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為「解鎖新世紀:黃應貴老師在清華人社」展覽活動(2023.3/4~3/11)「課程區」展覽內容的前身並加以整理。內容由主要由蘇郁庭製作,以及其他策展工作人員張翊海螺學長、楊釺玉學姊、施淳益學長、黃建華學長的指教和方向建議。
老師他總會在上課前兩分鐘就到教室,手抱著當週講義與貼滿便條的參考書,身上穿著不變的白色襯衫搭配黑色西裝褲,背輕微駝著、踩著有些吃力的步伐進到教室,在黑板上寫下當週的參考書目,然後走到第一排坐下,翻看著為每堂課擬好的講稿,用紅筆畫記重點。兩分鐘過後,他會拿著講義起身面向同學,用他沈穩、篤定的語氣說:「時間到了,我們開始上課」......
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嗎?你想要什麼?你的能力為何?你了解你的時代嗎?你的世界觀足以讓你面對當今的世界嗎?
與老師相遇的第一堂課,總會先被這答不出來的「五問」震撼,然後含著這些暫時無法吞嚥的提問,去經歷每週課程與老師反覆對「五問」的提起。學期最後心中的答案可能漸漸浮現出殘影?又或是在畢業後的某個瞬間領悟出些什麼,然後想起了當年的這些問題? 現在的你,心中有所答案了嗎?
老師在清大期間開有人社必修課──人文社會科學經典閱讀、社會科學的解構與再建構、跨領域的對話:新世紀的社會與文化。以及四門特色選修課──世界民族誌、新自由主義與地方文化、小說與人類學、新時代的教科書:日劇。老師透過以上這些課程,引導我們去拓展足夠的視野以及培養能力去回答「五問」。
應貴老師的人社必選修
必修課方面,老師有開設「人文社會科學經典閱讀」(2015)、「社會科學的解構與再建構」[1](2012,2013,2014,2016,2020,2021)與「新世紀的社會與文化」(2016,2017,2019,2020,2021)等課程。
經典閱讀
「人文社會科學經典閱讀」挑選的讀物並非常列的古典經典,而是在社會科學分化後,跨越學科、對於了解21世紀新時代有所幫助的新經典。分成「西方資本主義全球性發展所帶來的鉅變,與非西方社會的回應」與「新自由主義化導致的新時代面貌」兩類別。
社會科學的解構與再建構
「社會科學的解構與再建構」帶領同學反省社會科學專業分工後知識上的限制,並透過如人觀、空間、時間、物等更基本深層的概念,來培養超越和整合不同領域觀點的能力。課堂內容最後被整理成為《解鎖新「識」界》一書。成績90%取決於期末考,老師在第一堂課就會公布那四道題目,然而要能回答得好並不容易,因此這堂課俗稱「人社畢業考」,而通常只有一人的分數可達A+故被稱榮獲了「應貴賞」。
跨領域的對話
「跨領域的對話:新世紀的社會與文化」則聚焦於作為教材的兩本新世紀叢書,課程開過以下主題:21世紀的家與宗教(2016,2020)、地方社會與金融經濟(2017)、族群與國家(2019)與21世紀人的主體性與日常生活中的社會運動(2021)。每週會邀請叢書中各章作者來演講,而同學需要在作者面前報告自己對於文章的想法,甚至指出作品的限制。
此外,課堂要求同學事先書寫讀書心得(摘要並評論),此作業訓練同學要掌握文本的問題意識,以及作者的立場、立論架構、論述過程,並且思考研究上的限制和其他解讀的可能性,最後提出評論與觀點。這個訓練的目的是讓大家「整合」和「定位」各篇論文,這也是老師進行學術工作的主要方法。每一單元結束時(期中與期末),學生更要自己撰寫該書的導論來練習定位。綜合而言,這是一堂令許多同學感到挫折,卻又在磨練中覺察到自身成長的一門課。
具備全人類社會文化圖像、認識新自由主義,以此面對新時代
世界民族誌
「書中如何呈現該區的文化特色?作者的理論立場?和其他民族誌的差異?」是「世界民族誌」(2012,2015,2017,2019)每週必須思考和回答的問題。課堂會閱讀世界各文化區代表的經典民族誌,以培養具全世界人類社會文化的視野,並透過推進各年代理論典範的民族誌,讓學生從其中習得人類學知識的發展與性質。
課程讓同學分組輪流報告,鼓勵學生在團體學習中互相激盪。準備報告的過程中,同學們需多次通宵聚會,互相協助讀懂文本,因為厚實、具年代性的英文民族誌,常使同學迷失在龐大的細節資訊當中。在過程中,會經歷查閱各式中文參考資料、翻閱《反景入深林》來試圖找出作者的重點與理論觀點,而那些奮鬥的夜裡成為刻骨銘心的大學記憶。
「同學聽完有沒有什麼問題?如果沒有助教要提問囉?」台上同學報告完後,會進入緊張的「問答環節」,以報告《南海舡人》民族誌課堂片段紀錄作為例子:
