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科學最後的時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大學的範式也在轉變;未來將會是大眾學術的天堂,菁英智力的地獄。

這個時代科學組織的來源與瓦解

在19世紀中後期,由於都市資產階級的資產與對大學的捐獻勝過地主,於是大學教育逐漸從地主們的手中轉移到都市中產們的手中;到了二十世紀中期,由於資產階級的統治逐漸(在表面上)讓位於大眾民主,受到政府捐獻的各大學開始採用標準化考試來從普羅大眾中選取該受教育的人,但這個模式也在最近幾年於美國開始崩壞,隨著大學教授的過度膨脹,導致學費受到必須降低的壓力以及少數民族需要更多的代表權,從而使標準化考試廢除,高智商的教授們為了延續學術擴張與延續的理想,開始讓許多原先在過去幾十年被認為不適合從事科學人格的人進入科學界。隨著這最後一波的退化,學術界最終完成了其無產階級化的步驟,並由此進入到現代世俗學術最後的一個時代。
透過廢除標準化考試,一個人人都可以是學者,智商80的科學家跟智商180的科學家對事情的看法具有相同有效度的時代已經到來,目前這種模式只存在於美國,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也許將擴散到世界各地。
撇去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問題,隨著科學家身分朝大眾普及,科學家們實際上是一代不如一代

(多樣性)大眾對學術菁英的勝利

學術衰竭,本質上是那些使用標準化考試考進大學的教授們自我放棄的結果。整個過程沒有甚麼無產階級衝進大學逼迫學術菁英放棄他們的方法,更多是普及科學於大眾的願望與原先就存在於科學家中,如今卻成長為極左的平等意識形態作祟的結果。
整個學術界自我摧毀所能達到少數可以稱為正向的結果,就是原先被學術界排除在外的低智商者可以透過推甄與針對特定群體配額的方式直接進入到大學中就讀,而為了維持大學的畢業率,教師們勢必大規模的降低分數來迎合不像他們那們聰明的新學生,而在各大科學機構,老學者們必須降低實驗的有效度與複雜性,以迎合智商越來越低且缺乏野心只要蹲點拿錢的新科學家們。結果最終就是大學、研究所、乃至於實驗室與各大科學機構朝向低效化,甚至成為如同台鐵那樣必須要跟政府討錢,不然就會倒閉的冗餘組織。
別以為戰鬥載具這種東西需要大國資源支持的工廠才做得出來

技術的大眾化

在這個趨勢下還有一個比較好的結果,那就是技術更加的大眾化,以往被企業壟斷的各種技術將會對透過各種途徑對大眾開放,或是以精簡化的濃縮逐漸為大眾所知;在科學進步逐漸放緩的未來,這將會是一件好事。至少邊緣國家與中心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將會變得更為平緩。

