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長久的歷史中,不同群體的不同文化會同化成單一文化通常必須透過軍事佔領行為才能被迫達成。如中國人的始祖早期的活動範圍只在黃河中下游流域,透過不斷的征戰併吞周圍的聚落擴大了勢力,黃帝打敗蚩尤的故事正是當時最大規模的戰爭行為。
而日本和羅馬文化的形成卻是另一種極端例子,非被迫而是自願採納吸收他國文化。最早有史可考的交流實例則是西元三世紀時期,邪馬台國的女王
卑彌呼遣使西渡中國大陸求見當時的曹魏政權,受封
親魏倭王並授與金印一枚,可惜這枚金印已經遺失。「參考拙作:
日語練習-貓貓日本史(女王卑彌呼)日本幕後觀察」
之後中日兩國皆因國內戰亂,長期斷絕官方聯繫,直至七世紀隋唐時期(日本奈良、平安時代)日本才開啟大規模留學團前往中國全方位學習。在此之前日本的知識階層通過各種途徑基本已習得中文,能夠以中文書寫,甚至發展出萬葉假名。現代的平假名、片假名即是脫胎自萬葉假名。
何謂萬葉假名?
與西歐表音文字傳入中國會被改寫為漢字是類似的做法。日本人也是以相同方式借用漢字去標示還沒有文字的日語,基本上採用1音節選用1個漢字書寫日語。因為中文同音字很多,那個時代的日本人自然還沒有統一標準的概念,大概率是自己喜愛用哪個字就拿來用,現代日語漢字有各種千奇百怪的發音濫觴應該來自於此。當時日本人自己寫就的史書古事記、日本書紀、詩歌合集萬葉集皆是以萬葉假名撰寫。萬葉假名的名稱由來即是以這本堪比中國版的詩經而命名。
參考附圖,萬葉集中的詩歌範例,右邊的漢字即是萬葉假名(「銀」「金」「玉」3字不是),萬葉假名右側小字的平假名是現代人標註的,萬葉集成書的年代還未誕生平假名。左側是現代日語的白話翻譯,詩歌的中文大意是,金銀之類的財寶都不如小孩子珍貴。中文母語者來看這首詩歌,應該是看不懂意思,雖然全部以漢字寫成。
再舉一個例子可能更容易理解萬葉假名的概念,漢字寫出「夜露死苦」即使不懂日語的人也能理解代表「よろしく(發音YoRoShiKu;中文意思拜託)」。萬葉假名流行的時代,漢字沒有統一標準,所以或許有人會使用「葉露絲庫」來描述「拜託」之意,不過只要能懂得大部份漢字的發音,遇到這種情況也能大致猜到對方想表達的意思。
片假名和平假名誕生的由來
萬葉假名的弊端也很明顯,因此現代日語已經放棄使用,改用由它提煉出來的
片假名和
平假名。介紹日本人如何改造萬葉假名之前,必須提到影響日本深遠的佛教,來到現代儘管大多數日本人已經沒有宗教信仰,但是日本人過世後通常會採用佛教方式舉辦葬禮,請和尚來念經送別死者。如同近期遭遇兇徒槍殺致死的前日本首相
安倍晉三也在隸屬佛教
淨土宗的
增上寺舉辦葬禮,並取戒名「紫雲院殿政譽清淨晉壽大居士」。其實安倍也沒有宗教信仰,卻因宗教團體的緣故意外成為兇徒的暗殺對象。參考拙作「
前日本首相安倍遇刺身亡事件背後的3個問題 – 日本幕後觀察」
