的本能。人類與病毒的相似性,在於拼命自我複制,希望延續自以為重要的DNA,懶理出生的人將來成為資本家齒輪的機會有多高;活得快樂的時間遠比痛苦少,還搬出中國一套儒家孝道,半強迫子女必然要供養父母。
年少爭吵我曾對母親說:「我並沒有要求你把我生下來」;到近年母親節,哥哥說要買禮物感謝母親,我也是混身不對勁,幾乎火從中來,每天那活着的累,歸根究底是誰錯誤的決定?新聞天天那些被家暴虐打的小孩,誰說虎毒不吃兒?
我當然知道很多人對活着很感恩,覺得人生充滿意義,記得的快樂比痛苦多,我想那也是一種幸運,但並不能排除許多人終其一生活於苦難,想無痛了斷卻千般困難。如果熱愛嬰兒小孩的人真有那麼多愛心,認為生兒並非出自動物本能,那就應該去領養小孩,別顧那是不是自己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