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大家最近才開始急忙投入線上課程和遠距工作,但國外多數國家已經歷了一整年遠距,導致開始有了 Zoom fatigue 的現象,其實在執行線上會議、課程或活動時參與者 (包括我自己),都蠻容易失去注意力的,別人在發言時你可能覺得無聊就開始點別的視窗做自己的事,或是有時思緒也會迷失在接連而來的發言和討論之中。這時就會想到為什麼有很多人喜歡到安靜的咖啡廳伴隨輕音樂工作了,因為這才能讓你靜下心來好好思考。
幾天前參加了一場"實驗性"的 Silent Emergence 無聲工作坊,整場 2 小時活動除了一開始的 10 分鐘和最後 20 分鐘有說話外,其餘時間都是無聲進行,但 facilitator 有播放音樂,雖然只有 3 人進行,但我也觀察到了幾個有趣現象和可以思考的方向。
1. 無聲的接受度
這個活動的參與人數比起以往少很多,有多少?一開始有 2 人進入(包括我),加上主辦者和引導者,總共 4 人,但大概進行了 15 分鐘後另一位參與者就很有禮貌地說這個活動不適合他,所以就離開了。但我大概能理解那位參與者的感受,因為整個主體是在 Mural 進行,沒有任何"口頭"說明,所有指示都在 Mural,有不清楚的地方就用傳訊息的方式問,確實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尤其是心急的人。
2. 音樂的重要性
3. 跳脫舒適圈
這樣的無聲活動對許多人可能是感到不自在的,這或許可能是參與人數少和有人中途離開的原因,而引導者在活動結束後也說明因為這是屬於實驗性的工作坊,他在整個流程設計上也比較大膽,例如完全沒有口頭說明活動進行方式,Mural 的設計上也只有一開始是採較詳細的說明,越往後面就越是開放,讓參與者自己探索和發揮的方式,而我承認自己在一開始進入 Mural 時看活動說明,確實有些疑惑,而且也只能以傳訊息詢問,但很神奇地,隨著上面的指示一步一步往下走後也就越來越進入狀況,不會那麼無所適從。
4. 人數的影響
這次進行活動人數只有 3 人,因此我們也都很好奇如果人數再多一點會是怎樣的情況,因為其實我們即使只有 3 人,成果也已經蠻好的,但如果人數太多是不是會因為大家的不熟悉造成混亂?或也可能激發出不一樣的無聲火花?
我覺得這種的無聲很適合用在團隊的 brainstorm 上,我自己的感受是這樣反而更能專注而且心會很平靜,如果要我形容的話,我覺得就像在靜坐,而且很多人應該也會對於你一言我一語的那種討論感到厭煩,當然口語討論有其必要性,但有時也會是干擾你的因素,因此適當的無聲活動或許可以讓你更注意到一些微妙的細節,團隊在合作上更和諧,也能讓不擅長發言的人 (不代表他們沒有想法) 更能表達出自己的看法,而且在這個遠距優先的時代中執行線上無聲更不會感到尷尬哦!
最後引導者分享給我們一個影片(影片絕對沒有壞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