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處存在的物體與到處不存在的主體:讀《物體系》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每一次的經典重出,除了後見之明的讀取彼時的時代精神外,亦參照當代,重新審閱了價值。而這價值無論如何,即使看起來「不變」,都是新的。閱讀《物體系》不可能忽略布希亞當時所談論的重心之一「科技」,在五十年間已有巨大改變,尤其網路的發明,使得這本書的觀點,可能要搭配到他往後所見證的時代方可證成。而幸運的我們有對布希亞深入了解的譯者為新版作序,補充了這缺憾。

儘管如此,我們假裝沒有預設地閱讀《物體系》時,會發現即使我們經歷了又一次(甚至不只一次)的科技革新,包括他當時所見的消費皆以光速演變(譬如提到的信貸,今日則有各種支付),卻不會構成太多理解上的阻礙。其中之一的原因,是《物體系》的書寫,很清楚的並不直接緊扣某個社會、時代,某種程度上,是去脈絡的。四大章節的論述,時間的分界幾乎以「傳統」與「現代」來區分,抹去了實際的年代與各國家、社會必然有的發展差異。這並不表示這是純抽象理論之作,布希亞的策略,在於這本以「物(objets)」的書裡談論的不僅僅是「物」,而是它的體系。猶如其中重要的論述之一,體系總是被另一個次級的體系掩蓋,作為無罪的證明。《物體系》的論述展開,並不以線性的因果關係一一推論,每一章書寫起來就像型錄般陳列的「物」,如同他所言的是一個個記號。不僅是記號,還是記號的系統。《物體系》的閱讀,事實上還是要連結起結構主義的基本預設,即使未必要將布希亞視作結構主義當中的一員:符號的意義,不在於能指(signifiant)與所指(signifié)的連結,而在於能指之間的差異系統。書名「物的系統(Système des objets)」無論是法文本身還是中譯,給予人都相當中性。卻也是這中性,是無論同不同意都該注意的:組構我們大部分日常生活的「物」,如何暗自脫離我們原以為的意義系統,亦即在我們「主體」選擇、安排的秩序,成為一個物自身的體系。這體系真正決定了我們的行動。換言之,布希亞的思想,確實是一種末世論,以一種人類全體的命題,談論物所接管的我們的世界。這同時是一本談論幻象之書。於是,布希亞的書寫,本身就是以一種系統性論述,一個系統滑移往另一個系統,以系統隱藏且同時彰顯的,莫過於主體的匱乏。人在這末日景觀中,在物質世界裡,不再是主角,甚至不是一個角色,僅僅是個觀眾,在幻覺之中而不自知。


《物體系》可能沒那麼像社會學研究,甚至也不像歷史學或哲學,它較近似於羅蘭巴特的《神話學》與《流行體系》的研究。我們可暫且視為對當代物件的語義學(sémiologie)研究。以學術系譜來說,關聯到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異化」的思考回應,也不時挪用了拉岡的精神分析。如同先前所說,布希亞的回應與思索經常掩蓋了推論的過程,若說因果推論的過程實際上是滿足說話主體(sujet parlant)的權力型態,布希亞的一部分策略在於使這個說話主體失能。後果是,作者本人的話語彷彿也是某種表演,作者不必(或無法)為他的論述負責,既然他已預先抹消了話語之所以成為話語的權力。不是迴避責任,而是沒有責任存在,就像是他論述起傳統的室內與現代室內的差異,進入現代的序列後,人就無需在空間裡反映出自己的形象,只要一再滿足自身(被製造出的、補償的、虛妄的)慾望即可。

也許是消除了最大障礙物,所謂作者權威的自我證成,《物體系》的ABCD簡明的陳述,處理「物品的『語言結構』如何被說出」及其實踐上的矛盾。

A〈功能性系統或客觀論述〉處理物與物之間的關係,談論物如何從傳統的象徵功能解放出來,成為體系。我們已經由一種傢俱社會學(專注在物品反應的人格與階級),進入到一種擺設社會學。在此,布希亞很清楚「人只有從影像中消失一途」。而色彩也是,色彩從各種象徵價值中解放,進入了序列裡,成為可以計算的氛圍。

