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後 主張“文以俗稱” 即推行白話文 以區隔文言文 還記得中學時背誦默寫的詩詞歌賦嗎? 我曾因為背不齊“岳陽樓記”被罰站在女生班走廊 受盡嘲笑的眼光 這應該超越了“霸凌”的限界了
說也奇怪 國語竟是我最好的功課 曾經捧著報紙 一字一句按著四聲發音 注意捲舌 抑揚頓挫的讀報 只為能說一口流利的“京片子” 讀著讀著就愛上了閱讀 課外書籍就開始耽誤了功課
樓下美容院訂的“皇冠”雜誌 通常是我必看的選項 其中有格言 諺語 金玉良言 對我建立人生觀和價值觀多有助益 也在閱讀中發現有些俗諺是似是而非 甚至意義相悖或毫無邏輯的
舉例:嫁雞隨雞 嫁狗隨狗 普羅大眾認定是對婚嫁對象的“認命” 其實原文是:嫁乞隨乞 嫁叟隨叟 意思也是認命 可能舊時教育程度較差(甚多文盲)鄉音濃重 以口授口誤了原音
童謠也是這般:城門城門雞蛋糕 三十六把刀 騎白馬 帶把刀 走進城門滑一跤
原文 :城門城門幾丈高 三十六丈高 騎白馬 帶把刀 走進城門滑一跤
也許童稚奶音讓這童謠更好玩 雞蛋糕呢 誰不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