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處楊梅一樣花(還是)天下烏鴉一般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在香港房地產開發商擔任總經理職位時,其中一個範疇是專案部架構重組,建立團隊,和培育團隊。
當時香港經濟環境還可以, 而且,很多人力資源都回到祖國參與城市化帶來興旺的房地產開發專案,同時,有部分人力資源也去了澳門參予當地興起的旅遊度假博彩專案。
所以,當時,員工跳槽是很常見到的情況。當然,我作為上司也很欣慰,因為人才是我培養出來的。我從不吝嗇我的員工離我而去,反而,我會
但是,如果離開公司是因為個人的能力,表現,工作態度等等,我就會有點擔心。因為現今的環境已跟以前大不同。以前是因為資訊不發達,員工從一家公司跳槽到另外一家公司,人家未必知道是究竟是什麼原因。
現今的商業社會,每一家公司的人力資源部與其他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都有聯繫,獵頭公司的數據也沒有什麼秘密,而者,更重要的是,每家企業的的二代,他們的社交圈子也是互通的。一個電話,一個資訊,一個口碑,你想想,你能跑得到那裏?不要妄想不在這家企業打工,你們就可以輕易的到另一家企業打工了。
舉個香港80年代樂壇的例子,以前有譚詠麟跟張國榮兩個鬥到你死我活。試圖雄霸市場。
但現今的營商模式已改變,是講求(Collaboration),互相合作的。所以,我忠告各位年輕人,如過不是因為工資增加,職位升遷或者是被獵頭公司挖角而跳槽,就要三思。嘗試先改變自己的工作態度,思維,調節想法。把絆腳石變成踏腳石,把阻外力變成推動力,把人家的批評變成自己的座右銘。否則,你們跑到那裏都不會有改變。結果就是,原地踏步。
待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在80年代大學時,當時流行一個想法,就是如果能獲取一個專業本科學位,再加上一個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就無往而不利了。肯定找到一份理想工作。 其實,想法一點沒錯。 簡單來說,念一科專業,譬如,我念的建築設計,就是要深入認識,瞭解,鑽研,讓視野及覌察專注。 反覌,念工商管理,就是要獲取博學,廣範認知
。。。。古語有雲:《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說得一點也沒錯。試想像,年輕求學時,一點人脈關係都沒有,遇到任何問題,立即想到的資源,一定是父母。因同齡的同學們,朋友們的知識,智慧,思維與自己差別不大。 長大後,步入社會工作時,開始與不同年齡,文化,階層的朋友接觸,遇到問題時,就可找他們求助了。況且人
。。。我認為豐富的人生是應該有規劃的。不但從仕途開始,更需要延伸到退下職場後的階段。 現今來說,60歲的人己不能用老來形容了。反覌,應是用充滿人生閱歷,良好人脈關係,及在某領域上擁有豐富認知才對。 基於以上種種元素,退下火線後,其實可以用以上的優勢,應用在自己喜愛的工作上。 曾經聽過,如能把喜愛的興
。。在人生路上到達退休年齡而退下火缐,是每個職場人士都會遇到的階段。  無論過去立下多少汗馬功勞,豐功偉職,最後都要因歲月催人,或企業的兩代交替,最終要讓出杈力空間,此乃不能改變的職埸定律。  所以亦毋須介懷,時常抱著“想當年”的心態,否則只會令自己感到懊惱。  每個職場人,在職時都不斷拼搏,爭取表
。。。我在80年代大學時,當時流行一個想法,就是如果能獲取一個專業本科學位,再加上一個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就無往而不利了。肯定找到一份理想工作。 其實,想法一點沒錯。 簡單來說,念一科專業,譬如,我念的建築設計,就是要深入認識,瞭解,鑽研,讓視野及覌察專注。 反覌,念工商管理,就是要獲取博學,廣範認知
。。。。古語有雲:《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說得一點也沒錯。試想像,年輕求學時,一點人脈關係都沒有,遇到任何問題,立即想到的資源,一定是父母。因同齡的同學們,朋友們的知識,智慧,思維與自己差別不大。 長大後,步入社會工作時,開始與不同年齡,文化,階層的朋友接觸,遇到問題時,就可找他們求助了。況且人
