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調整「課表」,有一陣子沒有關於藝術欣賞的時間,但是這也是有彈性可以調整的!
前兩天看到朋友興奮轉發,日本的「國際交流基金」(日語:国際交流基金/こくさいこうりゅうききん Kokusai kōryū kikin,英語:Japan Foundation)新選出、放上Youtube的推廣作品中有一部是來自所謂2.5D音樂劇的劇作《髭切膝丸 雙騎出陣 2020 ~SOGA~》
這是以2.5D音樂劇《刀劍亂舞》中2位刀劍男士「髭切」和「膝丸」為主要人物,第1部為音樂劇,講述了日本廣為人知的三大復仇故事之一《曾我物語》,由兩位演出《曾我物語》中的主角兄弟;第2部分則是兩位主角回歸「刀劍男士」的身分進行的演唱會。
圖:歌川広重「曽我物語図絵」(大錦絵30枚揃)<23枚目> (出處:「おだわら百科事典網站:浮世绘に見る曾我物語)
我推想是由於作品中的表現元素、演出主題與日本文化的關聯性,因此雖然是從遊戲IP衍伸出的2.5D音樂劇作品,卻被選為國際交流的作品,而有了翻譯字幕並且釋出在Youtube上供全球欣賞。(而且我想「
刀劍亂舞」本身也是在日本和海外都有相當知名度和流行效應的。)
孩子們當然知道《刀劍亂舞》,因為這是媽媽也在關注的遊戲/漫畫/舞台作品(自稱宅媽真的不是沒有原因的哈哈),不過因為這部作品的前半部音樂劇,融合了日本傳統歌舞伎的表演元素,述說的又是鎌倉時代的古典故事《曾我物語》,我們覺得這也是讓孩子們一同來親近欣賞的好機會。因此徵得爸爸也同意,我們就全家一起在家裡觀劇啦!
果然,因為是來自熟悉的《刀劍亂舞》角色(刀劍男士的部分),孩子們的觀看興趣大為提升,而且劇情也很明確、容易理解,並且也有適度的趣味性點綴,是很容易融入和欣賞的作品。看完可以知道曾我物語的主角和故事主軸(畢竟改編會比較簡化,可能也有一點情節調整,因為我也不了解原著《曾我物語》的細節所以無法詳述),而且可以看到一些日本傳統演藝(歌舞伎)的元素在其中,比如女性角色也由男性飾演,演員可以快速切換服裝和角色,舞台上的「黑子」(通常又叫黑衣=くろご=Kurogo,是指歌舞伎中,身著黑衣並負責舞台佈置的演員)的作用,以及化妝臉譜(歌舞伎中稱為Kumadori=隈取)等等。
當然在觀劇的時候沒有說太多,我也是要寫文了才多查了一下資料,延伸認識更多專有名詞,接下來就可以分享給孩子們知道了,我覺得這也是自學家庭最可以做到的:一起學習探索,孩子的熱情所在可以反映和影響家長,反之亦然。
很感謝國際交流基金選了一部老少咸宜的作品(笑) 更感謝我們在這個時代,有豐沛的資源可以不斷找到新的學習點,真是好方便啊~如果各位有興趣,也可以看看這部劇作喔!
至於中場後第二部的演唱會,調性和前半段完全不同,是知道「刀劍亂舞」相關故事和人物設定才比較容易投入的演唱會(寶塚歌劇團的正劇+歌舞秀形式也是如此),以娛樂為主,與前半正劇基本無關聯。所以我也沒有把這部分當成課程給孩子看完。
動漫、遊戲等等看似「次文化」的作品,反而有相當大的影響能量來帶動人們認識各種文化,如《刀劍亂舞》的出現培養了相當大量對於日本刀劍有興趣的人(包含各年齡層,而且女性數量相當高)、如《鬼滅之刃》可以延伸認識日本的大正時代風物、如《花牌情緣》讓許多人更認識了「百人一首」競技(我的波蘭裔表嫂好喜歡這部!)我們欣賞的《髭切膝丸 雙騎出陣 2020 ~SOGA~》既是2.5D音樂劇,同時也是引領人們探索日本傳說故事和傳統藝能文化的作品,這樣的「加溫」方式讓現代人們更容易親近過去,或是感覺難以理解的傳統,我相信這也是表演藝術持續存在的重要意義之一。
【延伸資訊】
-關於曾我物語和曾我兄弟復仇:
維基百科「曾我物語」條目可見簡單介紹,曾我兄弟的故事則有另一條目「
曾我兄弟復仇事件」。我從維基百科連結到
國民文庫本《曾我物語》的網頁版,日語能力不足暫且不說,光看小標題還會跳來跳去(有其他內容記載穿插)以及故事篇幅,就讓我覺得「有簡明版的表演作品真好啊」(汗) 如果不是喜好研究日本古典文學的人,應該會覺得不算好讀吧......曾我物語的故事在江戶時代成為歌舞伎的演出主題(稱為「曾我物」的演目),後來也在能、人形淨琉璃搬演。
-日本的三大復仇故事:曾我兄弟復仇事件(曾我物語,主角是曾我兄弟)、赤穗志士47人復仇(知名的「忠臣藏」,主要人物為大石內藏助=大石良雄)、鍵屋之辻決鬥事件(又稱伊賀越的復仇,主要人物為荒木又右衛門、渡邊數馬等)-
-曾我物語的故事舞台大約在現今日本小田原市。這個網站「
おだわら百科事典」(小田原百科事典)列出了「
浮世绘に見る曾我物語」這個主題,除了我文中引用的一枚圖片之外,還有其他關於《曾我物語》演出的浮世繪作品可以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