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古典樂界有兩場演奏會在網路掀起討論,一中一西都是女的年紀都很大。有人聽過就發文說他一秒落淚,結果被樂界大佬酸,連帶他落淚之前的發文也一起酸,意謂這是一場設計好搧情的陰謀(陽謀?)。
因為我不在現場,我沒資格評論。
但無論一秒落淚是真的?還是假的?是濫情還是搧情?其實我還蠻常一秒落淚的。
一秒落淚其實就是一種情緒的轉移和投射。
而且是越不容易得到的,千里迢迢尋來的總是最美,你淚流得就越快。比如在異鄉聽到熟悉的音樂,一場讓你等了二十年的音樂會。還有一種是跟你的人生重合,也許你正失戀、也許你生活困苦、徬徨、離家出走或無家可歸.......
還有一種是很突如其來的,打開電視聽到一首歌,眼淚馬上流下來......
很多人聽楊宗緯唱歌就會流淚,可能是因為他唱歌夠苦夠投入。古典音樂更多,尤其是那些經典的錄音,如霍洛維茲(Horowitz)彈舒曼《兒時情景》,當熟悉的主題音符一出,很少有人不落淚,連霍佬彈完之後也不禁紅了眼框,因為他已近90高齡邊彈邊想起他小時候......
42歲早逝的大提琴家杜普雷(Jacqueline Mary du Pré),她以艾爾加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聞名,晚年為怪病所苦,她任何一首琴音一出,也有人一秒就落淚。
而我自己古典音樂聽過三百場了,國內外都有,但一秒落淚倒是沒有。但我記得最清楚的一次是在中國西藏。從拉薩機場做中巴要進城時,因為飛機有減壓,但一下機海拔就超過五千公尺,十幾分鐘後突然開始頭痛。這時車上突然傳來中共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這首也就是社會主義國家都在用的《國際歌》,這也就算了,放的居然是搖滾版的,當撕吼的唱腔唱出:
起來 飢寒交迫的奴隸
起來 全世界受苦的人
眼淚不聽使換立刻就流下來,而且淚流不止。因為我想到來中國這麼多天到底為什麼?在家舒服的日子不過幹嘛出來受苦?雖然受到很多人的幫助,看過很多壯麗美景,但這畢竟不是我的國家啊!出來好多天了,真是想家啊(所以我不是一個好的旅人)!
也只有音樂有這種能耐,它會讓你自動產生畫面。電影雖然影音都有但那是人家拍好的,情境早就設定好的,你要進入別人的情境,而不是你自己的,也就缺少了那麼點感動
有人連看書也會落淚,因為他寫進你心坎裡了。
音樂感動也有三種層次,落淚是一種,起雞皮疙瘩是一種,全身顫抖如被電擊也是一種。
至於酸人一秒落淚或演出前後都發哭文創造情境
古典音樂的市場已經夠小了
有必要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