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定格》數分鐘的影片一直在FB播放,夫妻穿着最輕鬆的居家服,聊起沉重的感受,更多時候是女方展開激烈控訴,「我根本就是討厭小孩」、「婚姻不好玩,我付出太大的成本」,然後哽咽哭泣,而男方冷冷靜靜的坐着。其中一個看起來比較「弟弟型」跟木納的男人問,「到底變成家人這件事是好還是不好?」
作為剛去過同事婚禮的人,當婚禮上一對新人說誓詞時,總是讓現場的親友感動得眼框泛淚,誓詞是這樣說的:「從今以後,無論是順境或是逆境,富有或貧窮,健康或疾病,我將一生一世永遠愛你、保護你、珍惜你直到永永遠遠。」
這種承諾若是放在生意合約上,會是多麼觸目驚心,但大家在婚禮讀的時候都沒有嘴軟。總覺得那比較像在許願池許願,是在追求一種理想中的高度,然後盡量去達到?
導演選的8對夫妻都有小孩,小孩對於婚姻總是帶來翻天覆地的轉變,那些生活上產生的種種不適、讓本來有事業的女人變成家庭主婦,也許在經濟發達、男女越趨平等,卻還被儒家思想影響的亞洲地區尤為明顯。一個事業做的很成功的職業女性,在職場上也許是個很犀利的主管,但回到家裏又必須轉變為充滿母性的媽媽,所以片中有一位女生哭着說,婚姻之於現代女性,是不人道的。
在外犀利的女主管回到家庭轉化角色照顧小孩,丈夫是否能理解當中的付出。
這部紀錄片總讓我想起《Before》三步曲,導演懷念踏入婚姻前那些無所不聊的夜晚,就像Celine跟Jessie在列車上初次相遇時,鏡頭中一直是兩個人在對話,大家對彼此的人生充滿好奇,對未來沒有規劃,也沒有承諾,做愛也是輕輕鬆鬆的,不是為了配合排卵期,不是為了一擊即中,充滿要表現好的壓力。
有人說,小孩是維繫婚姻的其中的重要元素,讓夫妻之間有一個共同目標和聊天話題,這話聽起來是那麼實際跟礙耳,但落在現實層面,人們似乎都認識一些為了小孩才不離婚;或是因為麻煩、因為家人好友或社會期許,而生活在婚姻墳墓裏的夫妻。性愛是例行公事,或者沒有;週末活動永遠是3人行,除了聊小孩陪小孩,夫妻倆沒有其他話題,這種蒼白乏味的婚姻好聽點叫做老夫老妻,但婚禮上的新人說誓詞時,是在追求這個嗎?
教授夫婦是最動人的一對,大概也與他們的小孩已經出社會、太太曾經患癌有關。當妻子說起丈夫在約會時會為她背英詩、聊新聞各種話題時丈夫對她的啓發,她說「沒有找到其他的人可以像你這樣交流」,其他男人於她而言都索之無味,兩個人有着相同靈性的高度,交流時如魚得水,那是多麼堅不可摧的元素;當一個人說活着就是一場痛苦的悲劇,有人懂得用西西弗斯和沙特尼采回應,相遇相愛相知,沒有別人比得上你,就像齊澤克說的”you are absolute for me”。
紀錄片在香港上映場次很少,這天百老匯電影中心幾近滿座,連第一排坐到脖子發酸的也有人買,黑暗中我看到身邊左右各有兩個單身前來的6旬伯伯,右邊的喝着麥當奴奶茶,看了10幾分鐘就呼呼大睡;左邊的伯伯戴着頂帽子,打扮得像《見習冇限耆》中的羅拔迪尼路,不時咧嘴大笑,我想像他的妻子一定有過幸福的婚姻。
「好羨慕那對教授夫妻,那種她想分享的只有他懂,還會被啓發。」女孩離開電影院是對男友說。
「他們是社會上屬於比較高層次的那批人吧。」男友說。
女孩沉默不語。
只要願意對話下去,我們就不會分開吧。﹙Before Midnight劇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