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 Matters【創作者經濟 IMO】頻道邀請的嘉賓是自媒體「DC.加密客」(以下簡稱 D大),他原先是一位職業軍人,後來轉換跑道,最終成為一位全職投資人;在 2015 年接觸幣圈,當時一顆以太幣才 13 美元⋯⋯。
是次活動的主持人是 @雨果.Hugo,而 @閱讀筆耕 擔當場記,讓我們以文字紀錄來重溫一下現場。
若只能用上三個標籤,主持人想使用 #OG(Original gangster)、#遷移能力、#Web3 來標記 D大。
可以分為「跳出職軍」與「進入幣圈」兩塊來談:
事實上,D大不是剛卸下職業軍人身份,就立刻成為全職投資人。起初,他仍有從事別的本業,加密貨幣投資一開始是他的興趣,最後變成了職志。
「過去那些網路行銷、業務組織的工作經驗,都可以『帶著走』(take away)疊加在下一份工作上,不會浪費。」D大說道。
D大還悟出了一段感觸,是關於罐子的寓言:蜜蜂 vs 蒼蠅誰能逃出側躺的玻璃罐?
在這個實驗裡,因為蜜蜂僵化的經驗認定,有光源的地方才是出口,所以困住了自己:反而是俗話所說的「無頭蒼蠅」亂竄,終於得以逃脫。
「不要被一個舒適安逸的環境(陽光)所限制住,不妨訂下一個期限,未滿這個歲數以前,可以勇敢地闖一闖。」D大鼓勵聽眾。
相較於 7 年前,現階段中文資源相當豐富,新手是不用太擔心的。
「有朋友勸我把一些資金放在儲蓄險裡,當時我看不上眼那 2% 的微利,但 FTX 暴雷事件後,我對這種金融工具有了不一樣的想法⋯⋯」D大回憶著。
【觀察者 Denken 🙋 IMO】
你的分享讓我想起了這篇文《只能重新出發了,六年幣圈簡要投資紀錄與檢討》。
不會刻意地想要說服他。
D大認為,「19 世紀初,曾經有一度乘馬車的人看不起開汽車的人;2007 年,第一支 iPhone 剛問世時,它的觸控螢幕也遭受到同業譏笑⋯⋯」,區塊鏈技術是一種典範轉移,遲早會把人們推向前面,不管他們願不願意。
那些先知道的人,擁抱開放心態可以吃到早期紅利;至於後來被迫改變的人,往往銜接不順暢,而被趨勢洪流給沖刷下來。
D大打算使用類比法,例如大家應該都聽説過,比特幣是數位黃金、去中心化的貨幣。
「我會覺得 Web3 是去中心化的科技公司集合體(Google、Meta、Amazon⋯⋯),這些科技巨頭轉化為全民經營與參與。」D大說道。
D大先是反問主持人 @雨果.Hugo 對於「巴菲特也斥罵比特幣」怎麼看待?
【雨果 🙋 IMO】
巴菲特貴為股市大佬,想必是衡量完「利弊得失」後才說出這種話。
【D大 🙋 IMO】
全球股票市值中有很高比例與巴菲特有關,基於這番考量,若放任比特幣大鳴大放,而不予以遏抑,這些原本待在股市裡的資金就容易外流到幣市。
一切都是「既得利益者」的立場使然。
拉回原本的問題,如果特斯拉的「中心化數據」所有權(開發自駕系統需要餵食 AI 很多數據做分析與訓練)因為 Web3 浪潮,哪一天被主張索討歸還、被要求開放共享,這會侵害馬斯克的「既得利益」,自然不希望這些資源和權利下放。
【雨果 🙋 IMO】
這麼說來,大老們這些反對言論,是另一種切角,坐實了他們對 Web3 的不容小覷。
D大推薦也是比特幣早期 OG 的李笑來所著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他讀完這本書的感想是:
【雨果 🙋 IMO】
這書給我的感覺,像是從更高的視角去俯瞰一件事情。
D大創作的方向具有強烈的「目的性」,希望讀者閱聽完後能有明確的前進方向。例如,讀完這篇文章的新手小白,從此更有興趣投資比特幣。
所以 D大會試著揣摩這些「受眾的心情」,也想起 7 年前的自己遇到了哪些痛點⋯⋯以這樣的切入點下去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