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15公開內容

比較硬的知識、觀點、書評

全部內容
免費與付費
最新發佈優先
本文探討 Margery Wolf 在其著作《A Thrice-Told Tale》中,如何透過對同一事件的小說、田野筆記和期刊論文三種文類的分析,回應女性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對人類學方法的批評。
Thumbnail
J. Greenberg, and A. Muehlebach (2007)的文章“Notes on the Third Age in Western Europe Today”讓我們看到一個「是否延後退休年齡?」的政策問題,背後居然牽涉如此多的面向,並且直接和生命歷程、世代之間有緊密的關係。
Thumbnail
這個時代我們既自由也痛苦,既幸福也焦慮。我們被鼓勵熱血地追求個人的夢想,但也承受著「完全自我負責」的沈重壓力。沒有人告訴我們或許這是「殘酷的樂觀主義」
Thumbnail
電影《宗舖師》中的鬼頭師說道:「每一個人都要有他的主題曲,每一段時間也都要有它的插曲。當聽到那首歌的時候,就可以回到過去。」鬼頭師每次出場時都會響起某首旋律,那是他所認定能夠代表自己的一首歌,而他更認為音樂能夠讓人瞬間聯想起特定回憶片段。
Thumbnail
取自2019性別學導論課堂的讀書筆記,整理“Doing gender”(1987)這篇文章。該堂課討論兩種性別差異的論述:生物本質論v.s.社會建構論。「做性別」這個概念常常會在性別研究中談及,這就是採取建構論的視角去質疑和反駁:社會長期將性別之間的差異本質化(或用生物科學來解釋男人生來......
Thumbnail
《重返巴黎地鐵》不只是Marc Augé以人類學方式來觀察身為「土著」的自己的研究(這是《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它有別於二十年前的突破之處何在?Marc Augé從未停止搭乘地鐵,他敏銳的感知到「他不能成為土著了」——因為似乎地鐵上的各種細節,Marc Augé感到自身與當代脫節、他老了、屬於他
Thumbnail
2023.11.10民族誌寫作課堂[魏明毅學姊分享] 因為作者不想死,就必須一直書寫。 而書寫不是為了自我實踐,而是有不得不說的看見。
Thumbnail
在不穩定普遍被感知、不穩定雇用開始被廣泛關注的當今社會中,時間與時間感又被重新帶回人類學的研究裡成為焦點。晚近個人受到近未來框架消失的異樣感,公眾論述對於外來該何去何從的問題也從而浮現。近未來的消散如何改變人們的時間觀?暫時性對於人類勞動行為與決定的影響為何?無聊、等待等時間感是否也有生產力?
Thumbnail
一、 簡介:   《蜉蝣之島》其實是Studio Reals工作團隊未來動畫作品的「前傳」,觸及了未來男女主角父母親以及各自島嶼的故事。內容分成四篇:〈奶與蜜之地〉、〈等待花開時上〉、〈等待花開時下〉、與〈她與島之歌〉。前三篇為「紅土城」的故事,最後一篇則是「蜉蝣之島」。 〈奶與蜜之地〉 歌即是路
Thumbnail
111學年度下學期,「文化研究導論」第一單元的回顧!如果對於「文化研究」感到陌生,想要了解卻覺得太難捉摸的話,可以參考看看喔!這篇主要是介紹文化研究的起源,還有它的理論資源。但由於只是導論課程,因此理論大多是粗淺帶過,而且我對於馬克思理論不熟悉,書寫上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還請多多包涵。
Thumbnail
寫得清楚好讀,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