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作家,日日產出,必然要聚焦書稿。要是心有旁騖,一下子泡咖啡,一下子滑手機,必然影響效率。其實,商務人士準備資料,老師備課,都需要專注,以節省時間和腦力資源。
英國作家毛姆,一度定居南法,享受地中海氣候,天天跟親朋好友開派對,品美酒,嘗佳餚,樂此不疲。但突然會溜進書房,關起門來創作,一寫就是三小時。詢問之下,他笑著說,「達爾文只花了三小時,便提出進化論,我就如法炮製!」
享譽世界的美國小說家亨利 · 詹姆斯 ( Henry James ),也強調「日常儀式感」。每天一大早就動筆,直到中午才結束,下午則閱讀、品茶、散步。夜幕低垂時,準備隔天工作的筆記。晚年嚴重腕傷,無法打字,只好請秘書記錄。
詹姆斯善於刻畫美國新世界跟歐洲的對比,筆下人物為了感情、財產、權力,爾虞我詐。不管中篇《碧廬冤孽》或長篇《奉使記》、《仕女圖》、《金碗》,都評價甚高。他跟哥哥威廉,出身於富裕之家,從小父親就送他倆到歐洲見學,練就一身學問和銳眼。
身為20世紀知名的心理學家威廉 · 詹姆斯,喜歡喝酒,即使戒煙,偶爾會抽雪茄,就寢之際,每每為失眠所苦,只好以麻醉劑助眠。他曾告誡學生:「我認識一個人,每天早上撥火,搬椅子,撿拾塵土,擺弄桌子,整理報紙,翻書,剪指甲。反正就是浪費時間。他這樣做,只是逃避午間形式邏輯的備課!」其實,這個人就是威廉。
他在日記告誡自己:「唯有井井有條的習慣,我們才能達成有趣的行動......放鬆一個環節,便全功盡棄。」,尤其「天天訓練,讓我們神經系統,成為我們的盟友,而非敵人。」
記得,我早年寫作專欄稿或準備出書,必定專心對焦,但一完成後,就開始散漫。顯然自己尚未達到專業寫作的境界。目前,為了鞭策自己,以期能夠年年出書,每天一定固定寫作。
當今「行為經濟學」日漸火紅,尤其結合心理學和經濟學,教人刮目相看。倫敦政經學院教授保羅 · 多蘭 (Paul Dolan ) 在《設計幸福》中強調「注意力經濟」(專注)。他指出,大腦容易走神,分心是不好的,因為其需要支付轉換成本——從一個任務切到另一個會耗費注意力的能量。每次轉移注意力,都會消耗腦力資源,例如停下來發訊息、看臉書或電子郵件。
看來,「注意力」是我們身上的稀有資源,為了專業產出,有必要好好合理分配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