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哪裡是用聽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從上述兩個版本的《The Sound of Silence》可以發現 Simon & Garfunkel 的紐約中央公園側錄的影帶(1981)並沒有這麼強烈的鏡頭語言,或者你可以說,畫面看起來挺單調且無聊,只是透過鏡頭記錄演唱會。然而,在王晰、李琦、鞠红川,三人所演唱的版本中,畫面的飽和度、畫質都比 Simon & Garfunkel 的側錄高出許多。當然,也多了許多以視覺為重的鏡頭語言。

從畫面一開始鏡頭由遠處開始逐漸向舞台中央拉近,接連兩個蒙太奇帶出背後的演奏團隊,最後三位歌手以淡入(fade in)粉墨登場;其中,不乏出現同一位歌手以不同角度拍攝剪接,以淡入與淡出(fade in & fade out)拼接成演唱片段。

在以下鏡頭焦距的漸變可以發現由左至右逐漸清晰(來源:YouTube)

在以下鏡頭焦距的漸變可以發現由左至右逐漸清晰(來源:YouTube)

(來源:YouTube)

(來源:YouTube)

(來源:YouTube)

(來源:YouTube)

三位歌手以拼接的特效同時登場(來源:YouTube)

三位歌手以拼接的特效同時登場(來源:YouTube)

這些只是出現在主角的鏡頭,該片段同時也有分配鏡頭給場外的觀眾。從 0:47 開始,畫面開始捕捉到後台歌手聽得如痴如醉的神情,甚至露出驚嘆裡夾雜佩服的眼神。

0:47 捕捉到後台歌手聽得如痴如醉的神情(來源:YouTube)

0:47 捕捉到後台歌手聽得如痴如醉的神情(來源:YouTube)

1:16 捕捉到後台歌手聽得如痴如醉的神情(來源:YouTube)

1:16 捕捉到後台歌手聽得如痴如醉的神情(來源:YouTube)

試想一個問題就好:這樣的畫面細膩度是如何可能的?

從媒介的角度切入,也許能發現箇中的原理。

同樣是聽音樂,在現場聽跟在網路上聽有什麼不一樣嗎?我們首先最能察覺到的便是場域的不同。在現場聽音樂極度容易受到空間的牽製,如同管絃樂就是必須在音樂廳內演奏,若是搬出室外,樂曲演奏的震撼度反而會因為空間的開放性而下降。然而,同樣的樂曲若是搬到網路上,空間的臨場感反而因此消失了,只剩下電腦的外接音響或是手機的藍芽耳機。換言之,網路無法複製音樂廳這個場域的空間感,不過,網路能做到的反而是鏡頭語言的疊加

事實上,從音樂廳過渡到網路,音樂的內容從聽覺主導走向視覺主導。音樂就是在聽覺過渡到視覺的環節上,讓音樂本身不只用耳朵聽還要用眼睛看。那麼,這樣的差異又是如何可能的?我認為導演吳念真給出了精湛的回答

眼睛沒有特寫,鏡頭才有特寫。

Photo by Danny Howe on Unsplash

Photo by Danny Howe on Unsplash

讓我們想像一件事:

現在你正坐在台下,前台是你最喜歡的歌手,你可以怎麼做讓自己看得更清楚或聽得更清楚呢?

很簡單,站起來靠近台前就好了。可是,為甚麼你會想這麼做呢?在移動的過程中可以發現,為了讓自己更接近台前,身體的移動是必然會發生的。因為我們的眼睛和耳朵都是鑲嵌在身體上,想要讓視覺和聽覺獲得更好的體驗(特寫),只好移動這具載體,也就是我們的身體。因此,在移動的過程中也產生了參與感

但是,對於鏡頭而言卻不是如此運作。為了捕捉最好的畫面和音質,錄影和收音經常是分開運作的。以上述歌手的例子來說,你可以想像,自己仍坐在原地;但是眼睛和耳朵雙雙脫離了你的身體,去幫你找到最佳的閱聽距離;在分離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原先身體移動所帶來的參與感消失了,轉而由攝影鏡頭、錄音設備代勞。因此,我們不難想像,若是一段從頭到尾都沒有剪輯的錄像,沒要多久就會讓人覺得無趣,彷彿身體欲求的參與感無法藉由鏡頭來達成。而最常大量調和視覺和聽覺的媒介便是電影。

