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是什麼?從哪裡來?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111學年度下學期,「文化研究導論」第一單元的回顧!如果對於「文化研究」感到陌生,想要了解卻覺得太難捉摸的話,可以參考看看喔!這篇主要是介紹文化研究的起源,還有它的理論資源。但由於只是導論課程,因此理論大多是粗淺帶過,而且我對於馬克思理論不熟悉,書寫上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還請多多包涵。
如果從當代的研究成果來看,文化研究關注次文化、通俗流行影視、報章媒體、性別與性少數、青少年,常可能以文學、影視作品作為分析社會文化的取徑,涵括情感上、抽象層面、還未能說清楚的社會氛圍......
文化研究是什麼?以我六堂課的學習後,我會簡單以「奠基在文化理論上的思考,來研究當代面對的社會文化現象」來回應。文化理論是來自於英國伯明罕、德國法蘭克福兩個學派對於「文化」、「大眾傳播」的思考。文化理論的提出是為了回應1960年代社會傳播技術的改變、國際政治危機,左派知識分子重新反省馬克思與左派理論的應用問題,並使用如「霸權」、「情感結構」、「再現」等概念來分析文化現象與社會。
現在的文化研究,探討「文化現象當中,意義是如何形成?誰能決定意義?其中知識與權力的關係是什麼?」並應用上述文化理論相關概念。此外,文化研究還承襲了發跡時的核心精神:例如,我們會發現文化研究的問題意識,通常來自回應當時空所遇到的問題;在方法上則具有跨領域、突破原有學科限制的傾象,因此在學院的建置與否有著緊張的關係。隨著文化研究一潮流在各地開花結果,研究視角具有第三世界、亞際的關懷,以突破學術以西方世界為主要框架的傳統。
文化研究和馬克思左翼思想關係密切
英國文化研究誕生1960年代,面臨到社會劇烈的變化。在文化上,美國文化席捲社會,工人階級的傳統逐漸流失,而中產階級興起。在政治上,史達林入侵匈牙利、英法蘇伊士運河危機,使得左派知識份子革新為「新左派」。科技上,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也對社會產生了新的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英國的知識份子擴充了對了馬克思主義的應用,將政治的定義延伸到社會各層面、把分析帶入文化生活。課堂上介紹了三位具代表性的文化研究學者,Raymond Williams、Terry Eagleton、以及Stuart Hall,就是這參與這波討論的知識份子。
Raymond Williams(1921-1988)出生於工人階級的Williams進入了上層菁英聚集的劍橋學院就讀,這樣的背景讓他能夠提出對於「文化」概念的反省-工人階級不應該被排除在「文化」之外。他的重要著作《關鍵詞》變是爬梳與社會、文化相關的詞彙的內涵,讓人發現到詞語意涵的流動、多變、非本質性,甚至反映了社會的發展。尤其以「文化」的辭義而言,更不該被限定指涉高雅、上層階級才擁有的東西。
Raymond Williams
Williams後期則強調「文化物質主義」,文化會在特定的歷史、物質條件底下被構成。文化雖然抽象,然而我們不該將它排除在生產之外,音樂就如商品一樣是被生產的。但因為我們處於變動的歷史當中,所以文化的複雜性也由此而生,可以用「主導」、「新興」、「殘餘」來說明:通常社會中會有佔具主導地位的文化體系,也有形成於過去並依然影響現在的殘餘觀念,還有新冒現出來的意義。新興的文化隨著時間,可能會取代成為新的主導文化,而過去的主導就成為了現在的殘餘。「感覺結構」一詞變是用來說明那即將興起的文化,因為它總伴隨朦朧不明的情感、集體情緒,這謂之「感覺」,而這感覺並不是憑空而生,是鑲嵌在歷史、社會脈絡當中而生成,這謂之「結構」。例如近年因青年貧窮所延伸出來的「厭世」、「佛係」的情感與生活態度。
第二位重要學者Terry Eagleton(1943-)是Williams的學生,同是在劍橋三一學院主修英國文學。他奠基在老師對於文化的理解上,開展出自己的觀點。他以黑格爾的辯證思考來做論述,說明中產階級文化是在一連串矛盾、衝突中形成。但後現代的對於文化的理解並不著眼於當下,使得文化、藝術失去了批判力道。而從美感介入、並啟動辯證思考,是中產階級回應專制統治的可能方式。因為美學縫合了個人內部與外部,而且有能力去克服缺少政治批判的矛盾。
Terry Eagleton著作頗豐,《散步在華爾街的馬克思》被老師們推薦
Stuart Hall(1932-2014)的背景比較特別,他出生於牙買加並擁有黑色的皮膚,後到英國讀書工作,關注到黑人移工在英國受歧視的處境,這讓他加入了「種族」的面相去思考文化研究。透過種族的角度更可映射出整體社會,乃至政治、民粹主義的問題。方法上,他提出「看見種族議題背後結構性力量」作為路徑和提問,「黑人」是如何成為今日的樣子?而不是關於「種族」(是什麼)的提問。
