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鬼才導演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所執導的《紐約浮世繪》(Synecdoche, New York2008) ,內容講述著劇作家凱登(菲利普西摩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飾演)在人生中所面臨的各種掙扎和矛盾,成天擔憂著自己的生死病痛,拭目無睹家人的無奈。而就在一切的混沌之中,凱登所重新指導的劇作《推銷員之死》意外備受好評,藉由這次的成功凱登開始想要利用這筆資金籌備,並將自己的人生故事搬上舞台。隨著事情的發展,凱登開始雇用演員扮演他自己以及其他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創造了一個無法區分虛實的世界,探索著生命、死亡、創作和現實的迷思,以及人類對於這些議題的無盡探索。
電影的劇情中,凱登將自己的人生細節嵌入劇作中,演員們飾演著現實中的角色,將所有現實世界發生的種種事物交錯於舞台,展示了一種無法區分的虛實。這使我們不禁質疑,現實何以與虛幻區分,我們是否也在自己的舞台上不斷扮演著角色?那麼,究竟何者為真實的人生呢?
何況迄今的社會的虛與實似乎已融合,我們再也無法清晰的判斷究竟何謂虛、實,然而,這亦或不是件壞事。
在片尾,凱登說了一段小編我很喜歡的台詞,「我知道現在要怎麼繼續做這劇本了。我有個想法,我想如果每個人都『死了』的話(I know what to do with this play now. I have an idea, I think if everyone… Die.)」,有趣的是,「Die」這句台詞卻又是他者的聲音,彷彿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正在說服著凱登,是時候放手。
然而,於電影一開始,凱登對死亡的恐懼強烈呈現,與片尾形成鮮明對比。至最終,我們仍必須坦然地面對且接受死亡,即使起初凱登對死亡如此畏懼及掙扎。
伴隨著不斷延伸出的孤寂後,會畏懼「未來的生命」,它們是否還有希望?面對轉瞬之間的人生,被時間逼迫著賽跑、改變自己,人生猶如曇花一現?當寂寞的漣漪不斷擴散,我們是否會畏懼未知的人生?那些憧憬是否還能找到一絲希望的微光?在光陰的逐漸剝奪中,我們如同被迫參與一場無情的競賽,不得不改變自我。
然而,我們對於「時間之軸」似乎難以定義,它將一切模糊,包括他人和自我,最終導向消逝。在這個充斥著電視、廣告等事物的世界裡,我們常常投射自己於電視虛構的角色之中,忽略了真實的自我。
或許正是這種逃避,讓我們暫時遺忘了生命的短暫和無法迴避的結局。我們努力追求那些虛幻的理想,卻時常迷失於現實的迷霧之中,讓我們不禁思索,我們是否能夠在這無常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意義和存在價值?
這是我想要探索的。當我們在朝著死亡前進之時,依然活著。(That's what I want to explore. We're all hurtling towards death, yet here we are for the moment, a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