題外話有點多,回歸正題,佛教幫助了假名的誕生,更正確的說法,佛教的原文經典觸發了假名誕生。中文和日文的發音差異甚大,直接借用漢字表達全部日語的難度相當高,生搬硬套的結果出現各種不適應症。中國漢字的長相基本一致,但是各地有各地獨特的方言,不同地區的方言傳入日本讓日本人在套用漢字以及使用漢字詞時,經常會發生同一字詞有不同唸法的現象,類似此種格格不入的感覺讓他們想找出一條更好的道路。
日本佛教主要經由中國及朝鮮半島傳入日本,但是佛教的起源眾所周知是在古印度,原文佛經以梵語字母寫就。日本僧侶熱衷推廣佛教信仰,除了中文佛經外也希望能求取原文真經,在研讀真經的過程中,日本僧侶發現表音的梵語書寫方式似乎更適配日語的發音系統。藉由梵語的構造原理,鑒別出日語有47個基礎語音,分別選用47個符號代表。而日語又不像單純的表音文字,而是一種稱為音節文字的表音系統,簡言之,沒有中文的複雜,又沒有拉丁字母般的簡單。原則上,1個符號代表1個音節,而符號是採用經過嘗試後由萬葉假名提煉出來的平假名和片假名。2者的提煉方式不同而形成2套文字符號,平假名來自萬葉假名的草書字體;片假名則來自萬葉假名的偏旁字體或全部字體。當時為了幫助學習者能更輕易學會這套符號,專門寫了一首傳揚佛教精神的詩歌,也就是著名的伊呂波歌,全長47個字,每個字都不相同,學會這首歌就相當於學會了所有發音符號。
另外,片假名和平假名的關係有一絲絲類似英文字母大小寫的感覺。主要指2者相為表裡,每個日語發音都有一組片假名和平假名互相對應。曾經學習過日語50音的朋友應該明白我的意思,不曾看過50音文字長相的朋友也可以參考拙作「
日語50音的學習秘訣及順序由來 – 日本幕後觀察」
剛誕生不久的假名並沒有受到知識階層的歡迎,只在僧侶,以及有空閒去進香參拜的富貴人家的女眷之間流傳。究其原因,並不難理解,當時能掌握知識的階層非富即貴,自小開始學習、研讀漢文(文言文)及中國文獻,好不容易憑此壟斷進入上層社會的機會,犯不著再去學習剛發明出來還不成氣候的新事物。而僧侶們當初會發明新的假名是基於誦讀佛經的需要,中國傳來的佛經自然是以中文寫就,雖然有老師傅會教導內容,但是遇到不認識的字還是會在該字旁邊標註讀音,與咱們現在學習外語沒有兩樣。佛經上面行與行之間的空隙並不大,要完整標註萬葉假名並不容易,自然而然逐步省略萬葉假名的筆畫,直到成系統的片假名出現。而富貴人家的女眷不需勞動,當時也不允許她們學習漢文,空有大把閒暇時間,學習平假名這種新奇事物可以寫出文字又能消磨時間。
十五世紀,韓國的世宗大王發明諺文(現在的韓國文字)時也發生和日本一樣的情況,新發明都不受當時的知識階層欣賞,甚至視其為旁門左道。多年之後,因本國民族意識抬頭後才能普及。
西元1000年前後成書的《源氏物語》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小說,即是以平假名寫就,作者是下級貴族之女
紫式部。可能有人不服氣,憑什麼你說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小說就是,成書時間先不提,至少在字數上真的是
長篇,與現代的網文動輒數百萬字有的一比。本書有各種版本流傳下來,不管哪個版本的字數大致都在1百萬字上下,書中出現的角色也多達500人。
為什麼要發明片假名和平假名2套假名呢?
