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約莫寒假過後,就有許多高中生開始面臨抉擇,也就是選填大學志願。做為一位高中畢業也是非常迷惘、大學末期身陷國考、再到投入法律產業、現在又再回學校念研究所的我,或許可以提供一些不一樣的觀點。
了解自己分數組成的優劣勢
我個人高二選組的時候,選的是三類組;高三時才轉至一類組。印象中當時學測是68級分,看起來不算太差,但卻是很平均的每科都扣一、二級分。
一類組的科系,一般來說可以先大別為「文史」、「商管」、「法政」。當時我對文史或外國語文都沒有特別的興趣,因此首先剔除文史學院;對法政相對陌生,因此沒有特別想申請。最終就剩下商管學院,可是商學院普遍都看重國英數三科,這可讓我吃足苦頭。為甚麼呢?
舉個例子,如果今天有一位65級分的學生,國英都是滿級15級分,數學13級分,自然、社會加起來22級分;而我總級分68級分,但分數組成是國英都14級分,數學13級分,自然社會加起來27級分。如果我們同時去申請商學院,我會在第一階段加權篩選時就陣亡,而65級分的同學則有可能獲得第二階段面試的機會。
因此,由我切身的經驗可以發現,在不重考的前提之下,了解自己分數組成的優劣勢,是決定志願前,必須做好的功課。
選系
想念甚麼科系?這個問題似乎對大多數的高中生都有些困難。我當年也是如此。
如果你已經有明確想念的系,就從該系分數最高的學校一路往下填即可。
如果你在乎大學學歷可以幫助你就業這件事,就請依你的分數,能填到越有名的學校越好,簡單講就是分數越高的學校越好。
如果你將來是要繼承家業,請直接問你爸媽要念甚麼學校;如果你未來要出國,請去你可以維持高GPA的學校,並且花錢、花時間把外語學好。
學科取向
興趣?
如果不確定要念甚麼系,不妨先問問自己平常都在幹什麼?這不是在嗆人,而是要發現自己對甚麼比較有興趣。
舉我朋友的例子,他平時很愛打球、運動,但不是體保生,球技也不夠好到進校隊;他的英文不錯,學測的英文也毫無意外地拿下滿級分;他是個悶騷的人,平時不會很外向的去搭訕他人,但熟了之後是幹話滿滿;他很細心,脾氣也非常好、很有耐心。請問以上特質,你覺得當攝影師是否合適?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恭喜你落入心靈雞湯陷阱,因為縱使以上條件都沒有,一樣也可以成為一位好的攝影師。
上面的例子很像在開玩笑,但你環顧身邊,一定有很多類似的狀況不斷上演。礙於台灣目前的高中教育,沒辦法真正讓高中生探索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因此就會用許多「退而求其次」的方法選系,上面的例子就是其中之一。上面方式最大的盲區在於想得太遠,任何一種職業都有不一樣個性、嗜好的人,縱使個性適合也可能因為收入、就業機會等等因素而變得不適合。因此如果用個性、興趣預想職業再往回推到科系,是本末倒置的。
以目前台灣普通高中的教育體制而言,過度注重學科成績的表現,導致高中生也只剩學科成績,真正的「興趣」真的很少甚至沒有。因此我認為比較務實的做法,是從「有興趣的學科」去選系。
成績
以我自己的例子而言,我高中數學、物理的都被當過,想當然不會太喜歡這兩科;地理、公民成績都不錯;英文、歷史、生物、化學都普通;國文成績不到非常好,但不至於討厭。而我學測的分數組成也確實吻合高中學科表現。
因此,不需要數學、物理的系,首先可以先剔除所有理組科系;文組科系如前面所述,可分為文史、商管、法政,因為國文、英文也都沒有特別突出,先刪除了文學相關科系;剩下的就是歷史、商學、管理、法律、政治等科系。當時因為父母都是唸商管,對商管「彷彿」比較熟悉,因此大多數都填商管類的科系。但當時的我就是忽略了商學院很重視國英數分數的事實,以至於我能通過第一階段門檻的商學院,大概就是俗稱「中字輩」的 (中興、中山、中正、中央) 大學。
後來受到當時指考風氣還很盛的影響,放棄了所有面試機會,再次投入指考。然而,在學測沒有特別失常的情況下,指考的成績也沒有太大改變,若填商管學院可能也是在中字輩的邊緣。因此我終於認清現實,挑選文組科系裡採計最多科目的科系,將我總分高的優勢放大、扣分科目平均的劣勢縮小,於是就產生了「法律系」這個選項。
選校
選定學系之後,接下來就是排志願序。以台灣的現狀而言,公立大學的分數、排名都較高、資源也較私立學校多,因此按落點分數由高至低選填學校,大致上沒有甚麼問題。
但也必須根據科系做微調。以法律系而言,公立學校的排序就是 台大 -> 政大 -> 台北大;但再往後的公立大學如成大、中興、中正、東華等,雖然成績可能在私立名校之上,但因為法律系的師資以及研討會多半都在北部及西部,因此在台北的幾間私立法律系,會較其他公立法律系具有優勢 (相關文章:是否該念法律系?)。這部分必須直接詢問念過該系的人,如果身邊沒有認識的人可以問,各校的輔導室、家長會、校友會應該也都能幫忙找到合適的學長姊解惑。
因此,我建議不確定要念甚麼系的人,先選系、再選校,盡可能避免念不下去的風險,也可以盡可能讓大學文憑起到幫助就業的功能。
選校不選系?
