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魚沉睡的家》閱讀心得 –– 探討死亡、科技、母愛與道德之間的那把尺。

2023/02/1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如果愛是一種病態,就讓我徹底瘋狂吧。」
瑞穗溺水了,急救無效,被判定為腦死。雖然醫生都說瑞穗沒救了,但我和原本已經協議離婚的丈夫和昌還是決定將瑞穗帶回家中。我日夜照料著她,和昌更利用自己公司的最新醫療科技,盡力維持瑞穗的生命跡象。

只要有瑞穗在身邊,我就覺得安心。即使瑞穗不會回答我,我依然每天和她聊天;即使她無法行走,我依然每天推著輪椅帶她散步;即使瑞穗不懂,我依然每天為她換穿漂亮的衣服。

瑞穗就像一尾沉睡的美人魚,但我還想做得更多,讓她回到以前的樣子。我請丈夫的屬下刺激瑞穗的神經,這樣她不僅會笑,甚至還可以輕輕揮動雙手。

可是,為什麼大家都對我投以畏懼的目光呢?他們說我把瑞穗當成玩具,說我是個自私的母親,說我在玩弄一個死去的人。我不懂,誰能證明瑞穗死了呢?而我又要如何證明她還活著?一個危險的念頭在我心裡浮起……

《人魚沉睡的家》這本書讀起來心情很沉重,但卻讓人想一直讀下去,好奇後面的發展。書中有幾個關於社會層面的觀點值得深思,我想用三個詞彙「死亡」、「科技」、「母愛」來概論這本書,並加以思考其中的爭議。
/
#死亡的定義
提到死亡一詞時,我的直覺聯想是:「生命結束,沒有呼吸及心跳了」,這是一件相當自然的事情,不曾想過判定死亡這件事有所謂的爭議。在閱讀完這本書之後,以及在網路查詢的相關資料,對死亡有了另一層的了解。原來如何定義死亡,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哲學問題。死亡牽涉的不單只有醫學及法律,還有社會及文化。
傳統的死亡定義基本上是心跳及呼吸停止,也就是所謂的臨床死亡;還有一種死亡為腦死,屬於法律死亡,為器官捐贈而設立。相較於西方社會,東方社會對於腦死的接受度相對較低。畢竟在東方較為保守的社會觀念下,會認為人的心臟依然還在跳動、呼吸依然還在持續,很難接受人已經死去了。而腦死與植物人的差別在於腦幹功能是否正常運作,它最主要的影響是人是否可以維持自發性呼吸。
/
#科技與道德
隨著科技發展而帶來許多的新型產品,以及受各種天馬行空的科幻小說及電影的影響,讓人漸漸覺得,科技發展到科幻的境界似乎也不那麼遙不可及,也許那一天會比想像中還要快到來呢。
享受科技發展帶來的便利之餘,不免也會思考關於科技與道德之間的界線該如何劃分。從現有的科技產品引發的隱私問題,到未來(如同本書)可能會延伸的倫理及法律問題。畢竟,當科技設備或設施發展到一定的程度,超出現有的制度框架,就無法再以舊有的體制規範了吧。現在已經看到許多探討這類議題的相關文章,讓人相當好奇未來新法律會如何擬定以因應科技的發展。
/
#母愛的極限
故事中的母親薰子因愛女心切,無法接受女兒已經離開的事實,靠著科技的輔助,以不正常的方式將女兒留在身邊照顧。是非對錯暫且不談,畢竟痛失至親這種心情並非旁人可以感同身受的,當事人無法像旁觀者般保持理性的看待。但那種不畏社會投射異樣的眼光,一心只想守護女兒的強烈決心,展現出那偉大且無邊無際的愛,再次驗證了為母則強這句話,每個孩子都是母親心頭最軟的那塊肉。
/
🔍台灣的刑法是以傳統的「心跳死」為依據。直到一九八七年《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公布之後,「腦死—死亡」這個觀點才被確立。依據第四條規定,器官捐贈者經醫師判定「腦死」後,即可進行器官摘取。也因為如此,死刑受刑人如果願意捐贈器官,可由檢察官命改採射擊頭部。
作 者|東野圭吾
譯 者|王蘊潔
出版社|皇冠文化
Yoki
Yoki
常常閱讀,偶爾旅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