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枝在痛失次子後,決定與丈夫離婚,並帶著長子回到自己的故鄉宮崎,一邊和母親一起經營文具店,一邊努力在悲傷中生活著。因緣際會之下,她與經常來購買水彩用具的「谷口大祐」結識,而後與對方再婚,兩人有一個女兒小花,從此一家人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然而,這快樂的生活還沒滿四年,丈夫就因工作意外過世。雖然丈夫生前曾說過和原生家庭的關係不好,但里枝想了想還是寫信通知了他們「谷口大祐」的死訊。前來弔唁的哥哥卻指著遺照說這並不是自己的弟弟「谷口大祐」。如果說,自己死去的丈夫並不是谷口大祐,那麼死去的「那個男人」究竟是誰……
「對於愛而言,過去是什麼呢?...…」
城戶思索著里枝過世的丈夫,胡思亂想地自問。
「現在,是過去的結果,這是不爭的事實吧。換言之,現在能愛上某個人,是多虧過去讓這個人變成這樣。雖然也有先天遺傳的因素,但若活在不同的境遇哩,那個人也會變成不同的人吧——可是,能夠向別人說的,並非這個過去的一切,而且姑且不論是不是帶有某種意圖,能用語言說明的過去,並非過去本身。如果對方說出的過去,與真實的過去不同,那這份愛就是錯的嗎?如果對方意圖說謊,一切就化為泡影嗎?還是說,從這裡會展開一段新的愛?……」
原以為這是一個推理故事,但實際上故事的主軸圍繞在存在與認同。一個人的存在該如何被定義?如果說一個人是由過去所組成的,那知道他人的過去,是不是就能夠成為另一個人?
故事裡的每一個人物都刻劃得很飽滿,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在不同的場合也都有需要「扮演」的角色,但這些「扮演」出來的,也都是自己嗎?自我的本質又該如何被定義?一邊讀著這本書,腦中一邊努力地在思考這些問題。
協助里枝查找「那個男人」真實身分的城戶律師,因為韓裔的身分而受到歧視,即使他有一份正當的工作、不錯的收入、美滿的家庭,都還是會受到他人異樣的目光。我很喜歡書中提到關於「瑕疵」的想法,胎記、出身背景、曾做過的事,但凡有任何一個小地方被人放大檢視,人們就看不見這個人的其他面貌了,可是,誰的身上沒有點瑕疵?而這點瑕疵,又如何能夠代表一個人?
在存在主義的討論中,沙特主張「存在優於本質」,我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用什麼樣的身分生活,都是自己的選擇,沒有任何既存的規範能夠限制我們必須成為什麼樣的人。每個人都是在某個特定的狀態下,「選擇」了自己的身分,簡單來說,現在的你,就是由一連串你曾做出的「選擇」所形成的。換言之,你可以決定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你的身份由自己定義。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在閱讀的過程中會讓人不斷的去思考。喜歡長子向里枝傾訴他對「後來的爸爸」的思念,也喜歡城護律師在書末向里枝陳述調查結果所下的結論。看完書之後,感覺心裡暖暖的,好像也獲得了一些能量,這真的是一本好棒的書!
看完書之後我也去看了改編的同名電影,內容略有調整,剛開始會覺得節奏很快、滿多情節被省略掉,但後來仔細想想,我覺得電影很用心且很完整的說完了「那個男人」的人生,至於其他角色的故事,就用書本來補吧~
📖
❝我們看小說、看電影也是這樣吧?能夠思考自己喜歡的故事,將自己的感情投射進去,也是一種才能喔,不是每個人都辦得到。況且,透過別人來看自己也很重要。譬如有些人很孤獨,只能在別人傷痕累累的故事中得到慰藉,覺得這才是自己!因而感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