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從世界的標準來看,他們做的並不是能取得巨大成功的行動,但透過持續做著什麼,他們也不斷在改變與成長。即便不是每天,或許不是經常,但我們也不時會遇上發覺此時的人生『光是這樣就夠了』的瞬間。在焦躁與著急消失的那一刻,你會發現過去全力以赴來到這裡的自己實在是很了不起,實際上也相當令人滿意。」
遇到這本書的時機也很巧合,剛好處於工作的過度期:就像是一顆剛經歷完嚴寒冬季的樹,正在等待隔年春天重新萌芽、開花之前那種、看似終結卻又充滿未知期待的階段。
也許在多數人的眼裡,沒有馬上進入下一份工作是個貿然又冒險甚至冒失的行為,但我認為我的人生不是非得「在路上」,也沒有設定非達成不可的里程碑,也許看起來停滯,但會讓我感到焦慮茫然或備感壓力的瞬間,都是當我把焦點放在與他者的人生做比較的時候。如果靜下心檢視自己擁有的一切,就發現我沒有缺乏什麼,就只是安穩地活著,並且重新擁有生活的自主權。有時候就只是需要停下來看看自己而已。看清楚自己為什麼在這裡、為什麼要離開,接著再繼續往前。知道為什麼而來,就能更穩定地走下一步。
《歡迎光臨休南洞書店》就是在講關於停下來休息與重新出發的故事。
書裡的角色很日常,我們身邊總有一兩個人,可以和書裡的角色疊合:一名從白領上班族生活型態中逃離、在陌生社區開間小書店的英珠,一名大學畢業後求職不順,跑來咖啡店打工泡咖啡的年輕男子閔俊,還有一名科技業出身的男作家勝宇;以及眾多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烘焙咖啡豆的知美、民哲媽媽、可以坐一整天在位子上冥想或編織清潔布的靜書。
書名雖然是以英珠開的的休南洞書店為主場景,但情節故事則是以圍繞這個據點的人們各自的人生故事而展開,英珠只是眾人的故事裡的其中一個,每個角色都是當事人,也是別人故事的旁觀者。
故事傳達的議題有很多,包含你該追求什麼樣的生活?我們該做喜歡的事還是擅長的事?在追求高效率低成本的資本社會中,我們是否也用了這種思維去「執行人生」,而遺忘了自己真正的感覺是什麼。例如當描寫工作之於生命的意義時,有一章節就叫「我們看待工作的態度」,裡面討論一本書《不工作的權利》,該書內文有一段:
「工作本身有偉大到社會必須持續創造工作職缺嗎?在生產力極度蓬勃的社會中,大家依然認為需要一輩子工作的理由是什麼?」
書中的角色們從這個問題開啟了一連串的對話,作為這群「讀者的讀者」的我,也加入了思考這個問題的一份子。
書店老闆英珠、咖啡師閔俊、高中生民哲、科技業作家勝宇,有各自的人生困境,所謂困境,不是天塌下來、緊急意外事故的那種危機,而是生活中日積月累的改變,就像退了冰滲在汽水罐外的水滴一樣,根本不會有人費心去注視是哪一秒出現,但等你注意到的時候,水滴早就滑落了。如果連自己正卡在進退兩難的處境裡都不曉得,就會無意識地用一種低頻、易怒、憤世嫉俗的態度面對週遭的人事物。
也許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怎麼可能會有人不知道自己過得不好?很遺憾這是真的。多數人並不會問自己「你今天過得好嗎?」因為覺得不在乎、覺得沒必要,因為就算在乎了又能怎樣?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改變任何事,到後來,甚至連想要改變什麼都想不起來。我曾經有陣子很喜歡問我身邊朋友,「你現在的感覺/心情是什麼?」第一反應絕大多數都是:「什麼感覺?我應該要有什麼感覺嗎?」或者「沒怎樣啊,就普通吧。」就跟溫水煮青蛙的理論一樣,當人處於某種頻率或狀態很長一段時間,或者受到某種主流意識框架綁架太久,就會忘記自己其實是個時時刻刻都有想法、有情緒、有感覺的人。想想那些瞬間大哭又瞬間破涕為笑的小孩,生命原本應是如此充滿活力。
然而面對現實生活中處處無解的難題和無力改變的現況,以及遙不可及的未知變數,書裡的角色們示範了小小的反抗,就是什麼也不做/停下來/放棄/轉換。有時候這些行為,比起「緊抓著夢想不放」、「朝著同個地方努力前進」、「創造更美好的未來」顯得更為困難,卻也因此更為必要。
故事接近結尾的倒數某一章節,英珠對於在書店打工泡咖啡的閔俊說了一番話,其中有一段想記錄下來:
「...更重要的是,即便在工作的瞬間、即便在沒有工作的瞬間,都不該失去自我。另外還有一件事不能忘的:倘若工作的生活並不會令人感到滿足或幸福,覺得每天毫無意義、痛苦不堪,那就應該去找別的事做。因為我的人生就只有一次。...(略)我原本以為工作是像階梯一樣的東西,是為了抵達最頂端而一步步踩上去的階梯,但實際上工作卻像是米飯一樣,是每天都要吃的米飯,是對我的身心、對精神與靈魂造成影響的米飯。在這世界上,有人會選擇狼吞虎嚥,有人卻會全心全意地享用米飯。如今,我希望能為了自己,成為全心全意地享用簡樸米飯的人。」
如果累了想停下來,就好好休息,世界不會因為你的休息而末日。如果想要改變現況、重頭來過,那就起身去找,找你願意傾注時間於其中的事物。就算最終沒能改變這個世界,至少擁有一趟快樂的人生。也許不過就是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