Staurt Hall 晚年在英國Open University教書,網上許多公開的資源。
此外,Hall對傳播媒體影響的研究貢獻良多。他釐清媒體「再現」(representation)的運作-閱聽者透過文化中共享的符碼(code),去解讀事物及概念,而後才形成了意義。事物及概念本身,與得到的意義,兩者是非本質的、武斷的、因為文化不同而改變的。文化研究,也就是去研究事物在特定的文化世界中,其中的意義是什麼。而「再現」的過程,涉及了知識與權力,國家、市場、階級文化,這些力量會去協商、爭奪文化領導權。其中的過程和影響,便是文化研究努力去探問的。
綜合以上三位理論家的簡述,他們各自擅長的方式,回應他們所處的時空背景議題。Williams為工人階級文化發聲,Eagleton從文學、美學角度反省當代階級、政治批判問題,Hall則從文化面向關注種族議題、新興傳播媒體的影響。他們重新探討文化相關的概念以及馬克思理論,去更貼切的回應當代問題。然而,也因為是因應時空下所生的理論,於是我們在應用上必須特別注意,是否能夠應用在臺灣的脈絡。

參考資料:

陳光興 ,〈 文化研究在臺灣到底意味著什麼 ? 〉, 收錄於陳光興編 ,《文化研究在臺灣》,台北:巨流出版社,2000 年,頁 7-25。
陳光興,〈英國文化研究的系譜學〉,收錄於陳光興、楊明敏編,《CulturalStudies: 內爆麥當奴》,台北市:島嶼邊緣出版社,1992 年,頁 7-15。
Raymond Williams《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台北市:巨流,2003 年。
Raymond Williams(雷蒙德.威廉斯)著,王爾勃、周莉譯,《馬克思主義與文學》,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年。
Terry Eagleton(泰瑞.伊格頓)著,林志忠譯,〈第一章 文化的各種解釋〉《文化的理念》,台北市:巨流,2002 年,頁 1-39。
Paul Gilroy, “Introduction,” in Stuart Hall: Selected Writings on Race and Difference, ed. by Paul Gilroy and Ruth Wilson Gilmore.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21 (1-19).
Stuart Hall(史都華.霍爾)、陳光興著,唐維敏譯,〈流離失所:霍爾的知識形成軌跡〉,《文化研究:霍爾訪談錄》,台北市:元尊文化,1998年,頁15-62。(文章不長易讀,搭配上篇導論一起閱讀)
Stuart Hall(斯圖亞特.霍爾)著,張曉玉譯,〈大眾文化與國家〉,收錄於陶東風編,《文化研究精萃讀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年,頁261-285。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2會員
29內容數
歡迎來到我的星空,收藏在生活、生命、世界中閃亮照耀著我前進的光芒。 韓劇《今生是第一次》:「差不多的人生當中,時而也會有閃閃發光的事情,所以你要留意去抓住它,好好裝在自己的星星兜裡。這樣等你以後累了煩了,可以拿出來看看你的那些星星,就能度過艱難的時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星空 的其他內容
我們還可以相信民主嗎? 台灣威權政體的轉型 結構的力量v.s個人能動性?
改寫自109學年(上)通識課「群眾心理分析」期末報告。課堂以「頗析納粹大屠殺背後的集體心理機制」為主軸,透過性格說、情境說、超我說三個面向來檢視,讓我們去理解「集體迫害」是如何基於背後的這些心理作用而發生的。
為何學生無法達成她所期待的要求?甚至在課堂上出現不合宜的行為舉止。她從旁聽課程發現若自己作為一位學生,可以從其他學生那裡聽到更多真實的想法,
馬達加斯加的斐索人,一本橫跨南島與非洲的民族誌 一篇精心整理的書摘,以及我認為這本書的貢獻及限制  
《深夜食堂:東京故事》以食物和食堂為主軸,描寫每一位小人物的故事,他們白日於繁華的東京奔走,晚間聚集到「深夜食堂」作客。這個時代的我們,難以去確定「我是誰」、「我想要什麼」,甚至因此感到徬徨不安,同時也寂寞難耐。故事中的角色們,分別以他們自己的途徑,找尋到和他人建立連結的方式,在過程中學習如何表達愛
我們還可以相信民主嗎? 台灣威權政體的轉型 結構的力量v.s個人能動性?
