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代的國際局勢變化如俄烏戰爭,已經導致了石化燃料如天然氣的價格上漲,但這情況本質上是能夠取用的石化燃料已經在過去數百年的時間內逐漸被開採殆盡的結果。與水力發電不一樣,石化燃料是地殼中有限的資源,若是開採殆盡至少也要數億年才有可能回填,隨著易於開採的石油資源逐漸耗盡,我們將面對石化燃料維持的工業體系衰退的後果。
石化燃料的持續衰退
這裡需要強調一下,不是幾年後石油就會通通消失不見,整個石化燃料開採量從衰退到完全停止的過程至少也要數百年的時間,事實是直到二十一世紀結束,還是會有以石化燃料作為能源驅動的工業體系。但是傳統石化燃料的開採在十幾年前就已經達到頂峰,而頁岩油等技術雖然方興未哀,但是幾乎只集中在美國,能否擴張到西方文明之外的地方是非常值得懷疑的。
比電動車更環保成本也更低的交通工具,如果你願意犧牲點自由
這裡需要提一下,雖然目前各國領導對於減少石化燃料的決定確實有現實基礎,但是執行的方式卻總是過於意識形態化,像是補助電動車這種將希望放在不知道能不能成功的新技術,已試圖維持汽車還能在街上跑的幻象,在我看來這基本上是浪費資源,還不如把資源與宣傳花在復興如鐵路等傳統大眾交通系統還要來的有效。
也許當國際動盪結束後,會有一個較小的回升期,但是我不認為石化燃料的數量能夠滿足幾十億人的生活所需。儘管在美國、歐洲與其他西方影響較深的地區,仍可以在大城市的中產階級社區見到人人都有汽車的景象,但那種以汽車為基礎的交通體系將會隨著西方文明的衰退而逐漸的消失在世界其他地區。
技術主義者的失敗信念
風力發電跟太陽能至今仍不能解決問題,以上數發電方式為基礎的發電廠,通常需要大量的空間或是特殊的地形與天氣才能進行電力的輸出。事實上即便受到政府的補助與鼓勵,到現在台灣的再生能源依然是處於未達預期的狀態,這與上述兩種發電方式的限制有很大關係,況且太陽能設備的生產直到現在仍會產生重金屬汙染,這也是中國這類低人權國家能成為太陽能重鎮的原因之一。
目前檯面上能部份取代石化燃料的就只剩下核能與生質能,但是相對於不需等待季節收成與技術含量不需要太高的石化燃料,這兩者仍然是更為昂貴的選擇。對,我們可以透過核能維持1950年代之前那種沒有汽車的電力生活,但是許多1960年代後的便利將不付存在。
石化工業體系的大幅撤退
在1960-1990年代,人類開採了約300億桶石油,但卻只發現了約60億桶儲量的石油,而在此同時美國也從世界上石油產量最多的國家到了只剩阿拉斯加還能有像樣的石油產出,一直到最近頁岩油的技術出現美國的石油產量才有回升的跡象,但是頁岩油相較於傳統的石油需樣更昂貴的技術,其數量也是有限的。
需要複雜技術的新生物燃料 來源:BioEnergyToday 生質能源趨勢
一個社會不需要有噴氣式客機、計算機農場、大量的私人汽車或太空船來為其公民提供食物、衣服、住所、衛生設施以及知識和文化活動。因為並非必需品,對於幸福的定義也並非由工業體系的產物來決定,在2020年代的文化邊界重新劃分後,不被包含在西方軍工複合體系內的國家將會發生去工業化的社會趨勢。因為這些國家在新世界經濟體系的分配下將不再能夠享有石化燃料的優先提供。
當然以石化燃料作為能源基礎的武器系統,如戰鬥機跟戰艦等,仍然會存在在這些國家中,因為這類武器系統是國家戰爭與守護邊界的重要武器,但是其他民用的石化燃料技術則會慢慢的在西方文明的邊界外消失。
而在於西方文明內部,預計在2020年結束後,會有一段整體能源成本的下降期,但是長期來看石化燃料的成本會繼續上升,1960年代後那種滿街汽車的景象也許會在二十一世紀末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