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因為好姐妹一句無心的話,我像是心裡被一根刺扎到,當下在腦海盤旋了幾個很冰冷或火爆的字句,也有回覆的衝動,但這樣的做法只是「刺回去」,後果可能更糟。一想到這裡,就覺得算了,知道她確實沒有惡意,我也不想反過來傷害她,所以對自己說:我自己調整一下就好了,何必把事情弄得這麼麻煩。
這個「算了」,乍看是放過自己和對方,也乍看是一種寬容、放下、豁達,甚至好脾氣的情操,有時候卻未必是我們想像的寬容,反而會累積成一種隱性的自欺,且欺人。
那天晚上我以為,我不繼續作聲就沒事了,其實姐妹有感受到我的不開心,只是她不太清楚我的點,因此過了幾個小時,她在半夜傳訊息稍做解釋;隔天我看到訊息時,也回覆了自己一部分的真實想法,卻因為不想讓彼此更不開心,在一來一往的訊息之間,我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情緒仍有起伏,卻又硬生生被我壓抑,變得吞吞吐吐。
在很多人類圖的討論都會提到,「情緒中心空白」的設計,因為容易接收到他人的情緒影響,反應或放大2倍,也不擅長處理或訴說情緒,不擅長面對衝突,所以下意識就想避開衝突。
這可能演變成幾種情況:
第一種,很容易過度討好或取悅他人,當好人、和事佬。
第二種,極端的情況——加倍反應,以情緒化、崩潰或大發雷霆的方式炸裂。
第三種,就是隱忍、作罷、放棄溝通。
關於人類圖情緒空白的討論,我常常覺得很多人包括我,思考方向多半還是聚焦於「外」,尤其當我們一講到「溝通」,就認為這件事必定與「他人」有關,因為溝通必定有對象,也就必定要設想「對方的反應」。
又或是大家會聚在一起研討各種招數,像是「如何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如何不受他人情緒的影響」,鍛鍊或分享所謂的「切割術」,設法把自己跟外在混亂的情緒能量場區分開來,萬一沒辦法在物理上分開,只好小心翼翼的在內心設下防火牆,緊握那把看不見的次元切割刀。根本,難啊!
先分享我很常使用的第三招「隱忍、作罷、放棄溝通」。為什麼放棄溝通?也是為了避免衝突。因為溝通的時候,就象徵著要面對彼此的「不一樣」,而這些「不一樣的歧見」,常常就是衝突或火藥的引信;萬一引爆,情緒空白的反應往往又是兩倍以上,可能就是崩潰、爆炸。更何況,有時候我們根本連自己都還搞不清楚,那些情緒背後更深層的原因。
當然,放棄溝通有代價,很多時候你以為避開衝突,避開了危險;但也往往因此避開了好事,避開了成長的機會。放棄溝通,不僅是讓對方更無法理解我們,更嚴重的代償結果是:我們會因此更無法靠近自己,也更不理解自己。
每一次的「算了」不僅是把對方推遠,也是再一次的把自己跟自己的心推遠,錯失一次自我理解、探索、成長的機會。很可能就這樣,離自己越來越遠,不斷以他人為基準點來思考,逐漸忘記真正去貼近自己、接住自己的感受。
而這陣子去上了好友
Repeat 的察覺與恐懼讀書會之後,再加上我自己的體悟,
我發現關於情緒空白的溝通課題,那個「溝通的對象」,首要永遠是「自己」,這絕對是一個先內而外的過程。
尤其情緒中心「完全空白」、連一個閘門都沒有的我,會有所謂的「延遲反應」,也被形容是「情緒恐龍」,很多情緒常常會慢半拍才有反應,例如白天發生的事情,到了晚上甚至隔幾天,才發現自己越想越氣、越想越難過等等。這並不是指當下的我們毫無感覺,更不是沒有情緒,而是在當下常常還搞不清楚「那些感覺和情緒,究竟是什麼」,從何而來?從何引發?引發的是什麼?為何引發?