單純一些,只發明一種不就得了,讓後世的學子在學習上可以更省力豈不是更好。
據信,片假名比平假名更早被發明出來,原因在前文有稍微提過,片假名最早主要應用在佛經。已經出土的七世紀的木簡中發現漢字旁標註著省略萬葉假名筆畫的字體,此為片假名的前身。到了九世紀,奈良的古宗派僧侶們在佛經內標註比較成系統的省略筆畫漢字,主要用途為漢文訓讀,是日本人依日語文法解讀「漢語文言文」(日本人稱之為「漢文」高中生都要學習)的方法。(日語語言順序和文言文差異頗大,這裡就不展開說明)之後慢慢地開始普及,不只是佛經,當時傳到日本的漢文書籍都需要標註,與其說片假名作為文字被使用,最初其實是作為符號或記號而傳開來。而且當時不同人或不同宗派的省略方式,使用方式各有不同,出現很多異體字,經過長久的整理完善後直至十二世紀左右才出現非常接近現在使用的片假名。
法華經,粗字體是漢文,左側小字片假名,右側小字平假名/Wikipedia
奈良的東大寺的正倉院裡面收藏一批八世紀的文書,上面使用的文字是平假名的前身草假名。草假名作為漢文的注釋,片假名作為讀音符號同時出現在文章上。草假名的字型逐步簡化,脫離了漢字草書形態,獨立成為一套文字大致在九世紀。不過,同一音節有多個異體字,據統計,當時的異體字多達約300個,以現代的角度來看還是太多,不過已經比萬葉假名的異體字少非常多。
進入十世紀(905年)由第60代醍醐天皇下令編撰《古今和歌集(こきんわかしゅう)》,合集內收錄未被選入萬葉集的古詩歌至平安時代創作的和歌(日本詩歌),序文有2個版本,平假名版本和漢字版本,這是最早由官方出版的文書上使用平假名的記錄。935年完成的《土佐日記》上面使用的字體已經與現代使用的平假名非常接近。順帶一提,平假名這個稱呼遲至十六世紀之後才出現,出現的理由是為了與片假名做出區別,平假名的字面意思為「普通的假名」。而片假名的片指碎片,不完全的意思,表示片假名是取真名(漢字)的碎片部位而成。
假名一字多音的狀況自發明以來持續到1900年才在當時的明治政府頒布法律下正式修改為一字一音,也就是現在最常看到的假名,被廢棄的假名稱為變體假名,只有特殊情境下才能看到,如招牌文字、書法等。
明治19 (1886) 年給學童學習變體假名的教材/Wikipedia
2套假名有約定俗成的使用場景,不過這些不是硬性規定,需要標新立異時經常會故意違反這樣的規則。
片假名
- 漢文訓讀時的標註或讀音
- 外來語,主要指大中華圈以外的外語
- 描述非日語母語者或機器人講的日語
- 模擬聲音、狀態的擬聲語
- 學術用語、電報文字等等需要強調時的日語
- 二戰結束前的報紙、正式文書多採用片假名
平假名
- 使用範圍最廣的最常見的日文
- 沒有漢字的字詞多用平假名書寫
- 日語學習者的啟蒙文字,即使是日本人學童也是先學平假名。
以上只是比較主要的使用場景,還有很多場景下只會使用片假名或只用平假名。
另外,日文各種文字的外觀長相給人的印象各有不同,如漢字看起來正式、專業、有距離感;片假名給人剛直、無機質的印象;平假名給人柔軟、滑順、容易親近的印象。
舉個例子,中文「咖啡」,在日本有4種寫法,給人的印象皆不相同。coffee(洋氣)、コーヒー(舶來品)、こうひい/こーひー(親近感)、珈琲(專業)。
上圖的咖啡店是位於東京世田谷區的千歲烏山店,店名「珈琲鳴館」使用漢字給人專業咖啡店的感覺,同時以平假名寫出店名的日語讀音「こーひーめいかん」,咖啡豆以片假名直書「コーヒー豆」。一家店的招牌就用上3種文字,店內的Menu如果有coffee字樣那就集齊4種文字。XD
結語
語言文字有如生命體,出生、成長、茁壯、開枝散葉、消亡,隨時都在變化。以上內容只是概述日本人如何改造、使用文字的過程,算是一篇科普文,如有錯誤疏漏請不吝指教。
另外今年恰好也是自己學習、使用日文的第30個年頭,寫下此文留作紀念。雖然使用日語的時間長久,但學海無涯,不進則退,也以此篇告誡自己,日語能力仍有進步空間。
2022/07/19 pos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