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最喜歡對別人的婚姻和感情說三道四,看看最近理科太太的新聞,或是過去任何一對知名人物的感情吧,哪一篇下方沒有網友和酸民的留言。婚姻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怎樣才更貼近真實?在所有愛情故事都以「結婚」作為完美結局,美國一位作家塔雅莉‧瓊斯(Tayari Jones)以婚姻為「開端」寫了小說《婚姻生活》,竟然賣出了百萬本,讓離鄉背井20多年的她,可以回家鄉買房子了。
塔雅莉.瓊斯《婚姻生活》。(圖/Facebook/時報出版(文學線))
你對「婚姻」的看法又是什麼?在不同國家文化背景下,婚姻都有不同的型態,但大致上有相似的本質:通常為兩個人,決定承諾成為彼此的人生伴侶,共組家庭、互相扶持。
我是7年級生,在我的父母那一代,多半認為結婚就是「結髮一輩子」,離婚率相對比較低;而到了這一代,當然還是有「婚姻就是一輩子」的想法與憧憬,然而透過內政部統計的離婚率就能看見,這樣的諾言越來越難遵行,端午節結婚、中秋節離婚的也不少;又或者說,「白頭偕老」、「永不分離」其實已經逐漸不符合我們身處的變化莫測的世代。
在從前,我們看各種愛情故事,像是童話或電影,都是以「結婚」作為完美大結局。兩位主角相遇相戀→遇見挑戰→突破挑戰→結婚,都是演到這裡為止,不太會進入婚後的真實人生。
婚姻的開啟和結束,在過去也多半由男性主導,由男生來求婚,女生答應,展開這場承諾之旅。而婚姻中讓人聞風喪膽的意外之一「外遇」,偏偏經常是摧毀誓言的核彈,婚姻本該是「兩人問題」,卻往往形成「兩人以上」的腥風血雨。
外遇或出軌的故事,市面上不能說沒有,但視角多半站在遭到背叛的那一方,讓觀眾或讀者團結一心、同仇敵愾,痛罵小三、老王,同時為被辜負的那方集氣,看他/她重新站起來,獲得滿堂喝采,而背叛的那方就是下場淒慘。
很少很少說故事的人,願意給所謂的「第三者」一個公平的機會,一個能夠好好闡述自我立場,娓娓道來的機會;也很少人給所謂的「劈腿者」、「出軌者」機會,多半就是簡易的貼上「渣男、渣女」標籤了事。更少人讓所謂「被辜負的那一方」,也有機會展現更真實且不完美的人性,讓我們想起,不完美才是身為人類的本質。
2019年的女性文學獎得主——塔雅莉‧瓊斯(Tayari Jones),撰寫了《婚姻生活》這部小說,也是史上第一本同時入選歐巴馬、比爾‧蓋茲、歐普拉讀書俱樂部的年度最佳小說。她給了每個角色公平的機會,各方都有「第一人稱」的視角,闡述看起來是同一個故事,又像是三個故事的精彩傑作。
《婚姻生活》故事中的夫妻,在結婚一年半左右因為一場「意外」,導致後來一段很長的時間,兩人只能透過「通信」維持婚姻。不是Line,不是Messenger,不是電話,是通信。
在我們的時代,常常看到很多情侶或夫妻吵架,動輒Line截圖對話,PO上Dcard或是「靠北老公」、「靠北女友」之類的平台,讓大家評評理。我常常感慨,雖然科技讓我們的溝通往來變得簡便迅速,溝通品質卻變得毫無緩衝空間,而是粗暴、廉價、沒有人珍惜。
因此當我從這小說中,看到一封一封的書信往來,確實讓我很著迷,除了滿足某種窺視慾,也讓我懷念起小時候求學時,曾經動筆寫信給好友和筆友的年代(反正前面我就暴露年紀了)。我想很多讀者可能未曾經歷過這樣的時代或體驗,如果有的話,應該會跟我一樣有說不上來的懷念。
