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反映了一個文化的核心精神,亦是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中所十分關切的議題,是文化符號學關心的焦點,亦與身體論述密切相關。尤其就通過儀式及身心規訓的角度來看,如何透過飲食進行身心轉化及禮教規訓往往是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喪禮飲食的象徵、通過意涵及教化功能》
切好片、列整齊、進烤箱的餅乾,正在接受攝氏170度的烘烤。在19分鐘之後,這批原本無法生食、充其量稱為麵團的圓形物,經過烤箱的酷刑後,變身為香脆可口、人見人愛的奶油餅乾。
餅乾的原料很簡單,麵粉、雞蛋、奶油、糖。其他都是增添風味的副原料。在成為餅乾之前,雞蛋奶油糖生食無妨,烘烤只是增添其風味,然而佔比最多的麵粉,非得要烤熟後才能顯露其價值;少了烘焙這道程序,先前可食的原料及所有的努力,麵團就永遠只是麵團,離芬芳可口很遠。
荷蘭學者Arnold Van Gennep在1909年出版了法文版的Les rites de passage一書,首先提出通過儀式(rite of passage)的概念:個體藉由儀典或通過儀式,離開一個團體進入另一個團體。例如,台南市開隆宮每年七夕舉辦「做十六歲」成年禮活動;卑南族脫離青少年之前,要經過 Kituvangsar(kitu/成為,vangsar/俊美;在此形容青年男子青春之美)」,才能在公開場合穿著katring(後敞褲/褲片)之資格,成為成年男子;亞伯拉罕子孫後代「受割禮」以證明是上帝的屬民。
某個行動、某項儀式,某種身體變化,甚至是某個年紀,都可能是通過儀式。
通過儀式也可能要經歷一段時間才算完成,例如服兵役、寒徹骨、或者是村上春樹小說《不帶色彩的多崎tukuru和他的巡禮之年》裡,多崎tukuru回頭去找高中時的四位好友,縫補十六年前未能完成的「通過儀式」。
還有,西班牙的「聖雅各之路」(El Camino de Santiago),日本的四國遍路(お四国さん)。也是通過儀式。
生的麵團變成熟的餅乾,正是活生生在眼前發生的通過儀式,而且,製作者還不必身處烤箱、卻能身歷其境。
一旦放慢步調,感受烘焙其中的變化,烤餅乾正是生命中可以自己掌握的 rite of passage。Enj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