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來了,我們的孩子是否有問題可以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訊息的洪流中有時不免會讀取到過去看過、又重新看見的內容;昨天就是這樣讀到一篇文章〈瑞典五十年前的歷史教科書──福利政策的反思系列二〉,在訊息流中看到的標題不是這樣,而是「瑞典的老師說『你們的教育很便宜』.....」之類比較引起閱讀興趣的感覺(笑),總之我點擊了連結,看著看著覺得似曾相識,後來拉回標題處一看,發現是2015年的文章,如此看來,過去我曾點過這篇文章的可能性也是有的。(就在剛才,我發現作者吳媛媛小姐也有在方格子開設專題,這篇文章也有再度出現在這裡~)

既然讀到的文章是在過去某個時間就曾注意過的,可見我持續對教育這個主題還保有著興趣(畢竟有孩子要自學,自己也要學習),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就是即使2015年(或者更早?)就寫成的文章內容,在今日閱讀也依然讓人覺得有參考的價值。那就意味著當時提到的問題仍然存在著不是嗎?
想想這篇文章的標題「瑞典五十年前的歷史教科書」──如今已過了六年!台灣的教育體制雖然有108課綱的調整,入學方式現在看來相對多元,但是我們看到或聽到現在台灣的孩子接受的教育,型態上仍然與過去沒有太大的差別,雖然現在一個班級的學生人數已不如我當年讀書時那麼多,但大多數老師上課仍是要用最有效率(同時便宜?)的方式,來檢視學生們的學習,不然進度教不完、期中考期末考仍然會來,而最終家長還是會檢視孩子的分數可以考到甚麼學校......像瑞典教育看重的,強調思辨與質疑的教育方式,我們與其距離真的還是非常遙遠。

問題來了,我們的孩子沒有能提出問題,是因為甚麼原因呢?
可能是一切通透了然於心,這樣當然很好,但如果是不顧一切照單全收,沒有經過更深度的思考,那可就不大好了,但我感覺後者的成分可能更重一些。質疑並且進行更深度的思考是很必要的,但台灣目前的教育體制卻不容易達到這樣的深度。

我個人在讀大學、到就讀研究所寫碩士論文的過去經驗中得到的一項很深刻的體會就是,我的「問題意識」真的相當有限:習慣了被出題目、寫作業,接收老師教學的內容資訊,為了考試而讀書背書......不知不覺養成的就是一個習慣「解決這些作業和考試就覺得足夠了」的「好學生」,不一定需要舉一反三,也不見得要質疑權威(不管是老師或是課本),學生生涯的大半部分都可以完成,但直到讀大學,需要面對自我,去尋找想做的題目──也就是研究動機──來寫作報告或論文的時候,我才發現自己在這個部分是缺乏的。雖然我最終完成了論文,但也就此發現自己並不是個能長久投入在學術研究領域的人,除了興趣終究不在此(做研究)之外,或許個性也早已被體制教育養成了某種慣性。
想必也有人會說即使在這樣的制度,也有人可以精神飽滿地提出各種思考、問題,沒有辦法省思提問的學生,其實是自己不夠用心去動腦思考吧──但我想,以比例來說,這樣的精彩學生恐怕還是少數,大多數的孩子還是以能夠完成作業、準備好隔天的考試,達到基本的「學生本分」為主要任務。

但事實上就是學生的本分任務定位錯誤了吧!學生時期是孩子一段包含了身體和心靈都在快速成長的階段,最應該在學生時期做的,是透過生活和傳達而來的種種資訊,思考我們是甚麼樣的人、嘗試、反思與歸納自己,可以或應該去做些甚麼?不過回想起過去的經驗,是不是這些思考都是夾在考卷和作業之間,在通勤、吃飯、下課...之間去做,零零碎碎,而非大量投入?