接續的B章節則對稱處理〈非功能性系統或主觀論述〉,處理物與人的關係。一方面談論古物歷史性的氛圍與起源神話的象徵價值,這樣的追求,其實不僅是非功能,甚至也是一種退化的心理機制;談論收藏,則聯繫了前面的物的體系,以及主體對於此永不停歇的追尋,這種追尋再也不是哪個特地的物件,而是一整個物序列,甚至是當中的空缺。這將貫串到此書的最末消費結論。

C的〈後設及功能失調體系〉延伸了前兩章。物的體系的自身發展岐出,成了功能之上的功能(超越需求、回應了超越現實的現實的需要),於是也「失能了」。自動化主義是技術的功能超越性的發展,卻落得無用(不為任何實際生活需要,而是為了某種幻夢慾望),成為功能失調,回歸到主體的幻夢裡;機器人是機械的擬人,是人的終結形象,卻總會成為人類被取代(又無比吸引人)的惡夢,非功能性發展成後設的功能。

到了D章,則是本書著重的社會意識形態(socio-idéologique)分析,無論是個性化、模範與系列、信用貸款這些建制(institutions),都在讓我們成為此一意識形態中自認為有自由、有選擇的主體。消費,不再是某種個人或群體的表達,而是消費自身已成「一個真正的語言、一個新的文化」,布希亞稱為「新人文主義」。一種由消費形塑的個人完成,物也不僅是體系,也在消費系統中成為一種語言。

於是,我們的消費,當中的所有訊息,成為一種「記號的系統化操控活動」,物品成為記號,且「在物品構成的系列中,自我消費的是關係的理念」。是以,生命不斷在此被割裂,自我消解,消費的慾望不可能被滿足,在布希亞殘酷的手勢指出,是因為消費本身是建基在空缺之上。

本書最初出版於1968年,也是布希亞本人涉入許多的六八學運的年代。儘管過度推論總是閱讀需要審慎的態度之一,這樣對一個現代社會的全面性批判的研究,以後見之明來看,也是種時代氛圍了。原來我們可以使用物,與世界建立關係並認識自己,而技術的一再演進使得物不但自成體系,甚至化成一連串的符碼。我們一切的主觀意識,只如旋轉玻璃球打出的炫目光影。布希亞在書的開頭,對於尋找「物的結構語意系統」的企圖,其實反過來是告訴我們,對於自身世界,早已失語。