人類圖常常把情緒中心「完全空白」的設計,形容為「情緒恐龍」,這不代表沒有感覺,而是情緒常有「延遲反應」的情況發生。
人類圖對於情緒空白的一貫建議,除了不要在情緒化時做決定,還有「回到內在權威」來面對「該面對的衝突」。坦白說之前我並不太懂那該怎麼做,但我的內在權威是薦骨中心,我得等到我有回應時,再去面對,卻常常因為焦慮而落入頭腦的分析之中,說了連自己也不清不楚的話,做了連自己也不確定的決定。
其實在還沒有回應之前,能做的就是感受和覺察自己的情緒。我發覺,我暫時沒辦法跟我最好的姐妹像平常一樣,聊一些我們的近況,我還是很在乎她,也關心她,我知道我們的友誼不會因為這件事終止,卻沒辦法當作沒事一般跟她閒話家常。這種感覺有點寂寞,但我也發覺自己不再像以前一樣了,我不想再選擇以上那三種任何一種方式來逃避情緒。
多年前,我也曾經因為一些事情對她產生誤會、有情緒,卻不知道如何表達與溝通,又隱忍不了,最後選擇在自己的Facebook上,抒發了一串自以為別人看不懂,卻又渴望有人懂的文字。我大概過幾個鐘頭就後悔而刪掉了,但來不及,她看到了,也明白我在說她,對她有很深的誤會。而那文字即使刪除,也因為我用這種方式來抒發,沒有直接跟當事人溝通,又可能被其他無關的人或共同好友看見,對她和對我們的友情都造成了傷害。這種方式在如今看來,其實也是逃避情緒衝突的另一種變形體。
所以這次沈澱的幾天,我當然不再去臉書或IG發一些若有似無的情緒抒發,我一邊問自己為什麼對她所說的話感到受傷,一步步更釐清自己的感受。當她再次敲我時,我發現可以跟她像平常一樣閒聊了,按照以往,或許我就當作沒那件事了;但這一次我問她,「我可不可以跟你說說我前幾天那件事的想法?」因為她也是生產者,所以我也得問她有沒有意願聽這件事。她說好,於是我把自己的心情對她說。
雖然仍有情緒,但經過了沈澱,不是爆炸式的宣洩或反擊,也不是怪罪,而是知道自己即使難過,也很清晰。同樣是難過,混亂與清晰的情緒質地很不同,說出來也是給彼此一個溝通和互相理解的機會。
她在聽完我的想法之後,說理解了我的心情,也請我給她一點時間,消化和思考怎麼回覆我。隔天我們說開且和解了,我感受到她對我的心情和對這件事的重視,也接住了我的情緒;儘管她沒有義務這樣做,不過基於我們的情誼和種種,也因為她的認真看待,因為我們都很珍惜,我們雙方都從這件事有了收穫跟成長。
我發現練習說出自己的情緒感覺很好,但這確實不容易,因為這首先要對自己誠實,不是從腦袋分析局面上的情勢,繼續裝腔作勢;很多時候反而要面對自己的弱點,看見且承認脆弱之處。然後勇敢承接說出想法的後果,不強求對方的反應,明白這是為自己的言行負責。
有一部分原因是,我說過我不擔心這件事影響我們的友誼,代表她讓我很安心,我才有勇氣去練習說出口;但另一個原因是,我也對自己安心了。我知道說出這些,不是為了要對方道歉或安慰我,而是我弄懂了自己,也明白自己需求是什麼,同時也清楚知道——別人若願意來滿足我的需求時,這一切不會是理所當然;若對方無法滿足,那我也不怪罪,因為我能夠設法陪伴和安撫自己。
我很感謝我的好姐妹,她也感謝我,當然我們也都感謝自己,能夠因為面對了這件事,也回頭面對了屬於自己身上的課題。我很慶幸有她,也慶幸在我摸索了這麼久關於「情緒恐龍」這種設計的處世之道後,明白真正的鑰匙並不只是緊握那把切割刀,也不是討厭或哀怨自己的設計,而是發現正是因應這樣的設計,有時候不一定要在當下解決,弄懂要溝通的「優先對象」永遠是自己。
儘管很多人常說,不應該有隔夜氣啦、有話就要當面說清楚啦、當下幹嘛不講清楚啦、有衝突當下就應該要解決啊⋯blablablabla。拜託,不要再理會這麼多應該、不應該、要怎樣跟該怎樣的道理或教條了。情緒是需要有層次的覺察和體會,而不是我們工作上的KPI,什麼都想用效率來解決。很多人一言不合就K.O.對方,我自己也曾這樣處理過,還無情切割了一些人,表面上好像我贏了,實際上是傷痕累累,又將這些傷往更深更暗處塞藏。對別人殘忍的人,其實往往正是因為他們對自己更殘忍。
人們總是喜歡迎接正面情緒,而對待自己的負面情緒,卻習慣用打壓、藏匿、忽略、努力扭轉來處理,但我現在覺得,透過負面情緒學習的成長往往是無價之寶。無論你的情緒中心有沒有顏色(定義),我覺得都要給自己緩衝、沈澱的時間,弄清楚背後更深的情緒和感覺,先跟自己溝通過,才更有能量可以專注於與自己所在意的人溝通。先善待自己,才有能量可以善待我們在乎的人。
(P.S 這是Premium的第一篇,所以全文無上鎖。)歡迎你留言跟我分享心得、按讚、追蹤⋯等方式支持,會是我繼續寫作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