改寫自109學年(上)通識課「群眾心理分析」期末報告。課堂以「頗析納粹大屠殺背後的集體心理機制」為主軸,透過性格說、情境說、超我說三個面向來檢視,讓我們去理解「集體迫害」是如何基於背後的這些心理作用而發生的。
為何學生無法達成她所期待的要求?甚至在課堂上出現不合宜的行為舉止。她從旁聽課程發現若自己作為一位學生,可以從其他學生那裡聽到更多真實的想法,
馬達加斯加的斐索人,一本橫跨南島與非洲的民族誌 一篇精心整理的書摘,以及我認為這本書的貢獻及限制  
《深夜食堂:東京故事》以食物和食堂為主軸,描寫每一位小人物的故事,他們白日於繁華的東京奔走,晚間聚集到「深夜食堂」作客。這個時代的我們,難以去確定「我是誰」、「我想要什麼」,甚至因此感到徬徨不安,同時也寂寞難耐。故事中的角色們,分別以他們自己的途徑,找尋到和他人建立連結的方式,在過程中學習如何表達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文化英語領域廣泛,但它是筆者研究所時期研究的領域之一,文化研究是很有趣的東西,而且也與身邊時事習習相關,包含時尚、電影、遊戲、媒體、管理學這些等等都是可以討論的主題。
Thumbnail
榮格細心地注意到,術語為「歷史所創造並賦予定見」(historically coined and prejudiced),會有偏見。自然地,我們該考量與再檢視的,不僅於榮格本人的著作,還包括所有隨後興起的榮格學派文獻,為的是要探究它們的歷史「成見」(prejudices),以及所有因之而起的其他影響
Thumbnail
作以「關係和概率」的歸納,取代「類型和概念」的概括,是人類思想革命的典範轉移,顯示與概率論相關之統計學也已進入美國思想家的視野。霍姆斯、詹姆斯、皮爾士、杜威想把理念、原則和信仰帶到人類的層面,他們不想看到藏在抽象層面的暴力。這是南北戰爭的教訓之一。他們四人的哲學設計出來,要支持的政治制度是民主。
Thumbnail
  本學期閱讀了梁漱溟(1893—1988)的三本著作,分別為《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下稱《東西》)(1921)、《中國文化要義》(下稱《要義》)(1949)及《人心與人生》(下稱《人心》)(1984)。民國初年是思想繼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後,再一次在極度動盪(內憂外患、軍閥割據)下百花齊放的年代
Thumbnail
  《野性的思維》發表於1962年,為結構主義代表性著作,距今已61年,是時候回頭省思結構主義的影響、作用及可能性。本文欲藉由分析李維史陀的《野性的思維》及1967年德勒茲的〈如何辨識結構主義?〉,釐清李維史陀結構主義之意義與方法,最後與筆者從事的文化資產修復為例,結構主義作為一種方法,如何
Thumbnail
  在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的:「歷史就是思想史」之下,藝術史便是「藝術思想」的歷史,建築史則是「建築思想」的歷史。那麼,何謂藝術的思想?本文試圖從西洋藝術史19世紀寫實主義至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探討藝術理論發展的限制與可能,並藉此
Thumbnail
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分析了三種文化類型,即:「蘇格拉底文化」「藝術文化」和「悲劇文化」,又稱之為「理論的」「藝術的」和「形上學的」文化。 蘇格拉底文化代表是的以理性、科學知識為主的理論文化,認為理性的知識能夠解釋所有自然現象,此種審美蘇格拉底主義認為,凡要成為美的,就必須是理智的,
Thumbnail
什麼是人類學?為何需要人類學?人類學如何實踐?古典人類學研究一直想用過去來解釋現在,其預設了有一整體的結構(文化),使其能夠在不同的世紀、相隔遙遠的地方,以同一種聲音呼應對話。而人類學家能夠藉由研究人類的文化,找到與自己特殊思考方式之間的一種結構上的共通之處。 「人類學研究的是不同人群
Thumbnail
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描述了世界觀之所以改變,在於科學典範paradigms)間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移轉,產生了新的信念、新的理論、新的方法與新的標準。從亞里斯多德、托勒密系統、牛頓物理學、愛因斯坦物理學及量子力學,世界觀便是隨著這些典範移轉而改變。但是,世界觀難道全權由科學典範所主宰嗎?