。。。我認為豐富的人生是應該有規劃的。不但從仕途開始,更需要延伸到退下職場後的階段。 現今來說,60歲的人己不能用老來形容了。反覌,應是用充滿人生閱歷,良好人脈關係,及在某領域上擁有豐富認知才對。 基於以上種種元素,退下火線後,其實可以用以上的優勢,應用在自己喜愛的工作上。 曾經聽過,如能把喜愛的興
。。在人生路上到達退休年齡而退下火缐,是每個職場人士都會遇到的階段。  無論過去立下多少汗馬功勞,豐功偉職,最後都要因歲月催人,或企業的兩代交替,最終要讓出杈力空間,此乃不能改變的職埸定律。  所以亦毋須介懷,時常抱著“想當年”的心態,否則只會令自己感到懊惱。  每個職場人,在職時都不斷拼搏,爭取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筆者在資訊科技業界工作多年,也算是比較轉換工作頻密的一類。 在香港,其實轉換東家是常有的事,也早已經多破了過往要做五年才免卻被人說是「Jumpy」的跳槽達人的話柄。隨着更多新世代的年輕人轉換更頻密,相比起來我就沒有這麼「明顯」了。 當中會遇到的,當然就是有不同類型的上司。只要不是自已創業,你做不
Thumbnail
我的職務是工程人員,在我前期的工程人員是直接現場處理,後來門市數量快速增加,公司人力無法負荷,改委託外部協力廠商第一線處理,工程人員作驗收管理的工作。我是在這個轉換期間人事異動時進來的,進公司第一天到25年後退休的最後一天,原則上我算是做同一職務沒有變過,也沒升遷、輪調過,可見工作能力之不佳^=^。
Thumbnail
 在台灣的職場中,「跳槽」一直是個熱門話題。但是,當你下定決心要離職,主管卻突然拿出加薪大絕來挽留你,這時候該怎麼辦呢?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讓人又愛又恨的職場困境。 先來看看小美的故事。小美是個業務主管,在某科技公司工作了五年。最近,她覺得工作沒有挑戰性,加上薪水一直原地踏步,於是決定跳槽。
Thumbnail
近一年來,我回台北不過三次,和經營團隊的實際面對面互動,準確來說,就是兩次。有幾次出差亞洲市場都採過境方式前往目的地,也就是過家門而不入。 我和團隊常態的遠端互動,使得管理模式和領導風格,無形中起了變化。我無法對團隊成員做太細部的督導,更無法提供最即時的貼身支援。譬如,重大客戶投訴,我不可能當天或
Thumbnail
轉調新加坡是我前一年聲請離職事件,來自高層的對應措施,這是公司的角度。對我個人而言,由於沒有完全離開職場,只是轉換場域。所以,理論上,我還處於職涯路徑的未定狀態。 儘管如此,我仍然以正向的心態來回應整個安排。其一,盡最大的努力奉獻精力,冀望得到最優的專業表現。其二,盡力摸索,希望把自己的職涯規劃,
Thumbnail
職業生涯的路途上,除非是退休或是開始自己創業,一般若必須做出改變;都屬於“轉職”的狀況,也就是另謀高就。至於;有需要另謀高就的原因當然有千百種,就不在這裡贅述。 我當時的情況是有些特別,我沒想過先去找尋新的機會,再回頭請辭。我就是想要改變目前的工作狀態,看有沒調整的可能?那麼,為什麼我須要再三思考
Thumbnail
關於我的升遷之路,其實頗不順遂。 在金融業浪跡天涯十來個年頭,待過幾間本土金控跟外商銀行,雖然外表title看起來還行,做的事也都還在線,但其實心裡清楚,自己恐怕不是當主管的料,也很大機率沒那個命,繼續當孤鳥的機率不低。 特別是這幾年看到同儕一個個開始出頭,不管是在local戲棚下等到位置混到科
在職場上,時常看到有些已經離職的或是退休的,很喜歡回原工作崗位,有些不懂這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種心態? 昨天已經過去了,舊人早就換成了新人,何必去找不痛快?人家一聲廠長,喊的到底是誰?不是你,你心情不好,是你,新廠長不爽!所以對於曾經工作過的地方,我向來是不聯系的,除非是老同事換了工作。不是我太過現實
Thumbnail
團隊因優秀同仁離職後出現職缺,而離職同仁透過關係積極求職。文章談論外商工作的高薪低壓情況,以及職務天花板的困境,並鼓勵個人明確自身需求與目標。透過此篇文章,作者分享了對現況的反思,並期望讀者梳理自己的想法,做出最合適的決策。