透過老師、助教和台下同學的提問和近一步追問,刺激同學思考並闡述自身觀點。同學們會站在講臺上,絞盡腦汁、用盡畢生所學,協力回答老師所提出直指核心卻又困難作答的提問。
「最後我從另一個角度提幾個問題,幫助大家掌握作者的想法」當回答到一定程度後,老師就會在課堂後半拿出充滿紅筆畫記的A4講稿,進行補充說明。經歷了被「提點」後,同學們繃緊的神經持續,因為他們會連忙拿出筆記本抄寫老師補充的重點、手機也按下錄音。聽著老師從更廣的學術史、跳脫概念限制等面向,補充那些自己閱讀根本想不到的可能角度。然後帶著筆記回家,努力釐清考師字字珠璣中提到的理論和書本定位。
新自由主義與地方文化
老師對於當代的新現象具有深刻的關懷,並努力於突破既有的知識限制以能更好的再現與解釋。對老師而言欲了解21世紀,就必須了解從1970年代末以來帶給全球深遠影響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故「新自由主義與地方文化」(2013,2014,2016,2018,2021)課程集中在認識新自由主義的主要內涵,更從社會運動、國家治理、家庭、族群、宗教、地方社會等面向,探討地方的社會文化如何因此趨勢開展出新的出路。
新知識的嘗試:讀小說、追日劇,看見時代
老師對於知識的探求不侷限於正規的學術論文,他從文學與戲劇作品等不同媒材的文本,將新舊時代的特性解讀得更為深入,因為它們能超越理性的限制,更加重視非理性乃至於人類內心深層的慾望和存有課題,並以此嘗試建構新時代的新知識。
小說與人類學
「何謂人(人性)?何謂時代精神?[2]呈現了何種文化區的特色?」是「小說與人類學」(2013,2015.2017,2020)的經典問題。課程以各文化區的小說作為讀本,由於小說透過人的活動展開,涉及了人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的掙扎與努力,其中呈現出多種的人性面貌提供讀者了解自我的機會,而故事背景更觸及了西方資本主義發展、世界民族誌等領域的主要關懷課題,以上提供了面對人本身與新時代的新知識。
新時代的教科書:日劇
「新時代的教科書:日劇」(2014,2016.2019.2022)則以日本的電視戲劇作為課堂的「教科書」,藉此了解21世紀深受新自由主義影響的新時代。日劇除了能夠幫助我們了解當代社會文化脈絡的性質外,更由於影視作品媒材的特性,能將解釋當代日益重要的非理性的情感(愛、慾、情、仇......)發揮的淋漓盡致。透過日劇作品,不只再現了新時代全球普遍性的現象和問題,也凸顯了新時代在日本的獨特面貌,提供了我們探討社會文化延續與斷裂的問題。因此課程提問也更著重在當代與過去的差異:「何謂人(人性)?該日劇和新時代的關聯?關鍵象徵為何?」。最後,老師也邀請同學思考「日劇與我們的關聯」,引導身處新時代的我們從自身經驗去體察反思,並將習得的知識回歸自身。
結語
黃應貴老師在清大期間(2012-2022)為人社學士班開設的課堂中,無論是必修課的「人文社科經典閱讀」、「社會科學領域的解構再建構」、與「跨領域的對話」協助同學奠定社科基礎,到透過「世界民族誌」、「新自由主義與地方文化」培養面對新時代的能力,或到「小說與人類學」、「新時代的教科書:日劇」對建立新知識的嘗試,他皆諄諄提醒學生們去回歸自身思考上述五個提問。
老師的「五問」結合了他對於新時代以及人社學生的關懷。於新時代而言,個人被既有社會組織解放,「我是誰」成為了嚴峻的課題;於學習者的而言,老師認為以個人生命經驗為中心的知識,能幫助突破限制思考新知識:於人社學生而言,老師有「誠實做自己,認真過生活」的話語勉勵。因為,面對新時代要解決問題,最終還是必須回到自己本身。以老師的話來說:「未來的世界在我們的手上,好好珍惜、好好面對」。
再次回到「五問」,其實老師不認為這些問題有唯一的最終答案,而是會隨著我們的生命成長、生命經驗的增加,會有不一樣的回答。就像是日劇對面對時代問題的方式不同,我們每個人的回答也都不一樣。期許我們能謹記老師的教誨,並懷著他帶給我們的視野與精神,站在過去的基礎上來面對未知、創造未來。因為,這是我們的時代。
[1]:2012,2013,2014課名為「社會科學導論」,簡稱「社科導」
[2]:「何謂人?何為時代精神」是參考大江健三郎《小說的方法》裡的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