Thumbnail
『社會的一切現象都應當看作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結果。』~ 法國社會學家 艾維爾·涂爾幹 (Émile Durkheim) 昨天談了『遊戲社會學』,這門有趣的學科,覺得有些欲罷不能,許多有趣的資訊還想分享給大家。所以今天就嘗試從歷史的脈絡,梳理一下四位主要學者其深入獨到的研究見解。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文化英語領域廣泛,但它是筆者研究所時期研究的領域之一,文化研究是很有趣的東西,而且也與身邊時事習習相關,包含時尚、電影、遊戲、媒體、管理學這些等等都是可以討論的主題。
Thumbnail
榮格細心地注意到,術語為「歷史所創造並賦予定見」(historically coined and prejudiced),會有偏見。自然地,我們該考量與再檢視的,不僅於榮格本人的著作,還包括所有隨後興起的榮格學派文獻,為的是要探究它們的歷史「成見」(prejudices),以及所有因之而起的其他影響
Thumbnail
作以「關係和概率」的歸納,取代「類型和概念」的概括,是人類思想革命的典範轉移,顯示與概率論相關之統計學也已進入美國思想家的視野。霍姆斯、詹姆斯、皮爾士、杜威想把理念、原則和信仰帶到人類的層面,他們不想看到藏在抽象層面的暴力。這是南北戰爭的教訓之一。他們四人的哲學設計出來,要支持的政治制度是民主。
Thumbnail
  本學期閱讀了梁漱溟(1893—1988)的三本著作,分別為《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下稱《東西》)(1921)、《中國文化要義》(下稱《要義》)(1949)及《人心與人生》(下稱《人心》)(1984)。民國初年是思想繼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後,再一次在極度動盪(內憂外患、軍閥割據)下百花齊放的年代
Thumbnail
  《野性的思維》發表於1962年,為結構主義代表性著作,距今已61年,是時候回頭省思結構主義的影響、作用及可能性。本文欲藉由分析李維史陀的《野性的思維》及1967年德勒茲的〈如何辨識結構主義?〉,釐清李維史陀結構主義之意義與方法,最後與筆者從事的文化資產修復為例,結構主義作為一種方法,如何
Thumbnail
  在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的:「歷史就是思想史」之下,藝術史便是「藝術思想」的歷史,建築史則是「建築思想」的歷史。那麼,何謂藝術的思想?本文試圖從西洋藝術史19世紀寫實主義至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探討藝術理論發展的限制與可能,並藉此
Thumbnail
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分析了三種文化類型,即:「蘇格拉底文化」「藝術文化」和「悲劇文化」,又稱之為「理論的」「藝術的」和「形上學的」文化。 蘇格拉底文化代表是的以理性、科學知識為主的理論文化,認為理性的知識能夠解釋所有自然現象,此種審美蘇格拉底主義認為,凡要成為美的,就必須是理智的,
Thumbnail
什麼是人類學?為何需要人類學?人類學如何實踐?古典人類學研究一直想用過去來解釋現在,其預設了有一整體的結構(文化),使其能夠在不同的世紀、相隔遙遠的地方,以同一種聲音呼應對話。而人類學家能夠藉由研究人類的文化,找到與自己特殊思考方式之間的一種結構上的共通之處。 「人類學研究的是不同人群
Thumbnail
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描述了世界觀之所以改變,在於科學典範paradigms)間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移轉,產生了新的信念、新的理論、新的方法與新的標準。從亞里斯多德、托勒密系統、牛頓物理學、愛因斯坦物理學及量子力學,世界觀便是隨著這些典範移轉而改變。但是,世界觀難道全權由科學典範所主宰嗎?
Thumbnail
『社會的一切現象都應當看作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結果。』~ 法國社會學家 艾維爾·涂爾幹 (Émile Durkheim) 昨天談了『遊戲社會學』,這門有趣的學科,覺得有些欲罷不能,許多有趣的資訊還想分享給大家。所以今天就嘗試從歷史的脈絡,梳理一下四位主要學者其深入獨到的研究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