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花10分鐘想想盧梭的這句話,他的想法是法國大革命的基礎:
假使有上帝的子民,他們以民主的方式執政;一個極度完美的政府,卻無法符合人民的需求。
浪漫主義的哲學老師
娜塔莉是一個快60歲的哲學老師,在一所高中任教。每天早晨,她吃奶酪加法國麵包,然後搭乘擁擠的地鐵去學校教課。
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盧梭)
沒想到她卻被攔在學校門口,原來一群學生為爭取未來工作權抗爭,不讓任何人進出。藉此事件,娜塔莉引導班上學生去思考:「一個極度完美的政府,為何不能夠滿足人民的需求。」出自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的一句話,不只是一個理論,而是真實生活中的思想基礎。
亦師亦友的忘年之交
透過哲學,娜塔莉引導學生建立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斷力。能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她最開心的事,其中最突出的一位學生名叫法比安。娜塔莉曾經啟迪法比安、鼓勵他,將他從家庭變故中拯救出來,和娜塔莉一起寫教材。
出版社的總編覺得法比安寫得很好,卻猶豫是否要繼續聘用,因為他無法自制,捍衛偏激思想,處處點火。但娜塔莉喜歡這些狂熱的文章,認為強過那些文筆圓滑卻屈從市場的。雖然法比安的思想比娜塔莉激進,但二人卻成為亦師亦友的忘年之交。
哲學書籍市場的挑戰
除了是好老師,總是書不離手的娜塔莉,也是一系列哲學教材的作者。然而,年輕的出版社編輯開始挑戰她嚴肅的寫作風格,暗示她要因應時代的需要,多一些軟性的包裝。娜塔莉不以為然,卻未意識到未來還有更大的挑戰。
但願只聽見海和風的聲音(夏多布里昂)
娜塔莉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丈夫在大學也是哲學教師,二人育有一對兒女。每年夫婦都會帶着兩個兒女去度假。故事的開始,一家四口乘船來到聖馬洛港口的格朗貝島,瞻仰夏多布里昂,緬懷那位「但願只聽見海和風的聲音」的浪漫詩人。
在大海環抱的墓地駐足,安靜的聆聽海浪聲,在兒女們的催促下,娜塔莉和丈夫先後離開,卻不知危機悄然跟隨在平靜的家庭生活之後。半夜刺耳的電話鈴響,開啟一連串令人心煩意亂的事件,突然闖入了娜塔莉的生命,攪動她平靜安穩的生活。
這位優雅聰慧的哲學教授,要如何以她通曉各樣的學問和知識來解決她的難題?人生的困境,又對她產生了何種影響?
唯一掛心的家人
唯一讓娜塔莉操心的是自己獨居的母親。年輕時曾是模特兒的媽媽,依舊有顆愛美的少女心,她常常會透支娜塔莉給她的生活費,買件昂貴的名牌衣服滿足自己,卻常常忘了吃飯;媽媽也會三更半夜給娜塔莉打電話。 一開口就是:我快不行了!讓娜塔莉睡不安枕,也連帶引起先生的不滿。
更離譜的是,媽媽也三天兩頭打119給消防隊,讓警消人員疲於應付;連帶使娜塔莉的課被打斷,緊急趕去處理警消的抱怨。
娜塔莉很無奈,只好忍痛花大錢,幫母親安排到一個坐落山間,優美的安養中心,以便24小時有人照顧生活起居。
努力划水的鴨子
娜塔莉生長在單親家庭,父親是母親的第二任丈夫,因為出軌,婚姻只維持二了年。媽媽沒讀過甚麼書,年輕的時候是巴黎時尚圈的名模,她逼著女兒上大學,成為哲學老師的女兒是她的驕傲。
然而母親對生活上的事一竅不通。老了之後,生活不能自理,也不願意去養老院,經常製造各種麻煩,不停讓娜塔莉接到媽媽和其他人打來的求助電話。
娜塔莉也是職業婦女,讀書、教書、寫書是她的每日的例行工作。回到家裏,娜塔莉還要照顧丈夫兒女的飲食起居。常常看她蹬著一雙高跟鞋,快速穿越各個不同場合,每日都見她奔波在路上,但是娜塔莉舉重若輕,堅定的意志支持她著過自己的生活。
突如其來的人生轉變
娜塔莉25年來平靜安穩的生活,卻被一件件的意外事件打破了:
- 學生們罷課抗議擾亂了她正常的教學秩序;
- 25年來自認相愛的丈夫突然跟她坦白了婚外情,堅決要與另外一個女人一起生活;
- 出版社為了提升銷售量及迎合市場的需要,決定暫停出版她的哲學系列書籍;
- 年邁的母親在安養院驟然離世,留給她一隻性情孤僻的老黑貓潘朵拉;
- 與自己一手提拔的愛徒分道揚鑣。
可以說一個中年女人能遇到的最糟糕的事情,娜塔莉都碰上了。在原本溫馨的家中,只剩下母親留下的老貓和娜塔莉,獨自面對這些意料之外的打擊。
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叔本華)
面對生活的巨變,身為哲學老師的娜塔莉,能實踐她熱愛的哲學理論,相信理性的思維可主導人生的一切嗎?
