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近生活中有沒有甚麼不如意的地方呀?
「啊,最近水逆啦!難怪我手機網路怪怪的!」
「最近水逆噢,你要小心跟上司或同事們發生衝突。」
「最近水逆齁,我家裡的烤箱果然壞了!」
沒錯,這幾天水星逆行了。
但別擔心,7 月 12 日後一切就會好轉的!
當你知道最近生活上或工作上運氣比較差或發生衰事,是因為受到了「水逆」的影響,有沒有讓你心情比較平靜一些呢?
所有行星都會逆行?
逆行是常有的天文現象,只是各行星運行的速率不同,導致逆行的週期不同罷了。
例如:水星每隔 116 天會逆行 20 天,金星每隔 584 天會逆行 41 天,火星每隔 780 天會逆行 72 天、木星每隔 399 天會逆行 121 天、土星每隔 378 天會逆行 138 天。
宇宙中的天體都在萬有引力的法則下規律運行,這些正常的物理現象,都是可以被計算出來的。
而這些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重複出現的現象,就提供了星座專家和媒體很好的素材,因為有永不間斷的現象可以來拿用。
為什麼會逆行?
其實就像是跑操場的時候,我們所看到視覺上的差異。
太陽系的行星就像是在操場不同跑道上跑步的選手,每個人跑步的速率不同。內圈的人繞得比外圈的人快,當內圈的人追過外圈的人時,就會覺得外圈的人「相對地」在往後跑。這就是相對位置改變下造成的視覺效果——視路徑。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國高中地球科學課中學過的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行星公轉週期的平方,和其橢圓軌道半長軸的三次方成正比。而每顆行星的公轉速率不同,是萬有引力必然的結果。
其實也沒那麼複雜,簡單來說就是越靠近太陽的行星,公轉週期越短,角速率越大;反之離太陽越遠的行星,公轉週期越長,角速率越小。例如可以想像成水星離太陽最近,所以移動最快。每顆行星的公轉週期不同,在各自軌道上的角速率不同,與地球的會合週期也就不同。
地球不斷被內圈的跑者超越(內行星),地球也不斷超越外圈的跑著(外行星)。其實「逆」並非指行星突然發生甚麼反常的事,跟「逆境」一點關係都沒有。所有行星都在自己的跑道上依照自己的步調安份地跑步,只是視覺上讓我們對別的跑道上的跑者產生「逆」的錯覺罷了。
「水星逆行」為何比其他行星的逆行還要「有名」?
水星的公轉週期是 88 天,地球的公轉週期是 365 天,而水星與地球的會合週期是 116 天。也就是說水星每隔 116 天就會發生逆行,而每次會持續 20 ~ 25 天。這樣算下來,大約每隔 90 幾天我們就在經歷水逆的期間。
因為水星與地球會合的週期最短,也剛好符合現代資訊社會的節奏,容易被發展並炒作成話題。每年 3 ~ 4 次的水逆,用來說明社會上的各種政治、經濟變化和生活上的不順,可謂非常好用。
那如果是其他行星逆行呢?火星逆行約 2 年才發生一次,我們的生活不可能這麼久都沒發生任何變化;而木星和土星每次逆行都長達約 4 個月,這樣也不好解釋大部分的現象。
因此水星就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可怕的公敵,卻也是星座專家與媒體的寵兒。不只水逆期間可以被拿來做文章,筆者原本只是猜測水逆的前後應該也有可以發揮文章的地方,查詢運勢網站之後還真的有!前後約有 10 – 15 天的陰影期,而且居然還有專有名詞——前端陰影期與順行恢復期,這個解釋人們生活現象的體系果然相當完整。
離開舒適圈,創造新的體驗與改變
水逆彷彿是「衰」的代名詞,筆者發現水逆的影片或文章下,大家都會很熱絡地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各種爛事,所有事都可以怪到水逆身上。但水逆的精隨其實就是「改變」,3 ~ 4 個月(一季)差不多是檢視自己生活各方面的合理頻率;又或者去做一些平常不會做的事,激發新的想法,必定會為自己帶來一些改變。
其實,我們本來就應該時時檢視自己,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找出問題的底層原因並改善或加強。
不管是工作上,伴侶婚姻間的關係或與長輩的關係都需要時時重新審視思考。嘗試跟舊朋友聯絡、思考工作價值、學習新技能、看新的書或電影、關心長輩或自己的健康,以上所有事情都必定會有所發現或獲得一些啟發。
其實,當我們擁有思考力與選擇判斷力,尋求內心的平靜時就不需要依賴外界指引。觀察自己的生活與情緒,時時刻刻做到自我覺察,並不斷累積和成長,我們就可以讓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強大,也能做出更精準的決策。
別將自己人生的掌握權丟掉!
星座專家對於社會其實也有安定的作用,給予許多人安心的力量。
人生本來就是無常的,我們可以參考星座專家給社會的提醒,但不應過於迷信,因為人生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擁有生活的掌控權,踏踏實實地過,就不用擔心生活被任何事物或人所控制或影響。下次在怪罪水逆之前,也許可以試著先檢視一下自己在生活中的付出。如果是自己努力不夠,那就應該自我反省;如果是改變不了的事,那就放下吧。
擁有思考判斷力,不被媒體為了賺取流量的手法影響人生,才是比較成熟與健康的生活方式。
因此,當7 月 14 日木星衝和 7 月 21 日土星衝又被操作時,用邏輯理性克服主觀感覺,不被恐懼綁架,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
線上課程推薦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