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魚沉睡的家》閱讀心得 –– 探討死亡、科技、母愛與道德之間的那把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如果愛是一種病態,就讓我徹底瘋狂吧。」
瑞穗溺水了,急救無效,被判定為腦死。雖然醫生都說瑞穗沒救了,但我和原本已經協議離婚的丈夫和昌還是決定將瑞穗帶回家中。我日夜照料著她,和昌更利用自己公司的最新醫療科技,盡力維持瑞穗的生命跡象。

只要有瑞穗在身邊,我就覺得安心。即使瑞穗不會回答我,我依然每天和她聊天;即使她無法行走,我依然每天推著輪椅帶她散步;即使瑞穗不懂,我依然每天為她換穿漂亮的衣服。

瑞穗就像一尾沉睡的美人魚,但我還想做得更多,讓她回到以前的樣子。我請丈夫的屬下刺激瑞穗的神經,這樣她不僅會笑,甚至還可以輕輕揮動雙手。

可是,為什麼大家都對我投以畏懼的目光呢?他們說我把瑞穗當成玩具,說我是個自私的母親,說我在玩弄一個死去的人。我不懂,誰能證明瑞穗死了呢?而我又要如何證明她還活著?一個危險的念頭在我心裡浮起……

《人魚沉睡的家》這本書讀起來心情很沉重,但卻讓人想一直讀下去,好奇後面的發展。書中有幾個關於社會層面的觀點值得深思,我想用三個詞彙「死亡」、「科技」、「母愛」來概論這本書,並加以思考其中的爭議。
/
#死亡的定義
提到死亡一詞時,我的直覺聯想是:「生命結束,沒有呼吸及心跳了」,這是一件相當自然的事情,不曾想過判定死亡這件事有所謂的爭議。在閱讀完這本書之後,以及在網路查詢的相關資料,對死亡有了另一層的了解。原來如何定義死亡,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哲學問題。死亡牽涉的不單只有醫學及法律,還有社會及文化。
傳統的死亡定義基本上是心跳及呼吸停止,也就是所謂的臨床死亡;還有一種死亡為腦死,屬於法律死亡,為器官捐贈而設立。相較於西方社會,東方社會對於腦死的接受度相對較低。畢竟在東方較為保守的社會觀念下,會認為人的心臟依然還在跳動、呼吸依然還在持續,很難接受人已經死去了。而腦死與植物人的差別在於腦幹功能是否正常運作,它最主要的影響是人是否可以維持自發性呼吸。
/
#科技與道德
隨著科技發展而帶來許多的新型產品,以及受各種天馬行空的科幻小說及電影的影響,讓人漸漸覺得,科技發展到科幻的境界似乎也不那麼遙不可及,也許那一天會比想像中還要快到來呢。
享受科技發展帶來的便利之餘,不免也會思考關於科技與道德之間的界線該如何劃分。從現有的科技產品引發的隱私問題,到未來(如同本書)可能會延伸的倫理及法律問題。畢竟,當科技設備或設施發展到一定的程度,超出現有的制度框架,就無法再以舊有的體制規範了吧。現在已經看到許多探討這類議題的相關文章,讓人相當好奇未來新法律會如何擬定以因應科技的發展。
/
#母愛的極限
故事中的母親薰子因愛女心切,無法接受女兒已經離開的事實,靠著科技的輔助,以不正常的方式將女兒留在身邊照顧。是非對錯暫且不談,畢竟痛失至親這種心情並非旁人可以感同身受的,當事人無法像旁觀者般保持理性的看待。但那種不畏社會投射異樣的眼光,一心只想守護女兒的強烈決心,展現出那偉大且無邊無際的愛,再次驗證了為母則強這句話,每個孩子都是母親心頭最軟的那塊肉。
/
🔍台灣的刑法是以傳統的「心跳死」為依據。直到一九八七年《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公布之後,「腦死—死亡」這個觀點才被確立。依據第四條規定,器官捐贈者經醫師判定「腦死」後,即可進行器官摘取。也因為如此,死刑受刑人如果願意捐贈器官,可由檢察官命改採射擊頭部。
作 者|東野圭吾
譯 者|王蘊潔
出版社|皇冠文化
avatar-img
2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總之呢! 閱讀的張力不會太搖擺,需要時間醞釀像泡茶那樣。 而這趟閱讀是跳耀式且未完成,但明顯的從書本外觀看來,已有了翻閱的溫度與形狀,是一本可以隨手翻來的讀物,真切地療心,很溫暖一如那望去黃澄澄的書封,褪去後書皮有一花瓶豎立;書底有一貓點綴,不曉得是不是虎吉。
「人就是在這樣的年紀結婚,在這樣的年紀生下第一個小孩,在這樣的年紀選擇職業。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會懂得很多事,可是已經太遲了,因為整個人生已經在我們一無所知的年紀成了定局。」──米拉妲。
分享對閱讀的看法時,經常會提到一點:同一本書,每個人讀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所以,聽一個人介紹書,只能幫助我們認識說書的人,卻不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總之呢! 閱讀的張力不會太搖擺,需要時間醞釀像泡茶那樣。 而這趟閱讀是跳耀式且未完成,但明顯的從書本外觀看來,已有了翻閱的溫度與形狀,是一本可以隨手翻來的讀物,真切地療心,很溫暖一如那望去黃澄澄的書封,褪去後書皮有一花瓶豎立;書底有一貓點綴,不曉得是不是虎吉。
