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的海上意外,是漁夫之子拿威與人魚的初次見面,也是與水下攝影師大霈的相遇。為了答謝大霈相救,擅長自由潛水的拿威擔任起她的海上嚮導,未開發的海底美景讓來自都市的大霈如癡如醉;而大霈眼中的海洋,更是從小生長在蘭嶼的拿威未曾體驗過的宇宙觀,他們用彼此的眼看見了全新的世界,也讓拿威看見了自由潛水的未來與商機、給了他出走蘭嶼的契機。躲在礁石後的人魚少女,是那場意外中真正救了拿威之人,她奮力的褪去尾鰭、與拿威再次的相遇。「來我的懷裡,當一條魚吧⋯」,他彷彿聽見了海洋的呼喚、聽見了少女的期待......
【海人魚】它不是紀錄片,如果你用紀錄片的視角去看待它,總是很容易一直出戲(笑),畢竟場景設定在我們都熟知的蘭嶼,而不是哪個夢幻歐洲小鎮,人魚是否存在,不是故事的重點,而是對於想像力,你留下了多少空間?
大霈
來自都市的女孩,對於海,是用鏡頭來解讀的。想拍下海裡所有的美景,用鏡頭影像,帶著世人看充滿未知的內太空,對於海,有點近有點遠。活潑、外向、陽光,是大霈的模樣,也是湛藍耀眼下的海帶給我們的想像。
拿威
蘭嶼土生土長的男孩,海,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捕魚、潛水、帶觀光客,海帶給他生計,而他也在放回小魚及指責坐在珊瑚上遊客的動作間,給予大海溫柔的回報。他的話不多,對於海,是用行動解釋,而非言語。
人魚
故事悄悄的鋪成出,其實拿威的媽媽也是人魚,曾為愛來到土地上,又返歸大海懷抱。這位人魚也是,躲在礁石後觀察戀人,勇敢螁去魚尾,只為相守相惜。海對於人魚,是自由、也是限制。人魚來自大海,也來自我們的心中。
三人間有點曖昧不明的三角關係,撐著全場主線。都市大霈,帶給拿威新的海洋樣貌,也幫助拿威得到國際自由潛水比賽的資格,走出去看到全世界,是拿威前行的機會。海中人魚,悄然出現在拿威的生命裡,和人魚廝守、回歸海洋,是後退,退回生命的單純與真。一邊是前行,一邊是後退,拿威怎麼選擇呢?如果抽離出這部片,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常常在做著這樣的決定,挑戰與安穩、夢想與現實,孰輕孰重?每個人的答案不盡相同,也將依照當下狀況的不同,可能僅能擇一,又或者在這之間尋找平衡。
除了愛情,導演也放入了環境議題,人魚代表著海洋,拿威代表著共生的當地人,而大霈是蘭嶼的過客。不用特別去區分當地人和遊客誰對環境比較好又或者比較壞,有時候,只是愛海的方式不同而已。撿拾垃圾、環保杯、觸摸珊瑚......,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讀與認為的"應該",想法裡,我們都是為了大海好,但該不該行動及怎麼做行動,是這部電影想給我們的訊息與啟發。
看完海人魚,不該就結束了。怎麼用行動來接近與愛護海洋,是心中該給自己的自問自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