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姓當歸(萬善同歸台語),台南是許多懷揣著淘金夢者的異鄉。
作為台灣的中華文化起源地,台南蘊涵歷史記憶中的許多瑰寶。然而諷刺的是,這些瑰寶都慢慢在被遺忘。「南山公墓」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留著17世紀華人在東亞、南亞的痕跡。而直到現代都有翻修,代表這片地方依然與土地上的所有人有著連結。
鄭成功家族的血脈,也默默安放了一些在這裡。
生死問題是一個民族最純粹的文化體現。當有一個墓群存在,並綿延發展幾百年,那就是這片土地最真實的歷史。像是地名的演變,最早墓地區域都叫做鬼仔山,接著慢慢沿革成為貴子山、桂子山、魁斗山等等。
除了地名指稱的變化,很多特別的地名有著與風水的連結。
金盤搖珠、烏鴉下田、仙人拋網等等…既是當時風水師看的風水位,也成為那時候人們標記方位的地名。而墓地上的墓碑最早還寫著崇禎年號,那時是1604年,此時荷蘭人甚至還沒有佔領鹿耳門港。但為什麼這些,我們都不記得了呢?
因為墓地與城市發展的關係,是此消彼長。
在日本人到來之前,台南城南門外滿是墳墓。但隨著現代化開發的需求,學校、棒球場、跑馬場還有機場等建設,都需要大片的土地。而住滿了人的城市改造困難,於是政府就把目光投向了無言的逝者。
就這樣,逝者們一路被搬家,甚至被損害至今。
但被連根拔起了這麼多逝者的現在,南山公墓仍然保存著不該被忘記的英靈。像是清代台灣唯一藝術家 林朝英、日治時期台灣第一個博物學家 王雨卿等,安眠著台灣各時期的文武舉人、知州、長老教會傳教士巴克禮等等。以及連家、固園黃家,仍至近代臺南紡織創辦人侯雨利家族的墓園都在南山。
可以說這裡長眠了,推進台南、台灣發展的重要見證人。
除了英傑們,墓地更是深埋了人們單純的思念。在林朝英墓旁,有一座小巧的墳墓,是一個小女孩的墳墓。刻著民國三十六年的墓碑上,傷心的父母寫著「愛女」,墳上貼著她可愛的照片。她在南山公墓的日子超過短暫的一生,後來父母雖然也離開世界,不過這裡的夥伴仍會定時過來看看打掃、祭拜。
彷彿是在說著,不該忘記,每個人都不該被忘記。
那南山公墓現在遇到了什麼困境?是因為台灣古蹟法規認定方式的僵化,古蹟只能以建築作為申報主體,要有足夠的獨特性、紀念性才能夠列冊。但南山公墓群的個別墳墓,彼此之間建築方式雷同,現在看起來甚至有些破敗,所以在現行法規下,大部分都不符合被保護的古蹟資格。
但這些古墓的價值,在於記憶啊!
親手摧毀這些英傑的長眠之地的人們,有什麼臉面告訴後代這片土地發展的歷史?你要告訴孩子們,那些幫助我們落地生根的英傑,都是我連根拔起的嗎?
就算城市要發展,也不該以破壞為代價。
我支持這片土地需要另外的規劃,但這是建立在給靈魂們一個紀念的前提下。做成紀念公園、文化走廊,或是結合更多活動都好,讓祖先們能安息有這麼難嗎?
以上疑問或許是我問的天真了,但好像這些天真值得堅持?
希望這篇文章能召喚出一些關心,不只是保護文物古蹟,而是更關注自己這片土地。讓更多人們能跟自己的孩子、孫子說,自己是哪裡人?那裡有什麼故事?現在有著這樣的生活有著誰的努力?
不要當失根之人,我們都有傳承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