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努力活出自己的模樣」,事實上我們都明白這個道理,但做真實的自己談何容易,雖然還沒有達到理想中的自己,但也不用心急,喜歡自己現在的模樣,便好,不喜歡現在的自己,那就慢慢改變吧。
《你不必活成別人喜歡的模樣》這本書,是在我26歲生日時摯友所贈與的禮物,而湊巧的是,作者
獨慕溪寫下這本書的年紀,也剛剛好是26歲,或許也是因為這樣,讓我看得特別有感觸,更對著書中提到,自己身邊曾經遇到過的那些人而感到感慨,也不由得感激,若沒有那些生命中短暫停留的過客,或許自己也不會是現在的這個樣子,不管是變好,抑或是變壞。書中分成八大個章節,總共有四十八個小節加上每篇獨立的小故事,我想,大家一定可以從這本書找到有共鳴的論點。
行走在江湖上,你無法選擇你遇到的人、事、物,但你可以選擇自己究竟是要向他們學習,又或是將他們當成生命中的反指標。而讀著這本書,我腦海中浮現了兩位被我歸納在「反指標」標籤下的同事,而我比較想先分享遇到的第一個女孩,我們稱她為「L」,說到她,幾乎要把我在那家公司一年的經歷全部交代清楚,她帶給我非常大的影響,在那時的我不只是討厭她,更沒辦法原諒她試圖討好的那個「他」,但經過這件事情之後,我真的成長了很多,也算是意外的收穫吧!
L,是我第二份工作上的同事,那個時候在一家很小的禮品公司擔任國外業務,而因為只相隔一個月到職,L和我算是同期,但自從她到職之後,可以說是我惡夢的開始。打從她一進來,先是搶了原本屬於我出差見習的機會,從那之後,接二連三的出差機會,一定都有她的份,而我也成為公司第一個從來沒有出過差的業務。雖然我不能把全部發生的事情,都歸咎在她身上,但不可否認的是因為她,老闆才會認為沒有那麼會「奉承」的我,是那麼的一無是處,就算我的工作處理的再好,也不及那位口口聲聲喊著「老闆好厲害!」的她。
那個時候的我會把這句話當成她的座右銘:「把事情處理得好,不如把老闆處理好!」工作上沒有處理好也沒有關係,有問題找老闆就好,不然她也不會頻繁的進出老闆辦公室;每天上班是和老闆邊熱線邊走進來;每天看到老闆就趕著第一個親切的喊著「老闆好」;而這些事情都是我做不來的,打從我進公司一直到離職,和老闆講的話還不超過十句話,除了日常的問候、發生無法處理的問題以外,幾乎和老闆沒有什麼交集,可以說我在「處理老闆」這方面是完全的0分,我不懂的討他的歡心,或是為他的冷笑話鼓掌,我只認為把工作做好老闆自然會喜歡我、會認可我;我不懂原來要一直去請教老闆才叫做認真,而不是腳踏實地的將五十家廠商的資訊牢牢記在腦海裡;老闆所喜歡所享受的這些,和我的做事風格背道而馳,所以最後我選擇離開。
這樣算起來我總共與四次的出差機會擦肩而過;第一次出差算是額外的出差見習的機會,原本老闆打算帶著我去,但沒想到L進來之後,機會就被她拿去了,我說服著自己,只是見習而已,下次再加油。第二次出差,是去見L的客人,老闆甚至還給了她選擇出差夥伴的機會,我以為她會選我,或許她是選我,只是我們都知道老闆是有最後決定權的,這次依然不是我。第三次的出差,是最重要的一次,因為不僅是去見我的客戶,更是公司久違的要飛去美國看展,原本主管還看似很開心的請我有空要找住宿跟交通,說完便轉頭打給人在中國的L和另一名同事,簡單告知明年一月預定的美國行,我的客戶,依然不是我,這次我崩潰了,我衝動的提了離職,因為佯裝要去日本留學,把離職日期訂在明年二月。至於已經提了離職之後而來的第四次,是我真的差一點就要去的一次,我以為公司是看重我這一年的努力才給我的,沒想到卻是想要綁住我的藉口,機票都訂好了,卻爆出「讓你去出差的前提,是你必須留下來。」,事到如今,公司怎麼還會覺得有用呢?我一口拒絕了,也把訂好的機票直接退掉,我也無所謂了。
其實,第二次不是我的時候,主管就曾經和我說過:「很多事情與能力無關,更重要的是意願,如果你真的很想要,就要讓老闆知道。」,但我聽不進去,因為我認為像出差這樣的事情,怎麼只憑一句「我想去!」就可以這麼容易的呢?另外更重要的是,我問過所有的前輩,從來沒有人是因為「想去」才去出差的,是因為「需要」才去的;所以我還是決定就這樣默默的在自己的工作上耕耘,我依然相信只要表現的夠好,一定會是我的,而我也覺得那個時候的自己真的很努力,並在某種程度上也許有算是有被看見吧,不然也不會在還沒滿半年就前後帶了兩個新人;也不會在提出離職之後,資深的會計前輩向我提出要跟老闆建議把我升成小主管,甚至接管L的客戶的事情,這些也算是不枉費我這一年的努力,吧。