- 當娜塔莉的丈夫拿錯她的書,她氣急敗壞地嚷嚷著「竟然拿錯我的《意志與表象的世界》!還把我的列維納斯帶走,那裡面可有我滿滿的筆記耶!」
- 當現實生活不再按著娜塔莉的軌道運行,那些曾經壓著她的重擔瞬間卸下時,她卻變得不知所措:對貓過敏的她,甘願留著這個剩下的”重擔”,帶進帶出;口口聲聲說要把潘朵拉送人,卻擔心她獨自在森林中無法存活。
娜塔莉十分在意的書和貓,不就是叔本華在《意志與表象的世界》書中所要批評的物質表象,反倒成了檢驗娜塔莉信仰的試劑。究竟是生活背叛了娜塔莉?還是娜塔莉背叛了她的信仰?
不知我是誰
「這是我所看到和讓我所不安的,我到處看,但只看到幽暗,除了懷疑與焦慮的本質,大自然甚麼也沒給我,假如我無法看到指向神的事物,我只能自認為負面,假如我看到造物主的痕跡,我會在信仰中安息。但看到太多否定與太少肯定,我於是處在怨懟的狀態,我無數次祈禱,神如要加持,那就得明確的指示。祂所留的印記若是模稜兩可,那祂一定會抹去,祂或明示,或無語,我才能找到我該跟隨的地方。但我現在的境況是:不知我是誰,也不知該怎麼做,我既不知我的情況,也不知我的責任。我全心期待至善,並且追隨它,為了永恆,我願付出一切。」
娜塔莉在母親的追思禮拜的悼念詞,引用漢娜·鄂蘭的《人的條件》書中的一段話,既是對母親的追憶,也是對自身境況的困惑。字字好像是在說母親,卻又無一句不在為自己的人生尋求答案和解釋。
娜塔莉的四次哭泣
面對人生的低潮,理性的娜塔莉也有理智線斷的時候:
第一次是在街上告訴法比安近況:
在面對婚變時,娜塔莉平靜的告訴法比安,她有準備,只要有滿滿的知性生活就夠了。但想到丈夫在布列塔尼的老家,她親手栽種了許多花木,充滿孩子歡笑的海邊…一旦離開,所有美好的回憶轉眼成空時,卻流下淚來。
第二次是和前夫在海邊度假小屋:
娜塔莉打包帶走她的所有物品,徹底結束了自己的婚姻,然而生活甚至連感傷的時間都沒有給她,不得不因為療養院的母親三天不吃不喝急忙趕回巴黎。上車之前,娜塔莉匆匆地回頭,回望一眼寓意着她和前夫婚姻的度假小屋。
第三次是在母親葬禮後:
處理完母親的葬禮,前往出版社的公車上,娜塔莉坐在公車上淚流滿面,卻瞥見路上與年輕情人牽手的丈夫,她卻啞然失笑。身為哲學教師的娜塔莉,瞬間領悟了人生的悲傷與滑稽。
第四次是在愛徒法比安的農莊:
在去農莊的路上,她說,20年來我和我丈夫聽相同的唱片,我快受不了了,當我想到孩子們都離開了,丈夫拋棄我,我的母親死了,我重新找到了自由,完全的自由,我不曾有這種經驗,真是太棒了。即便是失重狀態下突如其來的自由,給了娜塔莉檢視自己的全新體驗。
我讓你失望了?
