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時期曾有一段被霸凌的經驗,前些日子跟太太在逛街時,看到一個年經人穿著帥氣的大衣,我就跟太太說:我以前也有穿大衣,她好奇的問:說是啥時候?
我:大概小學四年級的時候。
她:小寫四年級就穿大衣(不可置信的樣子)
我:是呀,而且還是訂做的,包括制服都是訂做的,顏色還特別要挑淺一點,就是要看起來跟人家不樣。
她:這樣不會引人注意嗎?
我:會呀!除了引人注意,附帶還被高年級的盯上,所以常被霸凌。
現在回想起來好像也是自找的。因為早年的經驗,成長過程中一直對人有防備心,也很容易就先看到他人的缺點,並且努力在他人身上找問題、挑毛病。
這些年透過一些學習,對自己的早年經驗多了些認識與了解,雖然有些改變,但還是會有些慣性在日常中會顯露出來。
日前在人際互動中,時常會對特的人生起厭惡感,一開始自己沒有意識到,也習慣對其的一舉一動拿放大鏡出來檢視,最後總是能夠找到一堆毛病,並且在背後抱怨一番。
前兩天當自己的模式又再度啟動時,我除了意識到自己的慣性出現,也開始對它產生好奇...
我好奇的是;當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模式,任由自己挑三揀四、吹毛求疵的特質自由發揮時,竟然能夠得到一個人那麼多負面的觀點跟評價。而且我發現這是一種能力,甚至一種很細微的觀察能力。
有了這發現,我也不評價這個能力的好壞,只是看成一種特質跟資源時,我開始有了不同的選擇。
猶記得曾經在一次天安老師的課程中擔任小組導師,由於想要將老師教導的方式運用在小組帶領中,過程中因為還不熟悉,就會一直用自己習慣的模式來因應,課程結束後再跟天安老師討論時,我提到自己一直對於舊有的慣性會出現而感到懊惱跟指責。
老師在聽了我的敘述後說:不需要對舊有慣性出現給予評價或排斥,反而可以感謝跟善用其能力,舊的模式可以跟新的學習攜手合作。
當回想起這個經驗,再看見自己容易對人產生評價的當下,我的好奇是;如果我有挑惕的特質,它能轉為什麼資源?如何用來跟我的新決定合作呢?
漸漸心裡有了答案;原來挑惕可以是仔細的檢視,而新的決定是我希望從自己排斥的人身上找出優點,因為我有這個清楚的決定「要找出他人的優點」,然後結合我擅長的特質(經轉化後成為細膩,其實是同一個啦)。
頓時心中覺得輕鬆不少,一時間,在我腦海中的這個人,漸漸的優點越來越多,甚至我開始對他心存感謝,我知道這一切都是發生在我內在的事,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討厭他的是我,後來能心存感謝的也是我,而他就只是他。原來真的我們從內在就可以做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