而之所以錯失第三次美國出差會讓我這麼崩潰到脫口而出要離職的事情,除了這次是要見我的客戶,但又不是我去之外,關鍵性的原因,是這次我認真的跟主管商談這件事情,她第一句開口的話是:「我很抱歉,我真的以為這次終於輪到妳了,但老闆說沒有去過中國的妳,去美國不會有多大的幫助。」「如果妳真的很想去的話,還是可以試試看跟老闆說,畢竟老闆還是很在意妳的意願這件事。」,但我從一開始就被宣判了死刑,何必還要自討苦吃,而我也不想可憐的等待不會到來的那天,所以我提了離職。我猜想我那個時候的心態,也有一絲絲的想看主管的反應,但她驚訝之餘,更說出了讓我心死的一句話:「妳二月要走,那不就還好我沒有讓你去美國出差,我還不讓老闆罵死?」沒有要我考慮,沒有要挽留,第一個念頭是慶幸沒有堅持舉薦我去美國,嗯,好像也不值得驚訝了。
而你說,L真的有這麼的差嗎?這麼差還能一而再的代表公司出差?我同意她的口才很好,會順著老闆的毛摸;英文也很好,因為之前在波蘭留學,而我不喜歡她最大的理由在於我看不慣她的做事方式跟態度。除了有事沒事的就要一直稱讚老闆,搞得我們其他人沒有附和就代表不同意;任何雞毛蒜皮的私事及公事都要找上老闆;沒有經過別人的同意擅自使用別人的電腦;就連老闆提到我做的某件事情是反面例子,她都會說:對!我們不要這樣做!而最嚴重的事情就是她在第二次出差的事了。已經去過兩次出差的L,在第二次面對主要負責客戶的出差,應該是顯得更得心應手,是也沒錯,和在老闆面前的「積極」的部分相同,「積極」的搶著和客戶、店家交談,忘了自己的工作是要「紀錄」客戶要下訂的產品細節,導致她回台灣的時候,搞不清楚客戶要什麼,那整個月所有公司上下的心力都只花在這個客戶的身上,只因為她個人的疏失。而最後,老闆仍然選擇讓這個「去過兩次中國」的L去美國,我不能接受,就提出了離開的這個選擇,而你說,難道老闆讓我去美國出差的話就會比L好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我至今仍然是這麼認為,我雖然沒有她那麼會講話,或許英文也沒有她那麼好,但至少我會做好自己的工作,更別提,當時要見的可是我的客戶阿!
後來聽說,在我離職的不久之後,L也提了離職,原本以為她會就這樣攀著老闆及這家公司一輩子生活下去,看來也許她明白了,老闆終究和父親不一樣。主管曾經和我說過,L很小的時候就經歷父母離異,之後是和母親同住,或許是因為出自於缺乏父愛的這一點,才會對老闆這麼的執著,試圖從中感受如同父親給自己的疼愛、給自己的關注。現在回過頭來看,我不清楚她究竟是出於真心來給予老闆回饋,還是其實是想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得到想要的東西,我無從得知,只知道即使我們其他人不會像她那般諂媚,她也知道我們其他人都不想和她往來,她看起來也毫不在乎,就這樣若無其事地做著她的事情,不畏懼被人說閒話,這也是一件著實讓人佩服的事情。
其實我回過頭來看,偶爾也會想著,要是當時我沒有那麼的倔強,而是乖乖的就跑去老闆跟前,說了「我想去」,會不會其實之後錯失的那些機會,都是屬於我的呢?也或許,我也會變得跟L一般,出於對老闆的感謝而變的心甘情願的多笑一點呢?我永遠都沒辦法知道,但其實我也不想要。因為現在的我,很感謝那個時候的自己,那麼堅持又任性的不肯低頭,雖然整個過程是極度的不舒服,甚至最後的那段時間還天天以淚洗面,但正是因為這樣,我才非常果斷的離職,甚至在我離職之後的沒多久,公司就受到新冠肺炎的嚴重衝擊,但對我而言沒有任何影響,套我前輩對我說的一句話:「轉身可轉的真漂亮!」
而這一整年給我帶來的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主動爭取」的這件事了吧。其實,這件事情一點也不難理解,我也不是做不到,只是當時總覺得親自跟老闆說出口,就等同於我輸了的感覺,畢竟為什麼之前的大家都可以出差,就只有我一定要說出口呢,而那個時候的自己真的是有夠「硬」的,所以現在的我學會讓自己變得「柔軟」,因為我再也不想錯失任何想要的機會了,並且同時,也要持續的讓自己的能力精進到達能與那個機會相匹配,這樣,那個位置就非我莫屬,我也不再會重蹈覆轍,留下遺憾。
我很喜歡自己的轉變,也很喜歡走過那一段壯烈痕跡的自己,現在的自己也很好,反正26歲還年輕,人生也還很長,或許現在還不是自己理想中的樣子也無妨,雖然沒有人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但我們仍然還有時間,慢慢地去思索屬於自己的模樣,但首先,喜歡現在的自己,我覺得,便好。
會想到這件事情,是因為書中的一個觀點—「別讓等待,成為遺憾」,願大家都會在這本書裡面,找到自己喜歡的觀點。
若喜歡我的創作,也歡迎在下方幫我點五下拍拍手,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