或許我有那麼一點想要改變的靈魂,所以我選擇的丈夫相對我而言,是個很能夠挑戰常規和思考的人,所以我的人生下半段開始增加了不少衝擊(笑),甚至讓我們的孩子申請了在家自學,所以目前孩子們沒有期中考、期末考的體驗,他們要面對的是每天晚上爸爸問「你今天做了些甚麼有意義的事情?」「為什麼你覺得這樣有意義?」「你明天計畫做甚麼?」兩個孩子一個十歲、一個將滿八歲,被爸爸問到這類題目,回答很可能只是直覺的反應,或者隨意的抓取一個不久前發生的事情來分享,不過爸爸會追問下去,讓孩子們不得不再動腦思考該如何回答。或許這是小小的生活分享,但是也是讓孩子們逐漸學習再多認真思考一點,以及為自己的話語負責。這是我們家庭目前採用的方式,我不會說我們的做法必定有成效、能追步歐美的邏輯教育、或者適合所有的家庭操作,只是分享我們也正在嘗試一些方法,正因為我們身為孩子的父母,是更親近孩子的角色,因此更能夠做到一些目前體制教育的老師可能沒有太多心力去做的事情,希望我們這樣的比例調整,能幫助我們的孩子,在未來能越來越會為自己、為這個世界提出各種有趣的問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穆思沙龍 Muz's Salon
5會員
23內容數
宅媽小穆,不只有宅,也不只是媽,有時也不只被叫做小穆。 是腦袋有點雜亂的 I 人,喜歡挖很多坑,有點跳不完。 總之來坐坐,有甚麼興趣話題,歡迎來聊聊。
2025/04/02
聽說我們是在家自學的家庭時,會有甚麼樣的想法或疑問? 是否有人也想要選擇自學,但有些疑惑到底是怎麼回事? 選擇在家自學六年多,我想整理一下這個選擇對於我們是個甚麼樣的概念。 也許我們的經驗和想法,也可以成為某個人或某個家庭的參考。
Thumbnail
2025/04/02
聽說我們是在家自學的家庭時,會有甚麼樣的想法或疑問? 是否有人也想要選擇自學,但有些疑惑到底是怎麼回事? 選擇在家自學六年多,我想整理一下這個選擇對於我們是個甚麼樣的概念。 也許我們的經驗和想法,也可以成為某個人或某個家庭的參考。
Thumbnail
2024/10/03
九月末尾,完成了孩子們上個年度(112學年)的自學狀況報告書,上傳到系統後吐了口長氣──雖然沒有壓在最後一天,還是有種在死線前交作業的感覺...不過還是記錄一下,簡單分享:)
Thumbnail
2024/10/03
九月末尾,完成了孩子們上個年度(112學年)的自學狀況報告書,上傳到系統後吐了口長氣──雖然沒有壓在最後一天,還是有種在死線前交作業的感覺...不過還是記錄一下,簡單分享:)
Thumbnail
2023/03/16
三月三日是日本的女兒節,是個屬於女孩兒的傳統節日,對於喜歡日本文化的我們家來說,趁機借題發揮一下,讓女兒有個季節感的活動也是滿剛好的(笑)所以在二月底的時候,卯爸就跟卯卯預告了三月三日女兒節,要來個穿浴衣的茶會時間,根據她的喜好泡茶,還有一起吃點心...
Thumbnail
2023/03/16
三月三日是日本的女兒節,是個屬於女孩兒的傳統節日,對於喜歡日本文化的我們家來說,趁機借題發揮一下,讓女兒有個季節感的活動也是滿剛好的(笑)所以在二月底的時候,卯爸就跟卯卯預告了三月三日女兒節,要來個穿浴衣的茶會時間,根據她的喜好泡茶,還有一起吃點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今天在Thread中看見有高中生PO的文章(見下圖一),這讓我們可以好好省思目前台灣教育的問題。以下節錄貼文內容與留言,讓社會大眾可以一起思考目前教育的問題,並且揭開最真實的面紗。
Thumbnail
今天在Thread中看見有高中生PO的文章(見下圖一),這讓我們可以好好省思目前台灣教育的問題。以下節錄貼文內容與留言,讓社會大眾可以一起思考目前教育的問題,並且揭開最真實的面紗。
Thumbnail
雖然孩子上了大學之後,為人父母可以卸下大部分的教養工作,因為他們基本上已經是成年人,必須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但是在放手的同時,我覺得父母應該也要陪伴他們一起去思考如何看待這個世界,並且採取何種態度回應這個世界,我不希望孩子真摯的理想與純真受挫後,變成憤世嫉俗的年輕人,也不願意孩子變得又功利又世俗,趨炎