Thumbnail
在進行職涯轉換的談話中,我收集了一些資訊 離職的原因其實蠻多種的, 有未來發展的/年終不好/我看誰誰不爽/他做的跟狗*樣還比我錢多 因為負債所以需要更多的薪水,我看不到在公司的未來 另外也發現了在公司待得越久3-5年左右,通常是有關【發展】的課題 而3年以下的通常是工作貢獻沒有達到肯定,
筆者在資訊科技業界工作多年,也算是比較轉換工作頻密的一類。 在香港,其實轉換東家是常有的事,也早已經多破了過往要做五年才免卻被人說是「Jumpy」的跳槽達人的話柄。隨着更多新世代的年輕人轉換更頻密,相比起來我就沒有這麼「明顯」了。 當中會遇到的,當然就是有不同類型的上司。只要不是自已創業,你做不
Thumbnail
我的職務是工程人員,在我前期的工程人員是直接現場處理,後來門市數量快速增加,公司人力無法負荷,改委託外部協力廠商第一線處理,工程人員作驗收管理的工作。我是在這個轉換期間人事異動時進來的,進公司第一天到25年後退休的最後一天,原則上我算是做同一職務沒有變過,也沒升遷、輪調過,可見工作能力之不佳^=^。
Thumbnail
 在台灣的職場中,「跳槽」一直是個熱門話題。但是,當你下定決心要離職,主管卻突然拿出加薪大絕來挽留你,這時候該怎麼辦呢?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讓人又愛又恨的職場困境。 先來看看小美的故事。小美是個業務主管,在某科技公司工作了五年。最近,她覺得工作沒有挑戰性,加上薪水一直原地踏步,於是決定跳槽。
Thumbnail
近一年來,我回台北不過三次,和經營團隊的實際面對面互動,準確來說,就是兩次。有幾次出差亞洲市場都採過境方式前往目的地,也就是過家門而不入。 我和團隊常態的遠端互動,使得管理模式和領導風格,無形中起了變化。我無法對團隊成員做太細部的督導,更無法提供最即時的貼身支援。譬如,重大客戶投訴,我不可能當天或
Thumbnail
轉調新加坡是我前一年聲請離職事件,來自高層的對應措施,這是公司的角度。對我個人而言,由於沒有完全離開職場,只是轉換場域。所以,理論上,我還處於職涯路徑的未定狀態。 儘管如此,我仍然以正向的心態來回應整個安排。其一,盡最大的努力奉獻精力,冀望得到最優的專業表現。其二,盡力摸索,希望把自己的職涯規劃,
Thumbnail
職業生涯的路途上,除非是退休或是開始自己創業,一般若必須做出改變;都屬於“轉職”的狀況,也就是另謀高就。至於;有需要另謀高就的原因當然有千百種,就不在這裡贅述。 我當時的情況是有些特別,我沒想過先去找尋新的機會,再回頭請辭。我就是想要改變目前的工作狀態,看有沒調整的可能?那麼,為什麼我須要再三思考
Thumbnail
關於我的升遷之路,其實頗不順遂。 在金融業浪跡天涯十來個年頭,待過幾間本土金控跟外商銀行,雖然外表title看起來還行,做的事也都還在線,但其實心裡清楚,自己恐怕不是當主管的料,也很大機率沒那個命,繼續當孤鳥的機率不低。 特別是這幾年看到同儕一個個開始出頭,不管是在local戲棚下等到位置混到科
在職場上,時常看到有些已經離職的或是退休的,很喜歡回原工作崗位,有些不懂這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種心態? 昨天已經過去了,舊人早就換成了新人,何必去找不痛快?人家一聲廠長,喊的到底是誰?不是你,你心情不好,是你,新廠長不爽!所以對於曾經工作過的地方,我向來是不聯系的,除非是老同事換了工作。不是我太過現實
Thumbnail
團隊因優秀同仁離職後出現職缺,而離職同仁透過關係積極求職。文章談論外商工作的高薪低壓情況,以及職務天花板的困境,並鼓勵個人明確自身需求與目標。透過此篇文章,作者分享了對現況的反思,並期望讀者梳理自己的想法,做出最合適的決策。
Thumbnail
在進行職涯轉換的談話中,我收集了一些資訊 離職的原因其實蠻多種的, 有未來發展的/年終不好/我看誰誰不爽/他做的跟狗*樣還比我錢多 因為負債所以需要更多的薪水,我看不到在公司的未來 另外也發現了在公司待得越久3-5年左右,通常是有關【發展】的課題 而3年以下的通常是工作貢獻沒有達到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