娜塔莉住了幾天後,卻批評法比安:對生命價值不夠看重,連齊澤克都讀。而法比安卻指出娜塔莉為中產階級生活方式所困:堅持生活與思想合一,但不會超出內心層次;在意生活舉止,不讓它們損及自己的價值標準,但她無法接受思想失控,進而導致生活的巨大改變。
法比安不僅不認可娜塔莉的質疑,還指責問題出在她的固步自封。娜塔莉抱着潘多拉痛哭。隔天法比安對她說:我讓你失望對吧?她回答:不,你不覺得是相反嗎?
一拭淚、一回頭、一微笑、一擁抱,娜塔莉無盡的不甘、不捨、無奈和失落在這四次的哭泣中,釋放了娜塔莉心中堅固的營壘,也在淚水中重新認識自己。
黑貓潘朵拉
母親留下的黑貓潘朵拉,一度讓娜塔莉傷腦筋,一直嚷嚷要把它送走。也許是作為最後的時刻,沒有陪伴母親的補償心理,娜塔莉總是帶著她同進同出。但是娜塔莉對貓過敏,只能把潘朵拉裝在籠子裡,不料到了法比安的農場,潘朵拉卻趁機偷跑進樹林,讓娜塔莉焦急萬分。法比安安慰她:她有本能,餓了,自然就會回來。
當潘朵拉叼著老鼠回來,娜塔莉破啼為笑,一直到依偎著潘朵拉哭泣。慢慢的,黑貓不僅僅是母親的遺物,也是娜塔莉精神的倚靠;最後潘朵拉不再是娜塔莉的重擔,而是可以放手的責任。
面對愛徒走自己的路,娜塔莉釋然了,當娜塔莉再次返回法比安的農場,將潘朵拉送給了他們,重新回到一個人的生活。
四段音樂,四個人生轉折
在娜塔莉不斷轉動奔馳的生活中,隨著每一次不同的路程,都有一段音樂象徵著她的人生轉折。
1. 告別中產階級的生活:水上吟 – 舒伯特(Auf dem Wasser zu Singen – Schubert)
2. 體驗全然自由的生活:伍迪·蓋瑟瑞Flies a Ship in the Sky - Woody Guthrie
3. 回到深沉寧靜的生活:Deep Peace – Donova
4. 吟唱不止息的生命旋律:阿卡貝拉Unchained Melody - The Fleetwoods
快樂存在之前才是快樂的(盧梭)
四季依然流轉,經歷一年的波折之後,娜塔莉的生活慢慢回到日常的軌道。
- 課堂上娜塔莉帶著學生閱讀盧梭的《新愛洛伊絲》,看似一樣的理性,卻似乎多了一些感性的生命體悟。
- 新生命的到來,再次為這個家庭帶來了安慰,娜塔莉作外婆了,此時她已能平靜地面對前夫,二人搶著抱外孫,辯論小孫子像誰?
- 聖誕夜前夕,娜塔莉跟前夫討回了鑰匙,把叔本華的書給了他,耐心聽完前夫哀怨的碎碎念,還是忍心催促他離開。
- 娜塔莉一如過往忙完廚房裡所有的事,然後甘心樂意的一個人在房間哄外孫女入睡,讓兒子女兒一家可以放鬆的享受她準備的聖誕大餐。
一個人的娜塔莉,清楚知道自己的立場,也毋須向人表態。不管是悲觀或浪漫,激進或溫和,她的感情、工作或生活方式都在聖誕節有了清楚的決定,過去難捨難解的關係重新釐清了,娜塔莉的未來,擁有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