如今看來,布希亞的說出的倒不像是預言、對我們所在的當代的精準預測,不如說是在一個已經太遲的世界裡,幽魂般的悼念碎語。





    本空間收藏朱嘉漢過去累積的短文與評論。 全文開放。若有意願,可小額贊助。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本書的誕生往往來自另一本書。就像慾望,即使是書寫的,也會如同看著他人大快朵頤時跟著垂涎,慾望本身的延燒,慾望的仿效性,在匱乏中突然滋長。讀起這本書的矛盾也在於此,一方面像是空白許久而突然爆破開來如同暴漲氾濫的河水,甚至瞬間席捲的海嘯;另一方面,又像是一本已經寫了許久,甚至寫好許久的手稿,在某個適當
    朱利安·拔恩斯的作品,譬如我們較熟悉的《福婁拜的鸚鵡》,出版至今已經三十餘年。他的筆調口吻,貌似平淡(譬如相對瑰麗的書寫風格、或魔幻寫實類的調度),甚至讀來不太像虛構小說,說話者的聲音太貼近一個現實作者的位置。以至於閱讀起他的時候,尤其像《福樓拜的鸚鵡》或是眼下這本《生命的測量》時,像是讀起一個具有
    「正如尼采所說,憎恨的對象是時間本身,即對es war的憎恨,對『那曾經是如此』的憎恨。憎恨,極其不願了解未來的過去,而未來的過去也就是過去的未來。」——洪席耶《歷史的形象》 「上帝才知道我是否害怕原子彈把世界摧毀,但至少有一件事我同樣擔憂,那就是國家對整個人類的侵犯。」——貝納德·貝倫森(Ber
    當然,我們會記得並深深被打動於那句剪裁下來,放大,加重念出的那句話: 「沒有真理我大不了憤怒/沒有奧秘我會深深哀傷。」 這句話不能更多了,同時,在字句的使用上的美感與乾淨也不能更少了。似乎讀起蔡翔任的句子(暫且先擱置「詩」本身),會有這樣最初的印象。字句的簡潔,表達的意義無比充盈。 他言及的奧
    也許是對《繁花》印象太深刻了,字句間跳耀出擾亂著話語的竄顫之意象,密密麻麻構成本書最大圖景的無數「不響」。你知道每句「不響」必然藏著更多的心思流轉。於是在那本夢幻小說的華麗雕飾的表面上,讀過,卻陰刻了另一種文明反面。那多像是一個熟稔觀眾心思的表演者,用雙手絢麗的擺出種種擬態手勢,如蝴蝶飛舞、狼狗狂吠
    《文藝春秋》引起共鳴與同感並不意外。而且這種共鳴,所招喚起的情懷,在很大的程度上屬於「同代人」。就算不是標準文青——其中作者展現出一種承襲前代的廢材氣息(例如駱以軍?),卻也正是是這種「廢材」與「偏差」散出的寂寞氣息,形塑起這一代,甚至前溯與後推鄰近世代文青臉譜——,在接觸「漢聲小百科」、「林強
    一本書的誕生往往來自另一本書。就像慾望,即使是書寫的,也會如同看著他人大快朵頤時跟著垂涎,慾望本身的延燒,慾望的仿效性,在匱乏中突然滋長。讀起這本書的矛盾也在於此,一方面像是空白許久而突然爆破開來如同暴漲氾濫的河水,甚至瞬間席捲的海嘯;另一方面,又像是一本已經寫了許久,甚至寫好許久的手稿,在某個適當
    朱利安·拔恩斯的作品,譬如我們較熟悉的《福婁拜的鸚鵡》,出版至今已經三十餘年。他的筆調口吻,貌似平淡(譬如相對瑰麗的書寫風格、或魔幻寫實類的調度),甚至讀來不太像虛構小說,說話者的聲音太貼近一個現實作者的位置。以至於閱讀起他的時候,尤其像《福樓拜的鸚鵡》或是眼下這本《生命的測量》時,像是讀起一個具有
    「正如尼采所說,憎恨的對象是時間本身,即對es war的憎恨,對『那曾經是如此』的憎恨。憎恨,極其不願了解未來的過去,而未來的過去也就是過去的未來。」——洪席耶《歷史的形象》 「上帝才知道我是否害怕原子彈把世界摧毀,但至少有一件事我同樣擔憂,那就是國家對整個人類的侵犯。」——貝納德·貝倫森(Ber
    當然,我們會記得並深深被打動於那句剪裁下來,放大,加重念出的那句話: 「沒有真理我大不了憤怒/沒有奧秘我會深深哀傷。」 這句話不能更多了,同時,在字句的使用上的美感與乾淨也不能更少了。似乎讀起蔡翔任的句子(暫且先擱置「詩」本身),會有這樣最初的印象。字句的簡潔,表達的意義無比充盈。 他言及的奧
    也許是對《繁花》印象太深刻了,字句間跳耀出擾亂著話語的竄顫之意象,密密麻麻構成本書最大圖景的無數「不響」。你知道每句「不響」必然藏著更多的心思流轉。於是在那本夢幻小說的華麗雕飾的表面上,讀過,卻陰刻了另一種文明反面。那多像是一個熟稔觀眾心思的表演者,用雙手絢麗的擺出種種擬態手勢,如蝴蝶飛舞、狼狗狂吠
