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大獎 2021 第 2 位
★《這本漫畫真厲害!2022》男生篇第 2 位
★第 26 屆手塚治虫文化獎漫畫大獎
雖然獲獎無數,不過身邊看過《地 - 關於地球的運動 - 》漫畫的人卻意外地少。不,仔細想想似乎也不意外,因為以 15 世紀歐洲「地動說」的探索、追尋與傳承為核心的題材,聽起來實在太冷僻又太不娛樂了。而魚豊老師在本作裡的作畫表現,讓推人入坑的門檻變得更高,小至人物側臉的線條,大至肢體與動作姿態的平衡度,都會讓讀者明顯察覺到作畫技巧的生澀,如果是習於精緻畫風的讀者,很有可能粗略翻了幾頁,尚未真正感受到本作的迷人之處時就早早選擇棄坑。
然而,如果你的人生裡面只能看五部漫畫作品,我會說,《地 - 關於地球的運動 - 》無疑該是其中一部。
本作時空背景設定為 15 世紀的歐洲,教會勢力正盛,世界的規則受制於教會的詮釋。所謂規則,包括階級、包括人類死後的去處,當然也包括宇宙運行的邏輯。「地球與其餘行星圍繞著太陽公轉」這個在現代已是普世性的常識,在當時卻因為違反教會所認定的真理「天動說」而被視為異端,進行研究、傳散相關思想的人們一旦被異端審問官抓到把柄,不只會遭受到嚴苛的拷問,更可能被處以火刑。教會深信,火刑是對異端最強力而有效的「淨化」。
創作這部漫畫時年僅 24 歲的魚豊老師曾經提到,自己一直想要創作「知性與暴力結合」的主題,而本作的日文原名《チ。-地球の運動について-》也相當精準的反應了魚豊老師的想法。「チ」(CHI),在日文裡有著地、知、血三種不同的意涵,而這三種概念正是貫穿本作的核心思想——地的運動、知的追尋、血的傳承。與一般商業主流漫畫作品截然不同的地方在於,總共八本單行本的篇幅裡,唯一一個都有出現的人物,是不斷嘗試抹殺「地動說」的存在的異端審問官諾瓦克,而非傳統上被讀者視為「正方」的角色。也因此可以說,這部作品的「主角」並不是單一特定的實體人物,而是橫越數十年的時空,支撐人們在令人絕望的世界裡,不斷前仆後繼地追尋、渴望、挑戰的「信念」。
看完《地 - 關於地球的運動 - 》之後,那股激動而澎湃的感動,讓我不理性的和題材截然不同的《排球少年》產生了類比。兩者固然是類型、題材截然不同的漫畫,但正如同古館老師所描繪的「向上看的運動」,魚豊老師筆下的同樣也是一種「向上看的追尋」。前面有提到魚豊老師在本作並非以作畫技巧見長,不過許多大格、跨頁的靜態處理,都極其撼動人心,而其中最常出現的畫面,就是「眼睛」的特寫。每一個仰望的、乾淨澄澈的眼瞳,都訴說著人類與生俱來的、對「知」的渴望。
「地動說」這個如此具有科學感的議題,很容易令人產生「角色信念奠基於『理性』」的預設,不過在第一話裡,魚豊老師便大膽地拆解掉了讀者的想像。年僅 12 歲的少年拉斐爾確實有著長期鑽研天文、觀測星象的科學基礎,但帶領他走向啟蒙的那個提問,從當代視角看起來,其實根本不理性到了極點:
「你認為,這個真理美嗎?」
進入故事後半之後,讀者更會發現,魚豊老師從劇情裡面抽掉了科學的推導,因為,與其說本作的核心是天文理論,不如說是人們對於被規訓的世界與價值的反抗。
這個故事裡的所有角色,都受到信念的驅動而踏上了反抗的道路。因為不想活在一個自己認為不美的宇宙裡、因為知識份子想要名留青史的傲慢、因為希望證明前人累積的一切研究不是徒勞無功、因為在探究的過程裡逐漸意識到生命的意義、因為想要透過金錢改變自己的命運⋯⋯這些信念背後的理由許多都非常個人,甚至一點也不偉大、不正向,但卻是因為這一份非理性的激昂,才得以奮力突破時代的限制。每一個個體的私密實踐,都成為歷史巨輪之所以前進的動能。
在延續「地動說」的過程裡,原本懷抱著不同信念的人們所產生的價值觀的碰撞和改變,也是本作極為迷人之處。綜觀全作,將這點與科學真理的追尋結合得最好的,無疑是巴德尼、奧克茲與皮耶司特的篇章。
