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是那個月亮很亮的夜晚,一個人騎車從學校要回中和的路上,回想著自己一整天上課的經過,不知為何,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是學生不認真嗎?或許不是,我想,在我霹靂手段的鎮壓下,學生上課的參與度基本上不會太低。
是教學不流暢嗎?或許也不是,回想整個上課的過程,好像也沒有太多因為不流暢而中斷課堂的地方。
還是教學內容的問題?檢視了一下自己的教學目標,大多也都符合,考試會考的應該也都有教......
當我想到這裡,內心突然有一些明白,上完課之後,心中少了那麼一點點的東西,似乎就是「感動」。
當一位老師可以得到的感動有很多,可能是因為學生專心於課堂,收穫滿滿,也可能因為看著學生努力達成自己的理想,甚至是上課時看著學生發亮的眼神就感動不已。
當下的我很明白,我內心缺少的感動,都不是因為少了這些。
想了想,那個我覺得最缺少的,或許就是讓學生感受對於文本的感動。那天的我,似乎沒有在課堂上,讓學生走進這個文學構築的世界。
怎麼辦呢?
一方面我明白現在的國文課堂,並不是文學講堂,而是該以語文教育為目標,來引導並提升學生的閱讀書寫表達能力,而文學教育的感發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
另一方面我得承認,我跟文學很不熟,我喜歡讀這些作品,可是對於如何引導學生進入文學的世界,那詮釋的功夫、文本的深度思索,以及連結文學與生活、生命的角度,都不是我熟悉且擅長的。
想到這裡,如果我還是想提供這樣的資源,給少數還是對於文學很有興趣的學生,我可以怎麼做?
於是,我想起了「文藝季」。
隔天在跟團隊老師共備的過程中,向他們提到:「我們來辦文藝季好不好?」
大家似乎也沒什麼反對意見,就當下敲定了的幾個時間,問一問行政能幫忙多少錢,以4-5場專題講座進行規劃,雖然倉促,但也「很符合我們即興風格」的開啟了南湖文藝季的奇妙旅程。
每一期文藝季都會規劃一個主題,然後舉辦1-2場教師研習,及4-6場學生講座,時間大概會延續一個多月左右,人數大概以20到30人左右為限,以藝文沙龍的形式,讓來參加的每一位都可以好好聽講、好好思考、好好說話、好好享受被文學感動的片刻。
要成就文藝季一場又一場的講座,最重要的核心人物就是文娟
我總是晃到她座位旁邊,很抽象的跟她說今年我有什麼點子。然後,文娟就會很厲害的變出所有讓人驚艷的東西,包括主題規劃、講師邀請、電影片單挑選、還有每一場講座的內容。
她有著文學藝術的深厚底蘊與涵養,再結合自己閱讀及創作的經驗,搭配著溫柔又堅定的語調,讓坐在底下的每一位師生,都隨著深深淺淺的話語,深埋的記憶被喚醒,長期隱藏傷痛被自己重新看見,已經被摧毀的種種都能慢慢被撫平。
我才發現,原來,這就是文學的力量,也是我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中,覺得自己最欠缺的「感動」部分。
後來,我比任何一個人都更期待每一學期文藝季的到來,文藝季的每一場講座,都讓我重新省思自己的國文教學,如何透過文字及詮釋,在幫助學生提升語文能力之餘,能夠被感動。
從第一次的「經典跨世代」,第二次的「愛」,到今年的「想像力就是你的超能力」,外聘講師從范宜如教授、作家林達陽、到詩人潘柏霖,校內講師從文娟、淑娟到姵君,我們提供更多元的主題及不同風格的講師,試圖讓參與者看見文學的更多面向。
這個活動也從校內學生老師的課程,到開放校內外學生老師共同參與,我們更期待這文藝季可以成為大家一起討論文學、交流文學的空間。
南湖文藝季可以到現在辦第三次,我要非常非常感謝科內姐姐們還有歷年實習老師的幫忙與支持,我們的錢不多,沒有辦法場場都請到外聘講師。再者,大家都知道我不很喜歡煙火式的活動與課程,「深度」與「感動」是我對於文藝季課程定位與期待。
後來發現,每位站上文藝季舞台的講師,都用盡100%力氣來準備精彩內容,聽完都讓我佩服不已,我常常在底下聽著聽著,就感動到鼻酸。看著老師跟學生都享受這個交流的當下,我就覺得一切都好值得。
過去一路以來我都是出一張嘴,一直拜託科內適合講這些主題的老師來談,而我當天就負責開場跟結尾的主持人角色。
直到今年自己講了一場,才明白站在文藝級的講台上有多難,但從看每一位講師上課的過程當中,我才發現這些看起來像是講給學生聽的講座,對我來說其實都是一場又一場精實的教師研習,我常覺得,這些文藝季課程都似乎是為了解決我心中那些關於文學的問題而規劃的。
很多人會覺得,在社區高中很多學生連文字都不想看了,這種文藝季會有人有興趣嗎?
不多,的確。但是,也的確有。而且每一位願意花課餘時間來的,都是對文學有興趣、有好奇、有感動的孩子,或許,也正因為人數少,我們才能好好的把種子放進每個人的心中,每一個種子的發芽才更顯得珍貴。
每次文藝季結束的晚上,從九樓走回辦公室的過程,看著遠方星光點點,內心的滿足、感動總是無法言喻。
我不曉得文藝季會辦到什麼時候停止,但我想只要有人願意參加,只要我們都還願意分享,這個活動的存在就有♾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