以 2014 的電影《進擊的鼓手》(Whiplash)為例。這一部同樣也是音樂為主題的電影,大量使用畫面剪接、局部特寫來呈現演奏時的緊張與沉浸。



在《進擊的鼓手》中大量使用局部特寫的鏡頭,如:樂手演奏樂器的畫面(來源:電影劇照)

在《進擊的鼓手》中大量使用局部特寫的鏡頭,如:樂手演奏樂器的畫面(來源:電影劇照)

在《進擊的鼓手》中大量使用局部特寫的鏡頭,如:樂手演奏樂器的畫面(來源:電影劇照)

在《進擊的鼓手》中大量使用局部特寫的鏡頭,如:樂手演奏樂器的畫面(來源:電影劇照)

在《進擊的鼓手》中大量使用局部特寫的鏡頭,如:樂手演奏樂器的畫面(來源:電影劇照)

在《進擊的鼓手》中大量使用局部特寫的鏡頭,如:樂手演奏樂器的畫面(來源:電影劇照)

在《進擊的鼓手》中大量使用局部特寫的鏡頭,如:樂手演奏樂器的畫面(來源:電影劇照)

在《進擊的鼓手》中大量使用局部特寫的鏡頭,如:樂手演奏樂器的畫面(來源:電影劇照)

與樂器高度搭配的樂譜特寫(來源:電影劇照)

與樂器高度搭配的樂譜特寫(來源:電影劇照)

與樂器高度搭配的樂譜特寫(來源:電影劇照)

與樂器高度搭配的樂譜特寫(來源:電影劇照)

與樂器高度搭配的樂譜特寫(來源:電影劇照)

與樂器高度搭配的樂譜特寫(來源:電影劇照)

與樂器高度搭配的樂譜特寫(來源:電影劇照)

與樂器高度搭配的樂譜特寫(來源:電影劇照)

《進擊的鼓手》高度使用鏡頭語言的疊加,Zoom in/Zoom out(鏡頭的焦距縮放); Dolly in/Dolly out(機位的軌道移動); 近景、特寫、大特寫的交錯使用。透過鏡頭反而能在音樂裡創造視覺的刺激,讓電影中所有演奏的片段成了視覺和聽覺上的雙重饗宴。同樣的技術也被大量應用在網路上的音樂 MV 裡,如:韓劇《機智醫生生活》的演員翻唱 It’s my life 的影片可以窺見《進擊的鼓手》的鏡頭應用。


《機智醫生生活》的演員翻唱 MV 可以窺見《進擊的鼓手》的鏡頭應用(來源:YouTube)

《機智醫生生活》的演員翻唱 MV 可以窺見《進擊的鼓手》的鏡頭應用(來源:YouTube)

《機智醫生生活》的演員翻唱 MV 可以窺見《進擊的鼓手》的鏡頭應用(來源:YouTube)

《機智醫生生活》的演員翻唱 MV 可以窺見《進擊的鼓手》的鏡頭應用(來源:YouTube)

《機智醫生生活》的演員翻唱 MV 可以窺見《進擊的鼓手》的鏡頭應用(來源:YouTube)

《機智醫生生活》的演員翻唱 MV 可以窺見《進擊的鼓手》的鏡頭應用(來源:YouTube)

《機智醫生生活》的演員翻唱 MV 可以窺見《進擊的鼓手》的鏡頭應用(來源:YouTube)

《機智醫生生活》的演員翻唱 MV 可以窺見《進擊的鼓手》的鏡頭應用(來源:YouTube)

人物除了特寫鏡頭,翻唱 MV 多次使用傾斜的鏡位創造緊張感(來源:YouTube)

人物除了特寫鏡頭,翻唱 MV 多次使用傾斜的鏡位創造緊張感(來源:YouTube)

人物除了特寫鏡頭,翻唱 MV 多次使用傾斜的鏡位創造緊張感(來源:YouTube)