最後的科學時代之序幕

在文明世界的邊緣,像是阿富汗這樣的地方,大學組織正在成堆的倒閉,越來越多的學者,除去少數地主的子弟,面臨了不從事技術業就只能上街乞討的現實;而在世界的中心,菁英科學家們正在透過廢除標準化測試、種族配額等方式創造出一個將他們才能貶低的世界;而在其中間的國家,從東亞到歐洲的學術界正在歲月靜好的等待著這最後的風暴到來。
湯瑪斯愛迪生,一個偉大的工程師,儘管爭議許多但他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遠大於達爾文與愛因斯坦等理論科學家
但在學術的下游,位於科學之後的技術領域,各種變革也將發生;原先只能由民族國家的資源來運行的技術,現在將會慢慢的變得連民間都可以使用,原先只能在大城市所看見的技術,未來將會被簡化、濃縮成小鄉鎮的學徒們也能組裝運行的簡單工藝。而在這種環境下,於各大城市與鄉鎮地區形成的工程師群體其社會地位將會逐漸地壓過科學家群體,「科學」中有用的部分將會越來越與工程學靠攏,而其於與工程技術無關的部分將會對生活越來越無用。
在這個最後的學術時代開始時,還是會有巨大的學術組織,有史以來數量最為龐大但水準低落的科學家軍隊,數以萬計且品質非常劣等的論文來試圖解釋一些日常中罕見的事物,龐大且無效的論文中僅能偶爾找到對技術進步有用的敘述。當這個時代結束後,除了極少數殘存的民營研究機構來整理過去的科學理論外,這一切都將不付存在,但這將會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avatar-img
100會員
157內容數
本專題目的在於介紹德國歷史哲學家史賓格勒,在二十世紀初提出的一個歷史哲學體系,目的在於讓更多人了解更多看歷史的角度,並破除漢字圈對於啟蒙進步史觀的崇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龜兔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Deurbanization,這是一個目前在世界各地發生的趨勢,隨著全球化的崩潰,人們逐漸從都市逃到地方,一個新的社會趨勢已經出現。未來幾十年世界各地的城市將會衰退,並使鄉村復甦。
過去二十一世紀初期的全球化秩序,已經基本上瓦解了。但是新型態的國際秩序仍未穩定,我們已經進入到了一個舊的秩序已經結束,但新的秩序尚未到來的時代。
Deurbanization,這是一個目前在世界各地發生的趨勢,隨著全球化的崩潰,人們逐漸從都市逃到地方,一個新的社會趨勢已經出現。未來幾十年世界各地的城市將會衰退,並使鄉村復甦。
過去二十一世紀初期的全球化秩序,已經基本上瓦解了。但是新型態的國際秩序仍未穩定,我們已經進入到了一個舊的秩序已經結束,但新的秩序尚未到來的時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這個社會停滯了。不對,是衰退。科學不再有重大突破,腦科學、人工智能都缺乏進展,經濟也開始下滑,通貨膨脹,物價飆升,社會階級固化,有受教育的人的生育率也降低。教育變得糟糕,老師照著下載來的簡報念,課程也一點與工作相關,或是較深的內容也沒有。隨著市場的飽和,創業的人減少,大部分的人終其一生都是做牛馬。
每年,學術界這座宏大的殿堂都需要新鮮的血液,吸納年輕的專業人才來共同建設這個龐大的知識體系。這些年輕的學者們常抱有一個願景:通過幾年的努力,能夠達到學術成就的巔峰,獲得豐厚的回報。然而,現實往往與他們的幻想相去甚遠。 ▋專業工人的角色 年輕的學術工人們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領域,投入大量精力進
這本《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是我近來讀到最精鍊的、目標明確、廣泛的蒐集並列舉具代表性的資料的研究著作之一。本書開頭就說得很清晰:作者柏克的目標不是要蒐集盡歷史上每一個或大多數的「博學者」的故事;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時代」: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什麼樣的環境,有利於孕育出「博學者」的存在?
在理想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學院成為最純粹形式的不可能存在。
Thumbnail
2080年,在這個AI掌控一切的時代,學術逐漸式微,眾人只注重享樂,但有五位不同領域的年輕科學家依然對學術還抱有熱情,他們決定開啟一項巨大的研究專案:「文明起源」,科學家藉由虛擬世界,帶領各自的部落重現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完全依照自己的能力和專長拓展文明。 活到最後沒被摧毀的部落,才能堪稱文明之最。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過去在學校只為了應付考試而選擇性學習十分的可惜。閱讀科技產業動態和趨勢是有趣又具有價值的,因此需要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知識背後的insight比起知識本身更為重要,閱讀歷史可以讓人從過去學習未來。本文談及科技產業的動態和趨勢,及古時期至當今的科技發展重要的大歷史框架。
Thumbnail
前言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科學革命的結構》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
Thumbnail
2023年8月23日朋友傳來一則新聞:「避免高教人才斷層 中研院9月起調升博士生獎助學金」。那時我不假思索地說:「斷層是活該」。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這個社會停滯了。不對,是衰退。科學不再有重大突破,腦科學、人工智能都缺乏進展,經濟也開始下滑,通貨膨脹,物價飆升,社會階級固化,有受教育的人的生育率也降低。教育變得糟糕,老師照著下載來的簡報念,課程也一點與工作相關,或是較深的內容也沒有。隨著市場的飽和,創業的人減少,大部分的人終其一生都是做牛馬。
每年,學術界這座宏大的殿堂都需要新鮮的血液,吸納年輕的專業人才來共同建設這個龐大的知識體系。這些年輕的學者們常抱有一個願景:通過幾年的努力,能夠達到學術成就的巔峰,獲得豐厚的回報。然而,現實往往與他們的幻想相去甚遠。 ▋專業工人的角色 年輕的學術工人們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領域,投入大量精力進
這本《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是我近來讀到最精鍊的、目標明確、廣泛的蒐集並列舉具代表性的資料的研究著作之一。本書開頭就說得很清晰:作者柏克的目標不是要蒐集盡歷史上每一個或大多數的「博學者」的故事;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時代」: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什麼樣的環境,有利於孕育出「博學者」的存在?
在理想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學院成為最純粹形式的不可能存在。
Thumbnail
2080年,在這個AI掌控一切的時代,學術逐漸式微,眾人只注重享樂,但有五位不同領域的年輕科學家依然對學術還抱有熱情,他們決定開啟一項巨大的研究專案:「文明起源」,科學家藉由虛擬世界,帶領各自的部落重現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完全依照自己的能力和專長拓展文明。 活到最後沒被摧毀的部落,才能堪稱文明之最。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過去在學校只為了應付考試而選擇性學習十分的可惜。閱讀科技產業動態和趨勢是有趣又具有價值的,因此需要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知識背後的insight比起知識本身更為重要,閱讀歷史可以讓人從過去學習未來。本文談及科技產業的動態和趨勢,及古時期至當今的科技發展重要的大歷史框架。
Thumbnail
前言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科學革命的結構》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
Thumbnail
2023年8月23日朋友傳來一則新聞:「避免高教人才斷層 中研院9月起調升博士生獎助學金」。那時我不假思索地說:「斷層是活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