而我也發現,儘管寫信已經不符合我們的時代,我懷念也不等於我「回得去」,要把手上的iPhone丟掉也是要我的命;但我對於作者安排這樣的情節呈現,仍感到欣賞。
寫信確實具有儀式感,我們甚至得好好挑選信紙、信封、筆、郵票,坐在桌子前,騰出一段獨立的時間與空間,那是專為了你與筆下之人進行的一場「時空傳情」儀式。你在此刻所寫下的字句,對方可能3天後甚至更久才會收到,雀躍又小心地撕開信封、展信,從信紙和字跡讀取你的心意,看完一遍又一遍。這跟我們如今躺在床上、坐在馬桶上、通勤過程中,隨手隨時能發出的訊息完全不同。信紙署名「愛你的OOO」,跟LINE上面超過100種我愛你的動動貼圖、破框貼圖、有聲貼圖也不同。
然而透過這一封封主角往來的書信,也能看見峰迴路轉的高潮迭起,並不因為書信溝通「慢」就不刺激精彩,相反的,我在閱讀時常常倒抽一口氣,甚至讀到停不下來,不斷驚訝「怎麼會這樣!」、「發生什麼事了?」、「天啊,到底會怎樣發展!」
談到視角,我過去也在大眾主流價值觀的餵養下,非常唾棄外遇、劈腿這類的事,也會跟著撻伐所謂的小三和老王,痛罵在情感上背叛的渣男或渣女。
但是,第三者真的都是第「三」者嗎?都是心機超重的反派嗎?劈腿者真的都是「渣男或渣女」嗎?我們在過去的影視作品或小說裡,或是新聞事件裡,總覺得那些人就是「沒一個好」,也沒有說話發聲的資格,因為所有的言論都只會被貼上「辯解」的標籤,慘遭消音,甚至他們也被「魔化」。
可是真實世界裡的小三、老王、渣男或渣女,有很多都是超級平凡人,你以為他或她長得一副心機臉,實際上可能裡外都比你想像得還善良千百倍。可能你今天晚上去吃飯,隔壁桌那個穿著布鞋、身材樣貌平平,還超級有禮貌的平凡路人,甚至白天坐在你隔壁跟你很好的同事,正處於這樣的處境中。
最近我常常思考,「承諾一輩子」究竟是不是違反人性?若違反人性,那要承諾多久,或者該討論怎樣的共識,才是符合人性?當我們憧憬婚姻「一輩子」的保障,是不是也就落入了「恐懼分離」的不安?
究竟我們是因為「分離」這件事不可控,才心生不安,進而渴求一輩子的承諾;還是因為我們先承諾了之後,才恐懼未來將有一方無法續航,恐懼誰先打破了承諾?這問題就像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難。
我無法左右每個人對愛情的憧憬和信念,你當然可以堅信和憧憬愛情或婚姻會一輩子,也可以接納自己的恐懼和不安,這是人之常情。不過我認為,面對現在的離婚率,甚至是不斷下滑的結婚率,其實不一定要垂頭喪氣的悲觀解讀,無法一輩子,不一定是件壞事,而是讓我們每個人從不再適合彼此的誓言中釋放,步入更真實的自由。
那份自由,並不是倡導背叛、外遇、劈腿,而是我們都應該在這變化莫測的時代裡,珍惜此時此刻的相遇,經歷每一段關係帶來的體驗、成長、智慧,再迎接下一段旅程。
《婚姻生活》是我看過最真實又驚心動魄、刻畫入微的婚姻生活故事,就算你沒有婚姻,甚至沒有結婚打算,我也認為小說中的「關係課題」值得我們每個人品味與反思。另外這故事的主角們都是黑人,不過原來在黑人當中,又會因為性別、社經地位不同,又細分不同的隱性階級,也有不同的視角或遭遇,因此這個故事也打開了我對黑人族群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