人物除了特寫鏡頭,翻唱 MV 多次使用傾斜的鏡位創造緊張感(來源:YouTube)

人物除了特寫鏡頭,翻唱 MV 多次使用傾斜的鏡位創造緊張感(來源:YouTube)

人物除了特寫鏡頭,翻唱 MV 多次使用傾斜的鏡位創造緊張感(來源:YouTube)

人物除了特寫鏡頭,翻唱 MV 多次使用傾斜的鏡位創造緊張感(來源:YouTube)

人物除了特寫鏡頭,翻唱 MV 多次使用傾斜的鏡位創造緊張感(來源:YouTub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116會員
251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2025/03/25
切卡指出,我們正處於一個由演算法塑造的文化生態中,這些所謂「個人化」的推薦機制,其核心邏輯並非拓寬大眾的文化視野,而是加強可預測性與舒適性。
Thumbnail
2025/03/25
切卡指出,我們正處於一個由演算法塑造的文化生態中,這些所謂「個人化」的推薦機制,其核心邏輯並非拓寬大眾的文化視野,而是加強可預測性與舒適性。
Thumbnail
2025/02/25
合成數據並未能緩解數據缺乏的焦慮,隨著模型幾代的演算,生成的作品愈趨同質、失去多樣性;甚至,最後陷入模型自嗜的狀況。
Thumbnail
2025/02/25
合成數據並未能緩解數據缺乏的焦慮,隨著模型幾代的演算,生成的作品愈趨同質、失去多樣性;甚至,最後陷入模型自嗜的狀況。
Thumbnail
2024/11/12
因為 Spotify 的推薦機制,當代歌曲的副歌都有往前的現象;甚至,現在歌曲的時長也正在縮短。
Thumbnail
2024/11/12
因為 Spotify 的推薦機制,當代歌曲的副歌都有往前的現象;甚至,現在歌曲的時長也正在縮短。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大約是在十多年以前,在公共電視台看了一個節目,裡面出現了一個音樂指揮家。在節目影片中有一段,是這名指揮家在翻閱一本厚厚的交響樂譜,隨後出現了他自己的旁白,大意是說當他看著樂譜的時候,他的腦海中會自動地出現各種樂器的聲音——它們依照樂譜裡的順序自動出現,開始交互起落、有強有弱,最後
Thumbnail
大約是在十多年以前,在公共電視台看了一個節目,裡面出現了一個音樂指揮家。在節目影片中有一段,是這名指揮家在翻閱一本厚厚的交響樂譜,隨後出現了他自己的旁白,大意是說當他看著樂譜的時候,他的腦海中會自動地出現各種樂器的聲音——它們依照樂譜裡的順序自動出現,開始交互起落、有強有弱,最後
Thumbnail
音樂人常說,「音樂」本身就是一種語言。有許多音樂人雖語言互不相通,卻能透過音樂本身進行交流、理解彼此,並且達致更深的契合。
Thumbnail
音樂人常說,「音樂」本身就是一種語言。有許多音樂人雖語言互不相通,卻能透過音樂本身進行交流、理解彼此,並且達致更深的契合。
Thumbnail
02【宇宙】 02.1〖腳本與構圖〗   在這個章節中,我將先後說明聲音彼此在「空間中」與「時間中」的關聯。又我認為,雖然依照工作流程中的先後順序,「編曲」先於「混音」,然其二者在許多的概念上是無法拆分的。   但是,我認為聲音彼此在空間中的關聯較傾向於混音範疇,在時間上的關聯則傾向於編曲範疇
Thumbnail
02【宇宙】 02.1〖腳本與構圖〗   在這個章節中,我將先後說明聲音彼此在「空間中」與「時間中」的關聯。又我認為,雖然依照工作流程中的先後順序,「編曲」先於「混音」,然其二者在許多的概念上是無法拆分的。   但是,我認為聲音彼此在空間中的關聯較傾向於混音範疇,在時間上的關聯則傾向於編曲範疇
Thumbnail
音樂確實很難懂,要能捕捉各種樂器的聲音,還要能記住旋律。不光演奏,聽音樂也需要學,本文綜合了筆者與友人交流,還有教學工作中與學生互動獲得的經驗,由淺入深提出三層次建議,嘗試協助各位更充分地享受聽音樂的樂趣。