    《文藝春秋》引起共鳴與同感並不意外。而且這種共鳴,所招喚起的情懷,在很大的程度上屬於「同代人」。就算不是標準文青——其中作者展現出一種承襲前代的廢材氣息(例如駱以軍?),卻也正是是這種「廢材」與「偏差」散出的寂寞氣息,形塑起這一代,甚至前溯與後推鄰近世代文青臉譜——,在接觸「漢聲小百科」、「林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就是灌籃高手啦, MDB, 老粉感動啊, 還是那熟悉的三頭肌滿滿的籃球卡通, 音效滿滿, 劇情不重要, 骨灰粉買單, 不用管別人說什麼好看不好看. 個人認為年過30 40 絕對值得進場, 除非你不看漫畫, 劇情真的不重要, 影音效過超讚, 人物精美一項是日式動畫強項, 井上雄彥的風格(其實我說不出個
    我在香港房地產開發商擔任總經理職位時,其中一個範疇是專案部架構重組,建立團隊,和培育團隊。 當時香港經濟環境還可以, 而且,很多人力資源都回到祖國參與城市化帶來興旺的房地產開發專案,同時,有部分人力資源也去了澳門參予當地興起的旅遊度假博彩專案。 所以,當時,員工跳槽是很常見到的情況。當然,我作為上
    權力鬥爭是什麼 如果溝通的目的,是為了理解對方的想法,並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希望可以互相理解。那權力鬥爭的目的則是,為了贏過對方,讓自己顯得比較優秀。也就是說,權力鬥爭並不是以溝通為目的的喔,這點很重要。會發生權力鬥爭,通常是其中一方先宣戰了,而另一方也同意了,就會進了這樣的權力鬥......
    Thumbnail
    -寫於2020/10/12     Hi there,我相信很多人認同,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首梁靜茹,不管是娓娓道來的〈情歌〉、〈偶陣雨〉、〈愛久見人心〉、〈我好嗎〉,到情緒高昂的〈會呼吸的痛〉、〈崇拜〉、〈如果有一天〉等,總有一塊心中最柔軟的地方能配上梁靜茹的音樂,也總有某些時刻,他的歌會自動在腦
    Thumbnail
    如何設計一套「遊戲規則」,使參與其中的行動者都能以此為依循,在某個被設定的框架裡彼此互動與制衡,但又保有相當程度的彈性與詮釋,我覺得這是很有趣的一項「動動腦」。
    今天來分享考筆試的人生經驗,相信大家都在學生時期考了許多筆試甚至口試,可是這項測驗有讓我們本身更有價值,讓社會和諧更加進步嗎?這我不能確定,只是方便管理每個學生的筆試標準,而這件事情卻無法讓學生更有向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就是灌籃高手啦, MDB, 老粉感動啊, 還是那熟悉的三頭肌滿滿的籃球卡通, 音效滿滿, 劇情不重要, 骨灰粉買單, 不用管別人說什麼好看不好看. 個人認為年過30 40 絕對值得進場, 除非你不看漫畫, 劇情真的不重要, 影音效過超讚, 人物精美一項是日式動畫強項, 井上雄彥的風格(其實我說不出個
    我在香港房地產開發商擔任總經理職位時,其中一個範疇是專案部架構重組,建立團隊,和培育團隊。 當時香港經濟環境還可以, 而且,很多人力資源都回到祖國參與城市化帶來興旺的房地產開發專案,同時,有部分人力資源也去了澳門參予當地興起的旅遊度假博彩專案。 所以,當時,員工跳槽是很常見到的情況。當然,我作為上
    權力鬥爭是什麼 如果溝通的目的,是為了理解對方的想法,並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希望可以互相理解。那權力鬥爭的目的則是,為了贏過對方,讓自己顯得比較優秀。也就是說,權力鬥爭並不是以溝通為目的的喔,這點很重要。會發生權力鬥爭,通常是其中一方先宣戰了,而另一方也同意了,就會進了這樣的權力鬥......
    Thumbnail
    -寫於2020/10/12     Hi there,我相信很多人認同,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首梁靜茹,不管是娓娓道來的〈情歌〉、〈偶陣雨〉、〈愛久見人心〉、〈我好嗎〉,到情緒高昂的〈會呼吸的痛〉、〈崇拜〉、〈如果有一天〉等,總有一塊心中最柔軟的地方能配上梁靜茹的音樂,也總有某些時刻,他的歌會自動在腦
    Thumbnail
    如何設計一套「遊戲規則」,使參與其中的行動者都能以此為依循,在某個被設定的框架裡彼此互動與制衡,但又保有相當程度的彈性與詮釋,我覺得這是很有趣的一項「動動腦」。
    今天來分享考筆試的人生經驗,相信大家都在學生時期考了許多筆試甚至口試,可是這項測驗有讓我們本身更有價值,讓社會和諧更加進步嗎?這我不能確定,只是方便管理每個學生的筆試標準,而這件事情卻無法讓學生更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