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孩子出生之後,我一直固定將拍攝孩子的影片,整理起來,剪輯成一支又一支的成長影片,作為日後回憶的寶藏。
如今,孩子已經不是貝比了,三歲半的姐姐和兩歲的弟弟在家裡玩樂的時光,可以不只是媽媽陪著玩玩具、聽故事、做感統運動而已。我在2023年年初開始,冒出了想帶著他們一起做烘培的念頭,並且將做烘培的過程拍攝成影片,以記錄孩子的成長階段。
側拍就像是一場如實的『照妖鏡』
在拍攝親子烘培系列的過程中,事後開始回顧並剪輯影片時,意外發現這不僅是紀錄孩子成長的影片,而是檢視媽媽在對待孩子上是否有任何需要檢討的地方。也就是說,側拍影片,完全可以說是一場如實的『照妖鏡』般,讓我可以用旁觀者的角度,用更客觀的角度去看到整件事情發生的全貌。 夜晚仔細回顧影片時,發現對自己的說話態度、用字遣詞、第一時間的反應等,身為旁觀著的我自認為絕大部分是很不OK的。對待孩子的言語,充滿著各式提醒、指令、教導、甚至是恐嚇、威脅等。
自從孩子將滿兩歲後,孩子的自主能力愈來愈高,愈來愈多自己的想法,已經不再是當初的嫩嬰,可以毫無反抗的按照家長的步調來做各種日常生活需要完成的大小事。舉凡要不要回家、回家洗澡、穿衣、吃飯、玩遊戲等都有自己的想法後,我就得絞盡腦汁去用各種言語的暗示明示提示下,去讓孩子能在自己希望的步調中去執行完一日中瑣碎的日常事務。漸漸發現,我對孩子說話的內容,居然充滿著長輩式的碎念。
充滿長輩式碎念的對話內容
放學回家後問他們要不要喝奶,給他們喝奶時提示喝完奶要來洗澡,催促去洗澡時提示他要拿甚麼玩具(用拿玩具來誘惑他們來洗澡),深怕他們那天不斷說出我不要洗的話,那天就得一直到睡前都還沒辦法好好休息一下。不知不覺希望盡早完成日常事務的我,也淪入了許多長輩會有的婆婆媽媽言語,終於知道為什麼大部分的媽媽都有著碎念的毛病。 再加上孩子的自主性愈來愈高,現在正是做任何新鮮有趣的事情,都想自己來的階段。因為對孩子沒有充足的信任,希望孩子不要捅太大簍子讓後果太過慘烈,需要好好收拾一番,以至於漸漸對孩子的言語裡充斥著提醒、提醒、再提醒。
覺察和孩子間的對話:「只談當下,不談下一刻」
看了側拍影片之後,回想這整個過程,開始覺察每日和孩子相處的時刻,長輩式的言語有多少,而有多少是真正和他們的當下做交流,談談學校的事、談繪本、談故事、談角色扮演、談創意,而不談等一下我們要做甚麼。讓自己可以有更多的言語是後者,免得孩子最後只感覺到,和媽媽沒有話好說的地步。
紀錄孩子成長影片,也是另一個從旁觀者的角度來檢視自己的好方法。 育兒路上,還有很多地方有待改進。共勉之。
如果對姐弟倆成長過程有興趣的朋友,歡迎訂閱我們的YT頻道:
姐弟日常另外我也會在podcast上面分享除了教養以外的生活瑣事,歡迎收聽:
姐弟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