曾有一說,可以不論科系去選填名校,之後再轉系即可。舉例而言,國內的公立名校不外乎台大、政大,而以我的學測成績,可能可以選填台大哲學系、或是政大斯拉夫語言學系。但誠如我前面所述,我對語文並沒有特別的興趣,國文、歷史也沒有特別厲害,一旦進入哲學系,有很大機率念的很差;斯拉夫語言學系更不用說,可能大一就重修。
必須先聲明,我並不是指哲學系、斯拉夫語言學系不好,是以我的學科表現而言不適合念這兩個科系。很多人會誤以為不選哲學系、斯拉夫語言學系這種「冷門科系」,是因為「出路不好、工作不好找」,但這同樣是本末倒置。大學已經漸漸成為基本教育,未必與未來的工作有關聯,目前就業市場中「學非所用」的狀況也不罕見。用「未來」出路好不好來選系,就跟預判十年後某支股票會不會漲一樣;四十年前誰會想到電腦、網路成為顯學,資工系人才炙手可熱?
回到先進名校再轉系這個策略,雖說不是不可能,但執行非常困難。轉系必須在大二、大三時考轉系考,但又必須維持學籍、不能被二一退學,因此除了要維持原科系的成績,還必須準備目標科系的考試科目。而大一、大二正是大學生活最豐富多彩的階段,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聯誼、社團、出遊、打工,如果不是天生孤僻或是定力驚人,很難不去參加。但如果因為參加活動導致時間不夠、準備不足而錯過大二、大三的轉系機會,就會只剩下坎坷的兩條路:咬牙唸完不適合的系,或重考大學。
大學只是個開始
傳統意義上,大學屬於高等教育,但以現今台灣的教育體制而言,其實已經往基本教育靠攏。早年為了提升台灣整體的教育水準,政府鼓勵學校轉型、升級,不少五專轉型為技術學院或大學;也新設了許多大學、大幅降低進入大學的門檻、人人都有大學可以念,造成的結果就是辦學品質與學生素質都良莠不齊。
也因此大學學歷不再是金字招牌,也不具備太多加分作用,想要在產業界立足,最終靠的還是自己的努力以及持續的學習。大學主修的專業學得好已經是基本,因此也不必被大學科系所束縛,好好利用大學四年的時間去了解各種產業、實習、打工,進而認識自己、了解適合自己的工作樣態,才是大學期間重要的目標。行有餘力可以多接觸其他專業,多開幾條職涯發展的路,或許比糾結名校、科系出路好不好更重要。
好好地修過大學的三大共同學分:「課業」、「社團/打工」、「愛情」,是身為一個大學生的義務,同時也是權利。考大學絕對不是人生中最後一個考試,認識自己的分數組成、挑選合適科系、聽取學長姐對選校的建議之後,就開心去念大學,無論是不是失常,都不會世界毀滅、也不會毀了你的人生。無論你是想要在某領域中成為佼佼者,還是出社會賺大錢,大學都只是個開始,後面的機會跟選擇還很多。
最後附上一段百萬youtuber - Joeman在交大營隊的演講影片,裡面談到了名校以及念大學的一些經驗,讓正在糾結科系和學校的你有一些不同的觀點可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