Thumbnail
雖然孩子上了大學之後,為人父母可以卸下大部分的教養工作,因為他們基本上已經是成年人,必須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但是在放手的同時,我覺得父母應該也要陪伴他們一起去思考如何看待這個世界,並且採取何種態度回應這個世界,我不希望孩子真摯的理想與純真受挫後,變成憤世嫉俗的年輕人,也不願意孩子變得又功利又世俗,趨炎
Thumbnail
回想起過往求學生活,幾乎都是在強記的地獄中度過,除了培養良好的語文基礎及基本的邏輯觀念之外,似乎沒有在記憶裡留下太多知識,反而是靠著自身的興趣而養成的閱讀習慣為我帶來了許多思想的翻轉與衝擊。 我的思辨啟蒙來自於父親,從小他就灌輸我們教科書上的內容有許多都是洗腦式的愛國思想,也掩飾了許多刻意不讓人民知
Thumbnail
回想起過往求學生活,幾乎都是在強記的地獄中度過,除了培養良好的語文基礎及基本的邏輯觀念之外,似乎沒有在記憶裡留下太多知識,反而是靠著自身的興趣而養成的閱讀習慣為我帶來了許多思想的翻轉與衝擊。 我的思辨啟蒙來自於父親,從小他就灌輸我們教科書上的內容有許多都是洗腦式的愛國思想,也掩飾了許多刻意不讓人民知
Thumbnail
傳統的家庭教育體系,一直有著反對詢問問題的養成習慣,認為「小孩有耳沒嘴」或是只看重結論判斷對錯,不思索背後的脈絡與原因,一說明原因則被認為是「頂嘴」反責備一頓。 長期以往,便在學生時期培養出這樣的認知,只看重結論,不思索討論「形成結論之前」的脈絡與原因。不僅不容易舉手發問,就連問題意識也一併消失,
Thumbnail
傳統的家庭教育體系,一直有著反對詢問問題的養成習慣,認為「小孩有耳沒嘴」或是只看重結論判斷對錯,不思索背後的脈絡與原因,一說明原因則被認為是「頂嘴」反責備一頓。 長期以往,便在學生時期培養出這樣的認知,只看重結論,不思索討論「形成結論之前」的脈絡與原因。不僅不容易舉手發問,就連問題意識也一併消失,
Thumbnail
你對於你曾接受過的教育滿意嗎?又或者,有沒有一點點的期許?
Thumbnail
你對於你曾接受過的教育滿意嗎?又或者,有沒有一點點的期許?
Thumbnail
身為高中生的我,不停顧慮自己的未來,顧慮自己考試的考試分數,先前回去國中和老師敘舊時,聽到慘不忍睹的成績,我總是默默的一句「屁孩」帶過。然而,最近回去國中時,看到了他們的成語填空:花枝(招展)竟填入花枝(魚排);看到了他們沒辦法分清楚鄭成功和鄭芝龍,隨著老師的嘆氣聲,我決定要找出問題的解答。
Thumbnail
身為高中生的我,不停顧慮自己的未來,顧慮自己考試的考試分數,先前回去國中和老師敘舊時,聽到慘不忍睹的成績,我總是默默的一句「屁孩」帶過。然而,最近回去國中時,看到了他們的成語填空:花枝(招展)竟填入花枝(魚排);看到了他們沒辦法分清楚鄭成功和鄭芝龍,隨著老師的嘆氣聲,我決定要找出問題的解答。
Thumbnail
記得大學時期,就讀外文系的我,曾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有文化交流的機會。坐在同個教室,上著同樣的課程,亞洲學生和歐美學生的思維、表現、言詞、感受卻有顯著的不同。當教授拋出一個問題,希望得到回應時,台灣學生默不吭聲 ,我們都害怕發言出錯被嘲笑。而歐美的學生勇於發表意見,當想法有分歧時能夠質       
Thumbnail
記得大學時期,就讀外文系的我,曾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有文化交流的機會。坐在同個教室,上著同樣的課程,亞洲學生和歐美學生的思維、表現、言詞、感受卻有顯著的不同。當教授拋出一個問題,希望得到回應時,台灣學生默不吭聲 ,我們都害怕發言出錯被嘲笑。而歐美的學生勇於發表意見,當想法有分歧時能夠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