「人就是在這樣的年紀結婚,在這樣的年紀生下第一個小孩,在這樣的年紀選擇職業。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會懂得很多事,可是已經太遲了,因為整個人生已經在我們一無所知的年紀成了定局。」──米拉妲。
分享對閱讀的看法時,經常會提到一點:同一本書,每個人讀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所以,聽一個人介紹書,只能幫助我們認識說書的人,卻不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飯廳不像用餐的地方,像文明的垃圾堆。牆邊放滿不好分類的大型搜刮物,例如廢棄引擎和腳踏車支架 ,只留廚房中間的餐桌椅,以及碗盤的收納架。 陳承到客廳拿燒開的水與茶杯,加點茶葉添香氣,琳稱讚泡茶是門藝術。 於是三人落坐。洪傑餐桌靠走道的一側,身後直達走道、客廳與客廳大門,公主在他右手邊靠窗的地方,陳
Thumbnail
⋯⋯他相信,人不會死,衰亡的只是肉體。如果這樣的觀念確立,那麼我們看待肉體衰亡(死亡)這件事就會比較坦然一點,接著才有辦法執行「放手」。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歷經生命轉折的故事,主角經歷自殺後得到重生,並在醫院遇到一位神祕的女性,豐富的情感交織在生死邊緣,充滿懸念。
Thumbnail
位於台中大坑山上的『頭嵙Touke 859』,是間可以俯瞰臺中市美景的人氣景觀餐廳,提供舒適的歐式風格環境和美食餐點,讓人可以盡情享受家庭聚餐或下午茶時光。
書籍《生命的禮物》歐文·亞隆◉著 第41篇 談論死亡 & 第42篇 強化死亡與生命的議題 關於「死亡」兩個字,讓我們聯想到了什麼?最直接的恐怕就是沒了呼吸心跳,不再對人世間有任何的反應,肉體軀殼將因終止正常運作而腐壞。身邊的親友因為失去摯愛,而感到憂傷。 回到個人身上,如果不曾面臨死亡的威脅
Thumbnail
這是一個探討生命的哲學文章,透過探討死亡與科技,呈現出了對於生命和生死的思考。科學進步醫藥發展似乎更能對抗死亡,但長生是否值得期待以及考科學結果背後不同的可能性和影響。
Thumbnail
夢裡又是另一場推敲。 最近聽到了一句有趣的話:「人因有風格而成為人」,聽起來有些外顯、又好像有些哲學,仔細貼近心去感受,發現那確實是人生。
湊佳苗著 王蘊潔譯 2014  皇冠文化 ❍ ❍ ❍ ❍ ❍❍ ❍ ❍ ❍ ❍❍ ❍ 關於母性 如鯁在喉。我喝著熱咖啡,似乎想要把魚骨吞下去,但無形的魚骨當然不可能被有形的東西沖走。 那位母親的發言成為刺在我喉嚨的那根魚骨。 母親的手記 當熟睡的女兒把我的手撥開,讓我差一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飯廳不像用餐的地方,像文明的垃圾堆。牆邊放滿不好分類的大型搜刮物,例如廢棄引擎和腳踏車支架 ,只留廚房中間的餐桌椅,以及碗盤的收納架。 陳承到客廳拿燒開的水與茶杯,加點茶葉添香氣,琳稱讚泡茶是門藝術。 於是三人落坐。洪傑餐桌靠走道的一側,身後直達走道、客廳與客廳大門,公主在他右手邊靠窗的地方,陳
Thumbnail
⋯⋯他相信,人不會死,衰亡的只是肉體。如果這樣的觀念確立,那麼我們看待肉體衰亡(死亡)這件事就會比較坦然一點,接著才有辦法執行「放手」。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歷經生命轉折的故事,主角經歷自殺後得到重生,並在醫院遇到一位神祕的女性,豐富的情感交織在生死邊緣,充滿懸念。
Thumbnail
位於台中大坑山上的『頭嵙Touke 859』,是間可以俯瞰臺中市美景的人氣景觀餐廳,提供舒適的歐式風格環境和美食餐點,讓人可以盡情享受家庭聚餐或下午茶時光。
書籍《生命的禮物》歐文·亞隆◉著 第41篇 談論死亡 & 第42篇 強化死亡與生命的議題 關於「死亡」兩個字,讓我們聯想到了什麼?最直接的恐怕就是沒了呼吸心跳,不再對人世間有任何的反應,肉體軀殼將因終止正常運作而腐壞。身邊的親友因為失去摯愛,而感到憂傷。 回到個人身上,如果不曾面臨死亡的威脅
Thumbnail
這是一個探討生命的哲學文章,透過探討死亡與科技,呈現出了對於生命和生死的思考。科學進步醫藥發展似乎更能對抗死亡,但長生是否值得期待以及考科學結果背後不同的可能性和影響。
Thumbnail
夢裡又是另一場推敲。 最近聽到了一句有趣的話:「人因有風格而成為人」,聽起來有些外顯、又好像有些哲學,仔細貼近心去感受,發現那確實是人生。
湊佳苗著 王蘊潔譯 2014  皇冠文化 ❍ ❍ ❍ ❍ ❍❍ ❍ ❍ ❍ ❍❍ ❍ 關於母性 如鯁在喉。我喝著熱咖啡,似乎想要把魚骨吞下去,但無形的魚骨當然不可能被有形的東西沖走。 那位母親的發言成為刺在我喉嚨的那根魚骨。 母親的手記 當熟睡的女兒把我的手撥開,讓我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