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 32 年,玉里旭國民學校長良分校成立,兩年後(民 34 年)分校獨立為長良國民學校,於民國 57 年改名為「長良國民小學」。
長良國小所在的長良里,位於玉里鎮最西南端,從東里(富里鄉)要進入長良時需要經過連接長良與富里的長富大橋(跨越秀姑巒溪),當時對周遭地緣關係還不甚了解的我,只納悶著再往下開不就要撞山了嗎?事後證明,長良雖離山脈還有一段距離,但沿著長良國小繼續往內深入卓溪鄉,確實就會抵達那在歷史課本才會看見的八關通古道了!
在道光年間,平埔族人從屏東移居至長良開墾,後因人口漸多,部分族人橫越秀姑巒溪到東岸新建部落,將新居部落稱為「大庄」、「新庄」(今富里鄉東里村),舊故居稱為「舊庄」,也就成了長良的舊地名了。
日治時期,宜蘭連家在日本制度獎勵下,向官方承墾 130 餘甲土地、興築水圳,將一片荒漠草原開闢為千畝良田,為當地的大地主(今仍見連家大古厝)。1937 年,日本人將這片良田取名為「長良」,沿用至今。(夥伴當時猜,長良應該是說這裡「長久都是良田」,也是有幾分道理呢!)
遠方的白色長柱,是長良國小的校門口。(攝影:Amo)
和
學田國小一樣,長良國小的校門口目前沒有對外開放,師生皆由側門出入。雖不清楚原因,不過從校門與校舍之間的距離來看,理由不外乎是學生數減少、側門離教室較近、方便留意學生狀況等等。
初見長良校舍外觀,總覺得很不像學校。說不像,但也不全然如此。教室配置、洗手台位置其實皆與其他小學無異;川堂兩側設有公佈欄,空間顯得廣闊寂寥。我在校舍前左看、右看,終於發現「不像」的點在哪了!校舍門面乾淨利落,少了每間學校都會極力浮誇展示的「校名」(如:花蓮縣玉里鎮長良國民小學)。或許正是因為校舍距離大門有段距離、不需要肩負門面之責,長良的校舍在視覺上能一體成形而不被字體打擾,顯得簡單許多。
午後的長良國小依舊寧靜,僅管已是下課時間,在外遊玩的孩子屈指可數可數。或許是學生數少,廣大的校園腹地稀釋了孩子的聲音;或許也只是長良的孩子習性較溫,午休完喜歡待在教室醒腦。還在腦中思考各種可能的我,目光馬上被司令台後牆的彩繪吸引。
夥伴說,這是去年畢業生共同繪製的作品。一幅名為「四季」的畫作,以豐富的色彩描繪這塊土地的模樣。一畦畦稻田有著不同的點綴,時而曲線、時而圓點、時而手印,土地上有著各式各樣的人,象徵這塊土地的多元性。光是用想的,彷彿就能看見孩子們在此揮灑畫筆的模樣,感覺好快樂。
除了繽紛的司令台,學校還有一處也充滿著文藝氣息。新落成的廁所位在川堂一側的樓梯旁,有別於一般學校廁所多是鐵製喇叭鎖,這裡使用尼龍指示鎖,配上懸地的燈飾,不說還以為來到某博物館的廁所了呢!
圖書室是另一個我很喜歡的空間。原本就不小的圖書室,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又顯得更遼闊。特別是熱氣球造型的借閱櫃檯,未免也太可愛了吧!也許是因為熱氣球有著緩緩上升的意象,好似在這裡閱讀、學習,能獲得滿滿的希望與機會,乘著孩子們的天馬行空一同飛翔。
謝謝夥伴,讓我有機會能踏訪長良國小。在你的自然教室裡,我看見極高的彈性與空間,確實能感受孩子在上課時是輕鬆、開心的,同時也有一定程度的學習,真的很不容易。雖然你在當時分享對於工作挑戰性的重視與擔憂,再經過一個學期後,你的選擇似乎也表示了你的決定,而我也相信以你的個性不會讓自己太閒,一定會為自己設定各種挑戰並逐一攻城!
參考資料:
1. 長良國小
網頁。
2. 玉里鎮公所
網頁、《玉里鎮誌》-教育篇
連結。
3. 花蓮縣文化局連家大古厝
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