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情,我們的性情在原生家庭中受到不同的對待,有被認同、有被反駁、有被輕視、有被包容。不同對待的關鍵點跟父母有關,比如心性、價值觀、能力、喜好等等,如果我們的性情和優點剛好是父母喜歡的認同的,我們就會與父母無比契合,生活如魚得水。如果我們的性情與專長是父母不懂也不喜歡的,我們的日子就會如鯁在喉、芒刺在背。
我常寫「孝德」文章跟大家分享,但是有些讀者背後覺得心酸,因為跟父母的距離很遠,不是不愛,也不是不願意孝順,而是成長過程,父母以愛之名行壓迫辱罵之實,只有蓄意叛逆、為非作歹,為自己做一點反擊才會好過一點,其實雙方都深受其害。
有一天,叛逆的孩子在外面闖不出名堂卻很快結婚有了小孩,婚後為了柴米油鹽與生計跟另一半吵架,自己處於崩潰邊緣,還要顧及孩子的心靈健康,走投無路憂鬱症病發。勇敢的人去看心理醫生諮詢,透過心理醫師的引導,找出誘發病因的童年傷口,才明白父母當年的無奈痛苦與絕望,跟現在的自己如出一轍。
因為有孩子了,所以才能「走進」父母當年的角色同理角色,因為自己經歷了,所以才能「看見」父母當年酸楚的心感同身受。雖然佛家說,孩子是來討債的,這樣的討債方式縱然討得父母心甘情願,卻也是引領我們回頭去感謝雙親的關鍵,因為吃過同樣的苦,方能同理「同病相憐」的人。
每一個人都是透過孩子的成長,開始與自己和解,與父母和解,透過孩子而重生,也重整了童年不被認同不被祝福的自己。從孩子身上,我們重新認識自己、認同自己、祝福自己,也壯大了自己。
希望孩子充份理解我們的苦楚和無奈,我們要先在心中還原父母當年的痛苦與無奈,我們才會知道孩子心裡想什麼、需要什麼,這才是真正的和解,真正找回自己與父母之間愛的聯結。
#和解
#父母的愛
#同理可證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