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16:四書

2023/03/2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Photo/pexels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論語》從學而到堯曰共計二十篇,是由孔門弟子及再傳弟子輯錄孔子和弟子所說的嘉言。
漢朝的《論語》有《魯論》、《齊論》和《古論》三種版本,前兩種是以漢朝當時流行的隸書,稱為今文,所寫成。《古論》則是用戰國時六國所用的文字,稱為古文,所寫。今、古文的《論語》不但字體不同,篇章、字句也有出入。《魯論》是魯國通行的版本,有二十篇。《齊論》多了《問王》、《知道》兩篇,共二十二篇。《古論》則是漢景帝時在孔子故居牆壁內發現的版本,有二十一篇。這三種傳本歷經漢代張禹、鄭玄及魏國何晏先後刪訂而成為今日的傳本。我們今日普遍通用的是何晏版的二十篇《魯論》。
漢代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論語》的內容包含孔子的言論、生活與習慣、孔子和弟子的對答、孔子對弟子人物言行的評論以及由再傳弟子所記錄的孔子弟子的言論。因為是由多位弟子群集編撰而成就《論語》一書,因此稱為『群弟子,記善言』。
論語二十篇的篇名和章節、次第並無聯繫關係,但以『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為儒學總綱,志據依游是孔子教人求學的方法,道德仁藝是孔子教人所求之實學。以此四綱,提綱挈領,幾乎可以說是學習論語的方法,或可說是學不離道,道不離學了。
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孟子一書只有七篇,內容都是為了彰顯道德仁義之事。
孟子身處於戰國時期,師承子思,一說師承子思的門人。在王道不存、群雄爭霸的戰國時期中,孟子極力倡導道德仁義以導正時弊,但孟子的思想與言論無法投合當時國君一心想要富國強兵爭霸的心意,晚年只好退隱授徒、著書立說,孟子一書應在此時所寫就,後由其弟子公孫丑、萬章等增添補錄而成書,書寫的體例為語錄體,多以一問一答的方式論證、開展,全書雖然只有七篇但計有三萬五千餘字,是四書中最長篇幅的一部。
孟子的學術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顯著,直到宋神宗時首度將孟子一書列入科舉考試內容,南宋朱熹又將孟子和論語、大學、中庸並列在四書之列,後又列於十三經之一。元朝始封孟子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孟子主要的思想例如『性善說』、『重仁義、輕功利』、『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養心莫善於寡欲』等均頗廣為人知。
作中庸 子思筆 中不偏 庸不易
孔子的孫子子思寫下《中庸》,北宋程颐對中庸的解釋就是中不偏,庸不易。中是無過與不及,不偏於左右前後。庸是堅定不移、不改變,中道是不偏不倚也不改變的。
《中庸》的作者孔伋,字子思,是孔子之孫,孔鯉之子,曾受業於曾子,明朝時被封為述聖。根據《史記 孔子世家》子思十六歲時曾在宋國受困,因而寫下足以傳承孔子性與天道內涵的《中庸》一書。共有三十三章,原本收錄在禮記中,據說在漢代時以有《中庸》單行本。
子思作《中庸》係一句孔子所說的中庸一辭而來,孔子的中庸則是源自於堯舜二帝相禪讓時的言語紀錄。《論語》中記載堯命舜之辭有『允執其中』,子思又在《中庸》裡引用孔子所說『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此處的中庸即是『用中』之意。《中庸》全文的主旨,根據雪盧老人所說『在闡明人天之道相通,天道至誠無息,化育萬物。人道本亦如之,後為物慾所蔽,失其高明,故應法天,以復其本,始能並育不害,悠久無疆。』可見人道天道是相通的,關鍵在於用中,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也正是孔子、顏回、曾子到子思相傳的孔門心法。
作大學 乃曾子 自修齊 至平治
曾子作《大學》,教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曾子姓曾名參,字子輿,小孔子四十六歲。孔子曾說他:『參也魯』但資質魯鈍的曾子透過精進的學習、課後和師兄弟的切磋琢磨,勤能補拙而成為孔門心法的傳承者,後世尊其為宗聖。
《大學》出自小戴禮記帝四十二篇,宋仁宗年間才出現單行本,但朱熹認為有錯簡,於是變更了原文的章次,目前所流通的單行本多為朱子版。《大學》之義,根據鄭康成的註解,大學是『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廣博地學習經學可以辦政治。而根據朱熹的解釋,大學指的是大人之學或是指學齡的次第:居官在位、能化導百姓稱大人之學,依學齡次第則有小學和大學之分,小學普遍指十五歲以前,學習的內容是禮樂射御書數和灑掃應對進退;大學則是指十五歲以上以明明德親民為宗,以修齊治平為事。
《大學》的內容以二綱統八目,二綱是明明德與親民,八目分別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總結在止於至善。格致誠正是內聖之道,修齊治平是外王之道,學習的方法就是定靜安慮得,可見《大學》的主旨就是在談內聖外王、自行化他之道,止於至善就是要能把心安住在二綱,始內聖外王至到能達到究竟處。
10會員
79內容數
裏千家茶道,茶道不只為飲一杯茶或看茶人點茶,要賞書畫、讀禪語、看花、品茶具、吃和菓子、還要觀心.要學會做茶主人也要懂作客之道.在寂靜緩慢的步調中,體會清 靜 和 寂之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