這三名角色之中,存在著兩種衝突。第一種衝突存在於修道士巴德尼與位處於社會低等階層的奧克茲之間。兩者對於「知」的追求的出發點完全不同,自詡為菁英知識份子的巴德尼之所以希望延續地動說的研究,來自於近乎傲慢的自信,他認為自己有能力駕馭更多知識,更認為自己就該是那個名留青史的天選之人。與他人共享知識?合作研究?讓「凡人」也能夠撬開知識的大門?別開玩笑了,巴德尼才不要。
不識字、以代替貴族決鬥維生的奧克茲,踏上地動說的探尋之路,則全然是一連串意外造就的結果。他不真的理解與在乎地動說,卻在這段過程之中點燃了生命的熱情,他開始想要識字、想要上大學、想要以文字紀錄與延續這份無可名狀的感動。
兩人結伴同行的過程中,改變的不只是奧克茲,還有巴德尼。那個曾經認為只有少數知識份子才應該擁有駕馭文字的特權,並對奧克茲寫書的想法無比不屑的巴德尼,最終選擇以生命守護的卻不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而是奧克茲從旁記錄的樸素故事。
「留下這些東西,不是對你毫無益處嗎?」
「事實上是這樣沒錯。在這個世上留下一些什麼,並丟給完全不認識的人,對我而言,不但沒意義,也毫無價值。不過神奇的是,從某些領域來看,似乎無法似乎判斷這件事是毫無意義的,例如,歷史就是這樣吧?」
第二種衝突,則是存在於「天動說」與「地動說」的追尋者之間。相對於嘗試證明地動說的巴德尼與奧克茲,皮耶司特是傾注畢生的時間與資源,嘗試證明天動說的貴族。雖然表面上同樣是天動說的捍衛者,不過皮耶司特顯然與來自教會的異端審問官有著根本性的差異;他對於天動說的堅持並非基於教義,而是背負著死去的老師未能真正完成宇宙論的遺志,渴望證明這一切的研究並非徒勞。
然而皮耶司特畢竟有著研究者的靈魂,他擁護天動說,卻更在乎理解宇宙運轉的真正邏輯。經過一夜的思考,他同意巴德尼與奧克茲為了研究地動說而商借過往天文觀測紀錄的請求,對價則是要求與當年的自己同樣擁有極佳視力的奧克茲進行觀測,確認夜空中的金星是不是圓的。這是皮耶司特年輕時一閃而過的觀測結果。長久以來,他說服自己肯定是看錯了,但如果那一晚的觀測不是錯覺,就代表金星必須繞到太陽後方,行星會繞著太陽旋轉,而既有的「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將被推翻。
正如同現代的我們都已熟知的天文科學,那晚的金星,是圓的。
皮耶司特信守承諾,遞出了存放觀測紀錄的研究室鑰匙,但在巴德尼接住的那一刻,皮耶司特卻又緊握著鑰匙不願放手,眼淚流濕了滿臉。他終於知道了宇宙運作的真理,可是,他又該如何面對他自己、他的老師,傾注一生的研究僅僅只是一場虛無的事實呢?
在《地 - 關於地球的運動 - 》這部作品裡,有一句台詞不斷地反覆出現:「不正確,不代表沒有意義。」我想,這就是魚豊老師極力傳達給讀者的訊息吧?歷史,就是由眾人反覆辯證、拉扯的緩步推進,那些看起來徒勞無功的錯誤,那些不被後世記憶的名字,同樣也是構築歷史的一部份。
《地 - 關於地球的運動 - 》第一話始於虛構的 15 世紀前期的 P 王國。歷經赫伯特、拉斐爾、奧克茲、巴德尼、約蘭達、施密特、杜拉卡的犧牲,在故事的最後篇章,時間線折返,回到 1468 年的波蘭王國。
封存在裝著地動說研究資料的石箱裡面的信件,橫越了數十年之後終於寄達,但信件上面提及的姓名早已無人知曉。人們困惑地討論著這封奇怪信件的內容,以及《關於地球的運動》這個看起來一點也不合理的書名。一名恰巧經過的男子聽見了他們的討論,儘管只是隻字片語,卻在那個瞬間,過往所有人的追尋,凝結為一個終將再開啟下一段追尋的問號。
不小心就寫了三千多字。總覺得還有好多關於這部作品的愛沒有寫完啊,施密特和杜拉卡這兩名角色我也非常喜歡:交由上帝決定的自然主義者,最終否決了隨機的銅板,做出出自自我意識的決定;從來不愛日出的少女在臨死前的徬徨,在朝陽升起的那一刻獲得了撫慰。
所以容我再放一張截圖吧,嗚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