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有些人曾經在父母的壓力下,被塑造成為別人理想中的模式。但當你發展出自己的個人性,並走出別人對你所投射的陰影之後,你便須面對完全獨立的自我,通常這些會帶來某種分離感與愧疚感。釋放這種感覺!他不是上天所要賦予你的。」
—光的課程第二級次
這週帶媽媽的冥想來到了新的級次,我們越來越能跳出「母女」這個角色設定的框架來談談內心的感受。當我們讀到這段話時,特別有感覺,停下來討論了一下。
媽媽馬上提到一個之前看的故事,一位在國外念完音樂碩士的孩子,在畢業那天把畢業證書丟到他父母的面前說:「這是你們一直要我走的路,我完成了,但現在我要去做我真正想要做的事了!」媽媽說這父母聽在耳裡有多痛心,我說這孩子一路走來又談何容易?
許多人對於在原生家庭中被迫塑造成不是自己真正的樣子的情況應該很有感吧,父母總是會希望孩子依循自己心中理想的藍圖好好長大,將來過上「好日子」,而孩子的聲音時常被視為不夠成熟、太過理想化,好一點的情況是在一次一次大大小小的溝通(革命)中,彼此開始互相理解、信任、放手;比較辛苦一點的情況,就是大家都逃得遠遠的,帶著被壓抑受過的傷,在另一處重新找回自己。
身邊朋友 Zen 就是屬於後者,看著他一路走來很不容易,長期被壓抑的情況下,造成就算不合理的要求也努力順服,因此要斷開這樣的行為模式就花了許多的時間,而當你的生活開始沒有任何框架時,如何找回自己真正想要的事情,並相信自己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這又是另一段學習的歷程。就像在籠中的鳥渴望自由,有天他突然掙脫成功了,但是長期囚禁失去了社交能力、謀生能力、自我選擇的能力,以及憶起自己是如此有能力的個體,重新學習這些是段辛苦的過程,在這個過程很容易對自己產生不信任感、掙脫牢籠的愧疚感,我真的可以做到嗎?我真的可以擁有自由嗎?
即使我是比較幸運屬於前者,經過大大小小的溝通後,開創出自己的路,我也時常會有不安的感覺,有時夜深人靜時,還是不禁思考,世界如此之大,每個地方都如此美好,我該怎麼運用這個自由,創造我自己的人生呢?世界不會給我答案,答案只會在我心中,在我真正靜下來聆聽自己心的聲音時,才會看見我的內心為我在漆黑的道途上點了一盞燈,我只看得到腳下的路,但我仍然看不到盡頭,我能做的就是全然的信任與交托,在較高自我的指引中,慢慢看見自己創造出的風景。希望每個人都能夠無畏懼地活出自己,釋放他人的投射,看見自己獨一無二的完美。
照片拍攝於 Lake Hart, SA 一望無際的白色鹽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