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horing effect(定錨效應,或譯為錨定效應)是一種「認知的偏差」(cognitive bias)。此心理學專業名詞源自於1974年Amos Tversky (阿摩司·納坦·特沃斯基)及Daniel Kahneman(丹尼爾·康納曼,200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2011年出版Thinking, Fast and Slow《快思慢想》暢銷書),在共同發表的學術文章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不確定狀況下的判斷:啟發式和偏差》。在此篇學術界廣為人知的作品中,兩位心理學大師研究人類的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
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指我們一般人在做決定時,因過度偏重先前取得的資訊,例如:商家提供給買家的第一個報價,這個先前資訊(賣家給的第一個報價)被心理學家稱為「錨點」(anchor)。
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常發生我們在詮釋資訊或做個人決策時,即使這個「錨點資訊」有以偏概全之虞,一般人傾向於用「錨點片斷資訊」,快速做出決定。並且以第一個決定為基準,逐步修正接下來的決定。
因此當我們過度信任「錨點片斷資訊」,來闡述其他資訊與做出後續決定,因極可能處於「錨點片斷資訊」以偏概全情境時,我們就不小心掉入當局者迷的陷阱。
筆者認為為了避免我們在做決策時掉入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陷阱時,平時在詮釋周邊資訊或做重大決策時,我們應參考多方不同觀點,甚至於查閱資訊截然相反的報章雜誌,再進行個人的判斷,做出符合自己需求的決定。
例如:在面對通貨膨脹(inflation)或各國聯準會是否該升息這個議題時,筆者會採取下面三大步驟,建構出自己的核心價值觀(core values)。
步驟一:
先閱讀美國國際知名媒體CNN、Bloomberg Businessweek《彭博商業周刊》、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Fox News Channel(福斯新聞頻道)、及MSNBC政治立場截然不同的新聞媒體報導。在廣泛閱讀美國人同一議題不同解讀的觀點後,我大概能釐清極左派及極右派的美國人截然不同的論述。
步驟二:
我會查閱BBC、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DW News、France 24、及Al Jareeza(半島電視台英語頻道)歐洲人及中東人對於通貨膨脹(inflation)或該國中央銀行是否該升息這個議題時,提出的觀點或對策。筆者認為不同的文化、宗教思維及地緣政治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歐美人士與亞洲人可能會出現同一事件,各自表述或闡述的結果。
釐清為何歐美及中東人士不同的思維觀點後,我就深入了解目前通貨膨脹及各國央行政策前因後果,也就不會因單方面媒體報導,產生個人anchoring effect(錨定效應)是個人「認知的偏差」。
步驟三:
從美國、歐洲、中東等多元視角完整地研究一個議題,讓我的思考及推理邏輯,不會局限於自己先前狹隘的東方人觀點或被制約的生活環境。這個閱讀不同視角觀點的專業報導,有助於我推演出自己的核心價值(core values)。
筆者認為個人的核心價值和個人所處的環境及文化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個人崇尚歐美環境或文化,當然就認同歐美主流文化強調的意識形態。如果個人傾向於本土文化,就認同原生環境的價值觀。
總結:核心價值(core values)是我們成年後判斷事物及做個人決定的基準。為避免自己掉入anchoring effect(錨定效應)「認知的偏差」,我們應廣泛閱讀不同立場及不同文化價值觀專業文章,釐清自己心中核心價值(core values)後,就不會被片面或斷片「錨點資訊」影響,產生嚴重的「認知偏差」,做出自己深感遺憾的錯誤決定。
圖片出處:Bing Creative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