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場域中會遇到高比例有自閉特質的孩子,這樣的特性讓他們在團體中很突出,而一般的互動與教育方式和他們格格不入。為了這些特殊的家庭,接下來我會以「自閉症」「常見的困擾」「日常療育」
這樣的主軸推出系列文章,集中探討這些困擾以及在家療育的基本概念。
當然心理治療的部分無法詳述,這是我們專業所在,而且也難用文字的方式傳遞治療的訣竅。
如果你對我的分享表示認同,並且有相關需求,請就近尋求兒童專業的臨床心理師協助真正的協助。
黃百善臨床心理師|自閉症|親職|日常療育 #EP1
家長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有自閉症特質的孩子有些十分聰明,很多困難的問題都能夠理解,但是一些簡單的小事反而說不知道,感覺就像是故意要氣爸媽和老師。
.
「你知道上課要坐好嗎」
「知道」
「那你為什麼到處走來走去」
「不知道」
.
對於有特質的孩子來說,上面每一句話的邏輯是分開的。
「上課要坐好」≠「我要坐好」
孩子可能背了這句話起來,所以你問我答沒問題,但是卻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或者這樣的句子沒有清楚說上課要坐好的人是他,所以一定要說清楚「上課OOO要坐好」,孩子才能夠理解。
.
此外,有特質的孩子對於他人的情感表現,像是生氣威脅也可能無感,所以大人大罵或者呈現很兇的臉,孩子也沒有不同的反應。簡單來說,就像我使用外國的語言罵你,你聽不懂,所以不會有反應一樣。況且有些孩子可能有辨識表情、聲調的困難,所以就算你再賣力,孩子的腦袋中也是船過水無痕。直到你暴怒了、動手了,孩子才突然發現你生氣(或者也只懂身上開始痛起來)。
要解釋其實有難度,因為每個事件的前提都要先了解孩子了解多少。有孩子雖然有口語,但是只能背誦,結果就是以比較複雜的仿說來回應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要坐好」「要看老師」「不能打同學」,會說,但不會做,因為不懂自己說的內容代表什麼意思。而且每個情境都要獨立判斷,因為孩子可能無法類化經驗到不同事物上。
.
這樣的孩子如果要更進一步,就要讓孩子看到後果,而且是以旁觀者的角度來觀看。「亂跑會摔倒」「搶東西會受傷」「上課說話會干擾到別人」等等,要一次次的做角色扮演,停頓,詢問(上課說話會怎樣?別人有什麼感覺?還會發生什麼事?),多方的確認孩子能理解並且靠自己說出「行為-後果」之間的關聯性,孩子的眼睛才會打開,開始觀察別人的動作跟後果。
.
而這些又受限於孩子本身的認知跟語言能力,我們可能語言說明完全用不上,要用圖形說明;也可能連圖形都不懂,需要誇張的演技和聲音,再加上表情圖卡,才能讓孩子稍微懂得自己的行為對別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跟感受。
.
很多時候他們不是故意的,而是生理讓他們真的與外界絕緣。他們可以用是非跟填空的方式來與外界互動,但是遇到開放式的問題就斷線。他們在懂與不懂之間徘徊,聊天途中腦袋隨時會被靜音。要敏銳地察覺孩子哪些地方聽不到,哪些是假裝聽到,仰賴高度同理能力跟注意力,有一定的困難度在。因此家長們也別太苛求自己,因為你就像在學一種全新的語言一樣,充滿各種未知。請讓我們心理師陪伴你們找到與孩子溝通的頻道,讓你跟孩子都能更好。
如果還想知道更多
歡迎追蹤臉書 (適合家長)
以及IG (適合青少年成人及本人)
看更多文章與參加活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