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Emotion and Emotion-Laden Words in the Bilingual Lexicon
作者:Pavlenko (天普大學,美國賓夕法尼亞費城)
出版年份:2008 年
期刊: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講述兩件事情:
mental lexicon (心理詞典):
把心當成一本詞典,在說話或是思考時,會從這本「心的詞典」提出一個個字詞,串聯成一段話。
不同語言的 mental lexicon 並不相同。表達「我想要...」的概念時,美國人的 mental lexicon 會告訴他們要說「I want...」或「I would like」;西班牙人則會在 mental lexicon 裡查到「Quiero...」或「Yo quiero...」。
每個人的 mental lexicon 也都不同。有人的 mental lexicon 裡沒有髒話、有人的 mental lexicon 查不到某些專業術語 (比如在我介紹「mental lexicon」之前,你的 mental lexicon 可能找不到這個詞)、長輩的 mental lexicon 裡可能沒有「科目三」、2005 年後出生的年輕人在他們的 mental lexicon 可能查不到 Windows XP。
過去學者曾提出三種方法來定義情緒詞:
三種方法都有缺點,於是本篇作者想出第四種:功能分析法。
這邊要注意的是,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對情緒詞的定義,所以這些定義並不絕對。
定義歸定義,不能因為人類決定情緒詞特別,它就真的很特別吧?
所以學者用實驗來證明情緒詞是特別的。
比較情緒詞、抽象詞 (例如自由)、具體詞 (例如玩具) 不同面向的分數:
情緒詞的特別凸顯了出來!
除了從實驗上來看情緒詞與其他詞的不同,退後一步來看,從名字也可以發現這件事,因為人們甚至給了它「情緒詞」這個名字。
每個文化習慣的情緒詞類不一定相同。
波蘭文、俄文等語言的情緒詞通常為動詞,隱含了人類互動的過程。而英文、荷蘭語、中文等語言的情緒詞通常為形容詞或名詞,是一種自我標記,表達自己的內心狀態。
舉例來說,我們不會說「我開心你」(把「開心」當動詞用),我們只會說「我很開心」(「開心」是形容詞,標記我現在的內心情況)。
不同語言的情緒詞在許多方面有概念上的差異。
【Causal antecedents of emotions (情緒的導因)】
英文中,會產生 jealousy (嫉妒) 可能是因為男/女友跟別人打情罵俏、某個兄弟姐妹被偏愛、某人中獎可以去夏威夷玩。但在俄文中,第三個例子不能用 revnost (jealousy) 表達,必須用 zavist (envy,羨慕)。而在英文中,jealousy 跟 envy 常常可以交換著使用。
【Appraisals (情緒的衡量)】
在伊法利克 (西太平洋的環礁,菲律賓東方),表現出 metagu (fear,恐懼) 是值得表揚的;表現出積極、較有攻擊性是該被譴責的。與大多數西方國家的想法相反。
還有,像英文的 envy 常被認為是負面的詞,但與之對應的中文「羨慕」卻偏正面。
【Physiological reactions (生理反應)】
希臘文中的情緒詞 stenahoria,包含了不舒服、難過、窒息的感受,將情緒詞直接連結到了生理上的反應。
像這樣的詞無論在英文或中文裡,都無法以單一詞彙完整表達出概念。
【Consequences and means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display (情緒表現)】
談到「憤怒」,在因紐特、日本、大溪地 (位於南太平洋中部,澳洲與南美洲的中間) 等文化中傾向抑制生氣的表達,強調情緒控制;但在希伯來語中喜歡明顯的道出這種情緒;而在伊朗革族 (分布於菲律賓中部) 跟薩摩亞人 (分布於太平洋中部) 文化中,憤怒的表達是年輕氣盛男子的象徵。
所以什麼是「憤怒」的正確表達法,會因文化而不同。
兩種不同語言間某個詞的概念相比後,可以得到三種結果:
【Nesting (嵌套重疊)】
某語言的某個詞表達的概念只是另一個語言某個詞概念中的一部分。
【Split (分裂重疊)】
某語言的某個詞在其他語言中可以用很多不同的詞和概念來表達。
【Differentiation (差異重疊)】
類似於 Split,但不同語言的各個詞間既有相似處,又保留了概念差異。
【Core overlap (核心重疊)】
不同語言間類似意思的詞,核心概念相同,但牽涉到的周邊概念不同。例如同樣是「愛」,英文母語者傾向牽涉較不直接事物,像是玫瑰、心等。而西班牙母語者則聯想到更感官上的事物 (我猜是像擁抱、親吻等)。
會產生的情況:
是否帶有情緒性,直接一點看,能從是否引起皮膚導電反應知道,間接來看是觀察人類的語言、非語言反應和主觀感受。
學者們使用了四種方式來知道 L1 跟 L2 的情緒性差異:
發現 L1 中的情緒詞會引起較大的情緒,表現在較大的皮膚導電反應、受試者主觀認為較具情緒性、臨床治療個案較不願意使用 L1 進行治療 (因為可能引起傷痛) 等。
另外,學者針對不同程度的雙語者進行測試,發現 L2 習得時間越早 (也就是這個語言主宰你的程度跟 L1 差不多),在 L2 看到的情緒性也會越大。
因為 L1 情緒詞帶有較強烈的情緒性,當非常生氣時,人們很可能自然而然轉換成 L1 謾罵,即使對方不懂那個語言。
但也不總是如此,有的人認為用 L2 可以更自由自在的罵,因為感受不到那種禁忌和骯髒的束縛。
另外,許多雙語者說,與另一半相處時他們經常使用對方的語言 (對說話者來說是 L2) 表達愛意。因為語境的浸染,說這些詞時總帶著愛,久而久之這些 L2 詞彙蘊含的情緒性豐富到甚至超越 L1 的相似詞。
相反,也有些人認為 L2 情緒詞無法完整表達自己的感受,因此仍傾向使用 L1 詞彙。
情緒語言是特殊的,無論在生理或心理上都可以觀測到獨特性。而在不同語言間轉換這些詞彙時,由於種種因素 (語境、束縛性等),每個人對使用 L1 或 L2 的選擇都可能不同。
我們從這裡看到了語言奇妙的地方,它可以勾起很久以前的記憶,影響我們的行動,也看到人與人之間存在巨大的個體差異!
太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