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普及,人人都能夠閱讀識字上網的時代,文章被要求簡明易懂、深入淺出——有時候甚至讀者也很快遺忘所閱讀的內容——在被龐大數據淹沒的資訊時代,所追求的快、精、簡已然成為餵養社會大眾不可或缺的一環,於此地的我們仰望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呢?
所有的未來都在科幻小說、電影裡吹噓吹捧,當真正的時刻到來卻總有不同。是未來人人手握虛擬終端將資訊全數上傳網路分析,抑或是可以與智能AI對話的科幻情節?而賀景濱《我們幹過的蠢事》描寫的未來:資訊網路掌握你的喜好、球員戴頭盔以演算法踢球、和智能AI吵架拌嘴......在荒謬且不可思議的情節中,《我們幹過的蠢事》試圖探討:何謂「人」?
沒有主線、任務、義務,只有「我」
《我們幹過的蠢事》的故事情節在於主角前往德國想找他失蹤哲學教授李森多夫,過程中遇到各式各樣的人:人造人、黑幫、間諜、外星人......等,而被卷入的主角只是在其中隨波逐流,最後發現世界末日只剩下七分鐘。
以第一人稱敘事的《我們幹過的蠢事》主角沒有名字,如同電影《天能》(Tenet)的主角一般,從頭到尾故事中沒有提及主角的名字,只是不斷以不同方式提到自己來自一個分裂的國家,雖然自始至終都沒有提到來自台灣,但是也無一處不是在寫台灣的現況。
我說我來自一個視神經錯亂的國家,那裡的人看不到滿街噴煙的排氣管,但一看到你在自己的車上抽菸,會爭先恐後把你綁上火柱燒死......你能相信嗎,我們那個島上曾經因為查緝私菸引發一場大屠殺。——《我們幹過的蠢事》,頁28。
如今第一人稱的小說大都是藉由「大眾化」拉近主角和讀者的距離,讓讀者產生認同感進而繼續讀下去,不過作者賀景濱完全不在乎這些,他極力塑造一個「獨特的我」讓讀者產生割裂感來提起興致,但這與「主角光環」有所區別,無關於主角到底是誰、來自何方,更近似於某一天有人會被捲入突然發生的事件。
不過這也會使得最後結局處於一種不確定感,因為主角只能看到事情的一面,所以所謂的世界末日不過是冰山一角,也讓主角像是個過客一樣迎來結局。
人文科學內涵的極致
思考是人類的本質,查爾斯·泰勒曾說:「人類是不斷思考的動物。」不過在如今的資訊化社會中,人類為了瀏覽過量的資訊、資方為了增加曝光度與購買量,所有的資訊被濃縮成不超過五分鐘,讓任何知識背景的人都能夠吸收且接納資訊,這也促成閱讀的門檻降低以便所有人都能閱讀。
因此,小說中的「主角」的思想會被設定成貼近普羅大眾的人物,即使是被設定成來自於某個專業領域的人物,以嚴謹的角度來審視,其作品用第一人稱時會有微妙之處使得完全不像是「人設背景會有的思考模式」。但是《我們幹過的蠢事》沒有這種問題。
《我們幹過的蠢事》主角有哲學的背景,這完全在第一人稱的思想上凸顯出來:循環論證、不可知論、符號學、查拉圖斯特拉、亞里斯多德的幸福,名詞多到目不暇給,你會開始真的相信這恐怕就是一個真正的人,所有對科學、哲學、歷史、政治的了解可以令人體會到作者並非是掉書袋,而是對所有小說中的字詞瞭若指掌。
整體評價
賀景濱《我們幹過的蠢事》是一部值得好好閱讀的作品,是台灣難得一見結合人文、科幻、解讀後人類時代在資訊化流量中如何思考「何謂人類」的作品,作者在其中給出相當多的解釋與疑問,沒有正確的答案、只有越來越貼近真理的答案,如同尼采《悲劇的誕生》提及的太陽神、酒神與寫作的過程:靈感來自於酒神的餽贈(真理),而我們人類受到太陽神的照耀之下寫出了作品(貼近真理的答案)。
藉由這些無數的貼近真理的答案、藉由一部部探討人類的文學與哲學作品,終有一天能夠得知最適切與貼近真理的答案。《我們幹過的蠢事》看起來只不過是一場不經意的冒險,事實上卻是一部人類探究本質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