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的音系雖然因為各地方言不同,而有聲調的多寡之分,但發音系統卻不多,相較數萬個漢字,組合而來有意義的發音大概也只有四百多個,要如何讓那麼多的漢字個個都可以念得出來,形聲字就這麼應運而生。
形聲字
「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這表明了形聲字是用與字義事物有關的字作為形符造字,再取一個類似新字讀音的字,來跟形符合成新字,像是「江」「河」就是這類的字。形聲字由兩部份組成:形旁和聲旁。形旁是表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形聲字可再細分成幾個類型。
1. 左形右聲:清、依、媽
2. 左聲右形:功、期、頭
3. 上形下聲:英、雲、琴
4. 上聲下形:忘、恭、盒
5. 內聲外形:圍、病、近
6. 內形外聲:悶、氣、辨
俗話說:「有邊念邊,無邊念中間」說的就是形聲字。漢字到了形聲字產生後,已開始讓漢字從象形字、指事字和會意字的文字表意功能性質產生了重大的變化,在此之後,表意兼表音的文字逐漸多了起來,三千多年來,已由甲骨文的20%增加到現今使用有90%以上都是使用形聲字,在漢字發展史上可說深具意義。形聲字是漢字造字發展的最高階段,就連中國進行漢字簡化運動,也有為數不少的簡體字,採用的是形聲簡化的方式,形聲字是如今最常用來造字的方法。
轉注字
許慎《說文解字》:「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這句話讓許多專家學者對轉注字的定義綜說紛紜,現在較多人同意的是「建類一首」,意思表示是屬於同一個部首,「同意相受」指的是這些漢字的意義在初始造字之際是相近的,但因為在不同地區發音有所差異,以至於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稱呼。例如「考」、「老」二字,同樣是「老」部,本義都是長者,發音相近都以「ㄠ」音結尾,因此歸納成轉注字。「考」、「老」在古文中很早就存在了,因此轉注字屬於「用字法」,而非造字法。《說文解字》還載明「顛」:頂也;「頂」:顛也,本義都是頭頂、「竅」:空也;「空」:竅也,本義都是孔,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釋,因此也是轉注字。
假借字
許慎對於假借字的定義是「本無其字,依聲托事」。意思是在語言中有某字詞,但不曾在史料中有過記載,於是借用一個現成的同音字(或音近字)依託那個字詞的意義來使用,但因這個同音字是借用的,所以稱為假借字。例如「北」本義是兩人相背而走,因北方背太陽,所以借來代替北方的北,因「北」字被「北方」的意思借走了,因此再另造一字「背」來代表「北」的原義。又例如「要」在《說文解字》中是身體的中間,試想身體的腰部是一個多麼重要的部位,因此「要」被「約束」、「重要」等意義假借,「腰」於是另加「⺼」部來代表。
那麼在漢字教學時,華語教師應該從哪個部份開始教起呢?
相較書寫象形字,我認為接下來如果要練習寫字的話,可以先帶入數字一、二、三,畢竟跟生活使用上很有關聯性,並且循序漸進導入先前所寫過的漢字筆順、結構等概念。
學習象形字同時也可以學習指事字,指事字雖然較為抽象,但帶入了指事字一橫一豎一點所代表的意義,漢字學習就有了生命。
學習者學了一些指事字後,這時已對漢字具有初步的了解,再來學習充滿著故事性的會意字就更加容易,甚至讓學習者自行聯想,創造會意字的故事性,也是教漢字時很不錯的方法。
學了會意字,再加上前面所過的象形字和指事字,其實學習者也已經掌握了不少的漢字發音,利用形聲字音接近的特性,學習者要掌握大量的漢字就不是難事了。
至於轉注字跟假借字,因屬於較為深入的文字學理,我認為老師們倒是不必提及這些概念。能掌握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跟形聲字,對於漢字已經有十分強健的基礎了
教育學上我們經常提到學習框架,像是「鷹架理論」、「i+1」理論,想想漢字的發展史或是學習過程,也正如這些理論的發展逐漸堆疊而成,想來這共同點還真是很有趣呢!
如果你已經看到最後,
歡迎來【免費支持我】
請按下方的【拍手五下】,讓我有機會獲得內容創作的酬勞喔~
創作不易,需要你的友情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