Thumbnail
音樂確實很難懂,要能捕捉各種樂器的聲音,還要能記住旋律。不光演奏,聽音樂也需要學,本文綜合了筆者與友人交流,還有教學工作中與學生互動獲得的經驗,由淺入深提出三層次建議,嘗試協助各位更充分地享受聽音樂的樂趣。
Thumbnail
從音樂廳過渡到網路,音樂的內容從聽覺主導走向視覺主導。這樣的差異又是如何可能的?我認為導演吳念真給出了精湛的回答:眼睛沒有特寫,鏡頭才有特寫。
Thumbnail
從音樂廳過渡到網路,音樂的內容從聽覺主導走向視覺主導。這樣的差異又是如何可能的?我認為導演吳念真給出了精湛的回答:眼睛沒有特寫,鏡頭才有特寫。
Thumbnail
建議先開視頻,播放音樂後,再繼續閱讀。 琴鍵下的對談,你聽見什麼? 似真似幻,平靜或失落? 細數著生命中,一幕幕的故事, 以為歷歷在目,卻已往事如煙。 你聽見什麼? 曾為自己的成就喝采; 曾為自己的失意緬懷。 風風雨雨的路途, 盡是雙足粗糙的等待。 你聽見什麼? 暗黑的空間,仍透進一縷陽光, 獨自撫
Thumbnail
建議先開視頻,播放音樂後,再繼續閱讀。 琴鍵下的對談,你聽見什麼? 似真似幻,平靜或失落? 細數著生命中,一幕幕的故事, 以為歷歷在目,卻已往事如煙。 你聽見什麼? 曾為自己的成就喝采; 曾為自己的失意緬懷。 風風雨雨的路途, 盡是雙足粗糙的等待。 你聽見什麼? 暗黑的空間,仍透進一縷陽光, 獨自撫
Thumbnail
人的感官有五種: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每一種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有場展覽能同時滿足你視覺和聽覺的享受,也是這次要跟你們分享的事啦。我在2021年1月底到華山參觀——「AUDIO ARCHITECTURE:聲音的建築展in台北」
Thumbnail
人的感官有五種: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每一種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有場展覽能同時滿足你視覺和聽覺的享受,也是這次要跟你們分享的事啦。我在2021年1月底到華山參觀——「AUDIO ARCHITECTURE:聲音的建築展in台北」
Thumbnail
如果把五感裡的味覺、嗅覺與觸覺抽掉,剩下視覺與聽覺,有可能建構怎麼樣的展覽?
Thumbnail
如果把五感裡的味覺、嗅覺與觸覺抽掉,剩下視覺與聽覺,有可能建構怎麼樣的展覽?
Thumbnail
隨著音樂產業的不斷與時俱進,觀眾為音樂買單的方式也不斷在調整。過去的年代,你需要一台播放設備,可能是黑膠唱片機,可能是卡帶播放器,可能是 CD/MD Player,然後把從唱片行裡精挑細選找到的音樂介質,可能是黑膠唱片,可能是磁帶,可能是 CD/MD 付費購買回家後,打開一層層的包裝,看著製作精美的
Thumbnail
隨著音樂產業的不斷與時俱進,觀眾為音樂買單的方式也不斷在調整。過去的年代,你需要一台播放設備,可能是黑膠唱片機,可能是卡帶播放器,可能是 CD/MD Player,然後把從唱片行裡精挑細選找到的音樂介質,可能是黑膠唱片,可能是磁帶,可能是 CD/MD 付費購買回家後,打開一層層的包裝,看著製作精美的
Thumbnail
音樂,咖啡,這些如此平凡、平價,每個人都垂手可得,也都不能沒有的東西裡,究竟,為何能默默供應我們安心的力量?
Thumbnail
音樂,咖啡,這些如此平凡、平價,每個人都垂手可得,也都不能沒有的東西裡,究竟,為何能默默供應我們安心的力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