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加蚋仔是哪裡呢?可以參考本篇文章
曾經為沼澤地的加蚋仔土壤相當肥沃,有著著名的「三寶」—茉莉花、麻竹筍及豆芽菜,是現代人鮮少知道的加蚋仔特色。這次我們一同來探尋加蚋仔三寶從起源、繁華,以及在現今的加蚋仔是否有留下它們的痕跡呢?而加蚋仔又是如何從沼澤地躍升成為臺北市重要的糧倉?
攤開1904年的<臺灣堡圖>(圖1),會看到早期加蚋仔庄內又包含了六個小村莊,分別是八張犁、後庄仔、崛仔頭、港仔尾、下庄仔以及客家厝,不過許多文字紀錄都留下加蚋仔有六個角頭,稱為「六庄頭」,而地方實際上的稱呼反而是「五角頭」,主要是因為客仔厝因規模較小,又與堀仔頭一樣以楊姓居多,故合為一個角頭。
該村庄的命名正是緣於水圳的源頭,而該水圳又源於新店溪古河道,自17世紀末康熙年間存在至今,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也是瑠公圳外臺北市僅存的水圳(探索地圖),目前還保留著一段未加蓋的清澈水流,有魚群悠遊其中(圖2),晚上附近的居民們會開始洗豆芽菜,因此如果仔細探尋可以看到有豆芽菜從此流過呢!翻開古地圖(圖3),可以看到早期水圳旁沼澤、竹林地遍布,提供了許多的灌溉資源。
豆芽看似常見的餐桌料理,其種植確隱含大大的學問。由於豆芽只要被光照到便會產生檸檬黃素,有苦味導致口感不佳,除此之外溫度與濕度也非常重要,因為種子發芽時會產生熱能,因此每4個小時就要澆水,過了約7天豆芽才能採收進行加工。加蚋仔一帶因地下水質極佳,日治時期政府便刻意培植豆芽菜,使該地聚集大批孵豆芽的業者,興盛時期曾多達70多家店,經年累月下也造就了不少的隱形富豪,成為綠金商機。
李俊雄的叔公一輩便是「豆芽菜世家」,三代傳承至今皆從事此行業。李家所在的長泰街73巷,正是享譽盛名的「豆芽菜街」,過去民國時期家家戶戶皆種植豆芽,雖然今日風光已不在,整條街只剩大概5戶的業者,全萬華區也不到20家,不過目前臺北有五成的豆芽產量仍是產自於加蚋仔。
由於清代新店溪易氾濫,帶來的砂土適宜種植花茶作物,做為經濟作物的茉莉花茶,會製作成茉莉香片再外銷出口。其實當時板橋的溪州也遍布砂土,種了不少的茉莉花,不過加蚋仔的優勢就是距離大稻埕很近(人力車程約4小時,因此要採含苞待放的花,才不會爛掉),可以快速運到港口邊以進行出口。在當時據說只要聞到身上帶有茉莉花香味的女孩,大家都會以為是來自加蚋仔地區的女孩呢!
現今的日善公園仍保留著茉莉花叢(圖4),以展示當年遍地開花的茉莉花群。此外地名留存著茉莉花的痕跡(圖5),像是東園、西園、雙園的「園」字,亦代表了當年繁盛的茉莉花園。
隨著都市更新、時代變遷,麻竹筍遍佈的盛況也已經消逝,現今的南萬華還留有它的痕跡嗎?答案是有的!從攤開萬華的村里行政區域圖(圖6),可以看到有哪個字出現最多次呢?
答案就是「德」啦~麻竹筍的「竹」字的閩南語發音正是[tik],後將字型雅化為「德」字。萬華現今有36個里,而南萬華的里名保有最多的「德」字,就是為了說明早期加蚋仔一帶種滿麻竹的盛況。不過據說在東園國小對面的保德公園中還麻竹的痕跡哦!
早期的沃土, 讓加蚋仔有著富饒的農作產業,而現今的萬華區則擔任了臺北市串連新北市的重要交通樞紐。臺北市通往新北市共有12座橋樑,其中有7座就是從萬華區通過,而加蚋仔地區更佔了4座。位於東西南北交通往來要道,從南部上來的農產第一個落腳處便是加蚋仔,現今除了擁有北臺灣最大的果菜市場—環南市場外,還有家禽屠宰場、魚市場等,可謂整個大臺北地區的重要糧倉。
筆者繪製了現今加蚋仔地區的水圳源頭樣貌(圖7),相信大家應該很難想像萬華還存在著這麼原汁原味的地方吧!其實不只這裡,加蚋仔還存在著南萬華最古老的街道,以及許多隱藏在巷弄的秘密,等著你我一同去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