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幾天年假結束,小孩們也必須面對一個可怕的事實—快開學了—想到要面對痛苦的上課考試,雖然不情願但還是得乖乖上學。但實際上在以前的台灣,我們的阿公阿嬤們不見得比較輕鬆。
回顧台灣的初等教育歷史,日治時期才開始正式引進現代教育系統。但因為對殖民地政策上的考量,再加上對人才培育的需求。因此當時的初等教育中出現了一些現在不可能出現的課程。趁著開學前,讓我們看看老一輩上學都學些什麼吧!
其實沒有比較輕鬆:
在日本政府來台前。台灣的教育體系還是以傳統的私塾為主,學的也是以四書五經為主,為一的例外是傳教士開設的學校。甲午戰爭後後日本統治台灣,才正式將西方教育體系引進台灣。
根據1904年的〈台灣公學校令〉規定,要「對本島人子弟施德教、授實學,用以養成國民性格,使其精通國語。」因此課程方面除了有國語(日語)、算數等我們現在很熟悉的科目,還有修身這種類似於品德教育的課程。而為了要「授實學」還新增了農業、手工、商業這三科,在1912年時合併統一稱為實業科。
以上不是亂說的蛤,而是轉述當時「教授要目」的內容。性質類似今天老師的教學計畫表,裡面詳細的列出該科的教學進度與教學內容。不過也只是僅供參考,還是可以根據學生的狀況、當地的環境氣候後進行調整。
學童大約會在第三學年,也就是三年級開始學習實業科的課程,當然也會進行實作。農業科就是教你種各種農作物,一開始是在學校花圃種綠豆、青蔥等比較簡單的蔬菜,之後變成各種瓜類、花椰菜等,甚至是稻米、甘藷等糧食。而像是文旦蜜柑等果室也是頻繁的出現。升上六年級後甚至還會教養蠶、養各種家畜!
學校裡的開心(?)農場:
大家一起做手工:
而手工科的課程,顧名思義就是做手工藝,從一年級就會開始教。課程包括簡單的木工、紙張加工和編織。有些課程男女會一起上,但有些課程是只限男生/女生。例如下圖的一年級小朋友們正在學習剪紙,其中有男有女。
後來男生們會開始學習木工,一開始會學習如何使用刨刀等工具。並製作像是木箱、梯子等較為簡單的作品。之後再循序漸進地改成雨傘、轎子等比較複雜的木工。
而女生們則會先學習削竹子製作筷子、晾衣桿等生活用品。到後來變成用竹條編織各種籃子,到後來甚至會製作竹簾、斗笠等更為複雜的工藝品。
做生意要從小開始:
和前面兩科相比,商業科的學習方式比較沒有那麼誇張,也是從三年級開始。基本上就是先以學校附近常見的商店作為實例,教導他們商店的分類,各種不同性質的商人和常見的商品,並介紹開店需要的員工和他們的職位名稱,以及該怎麼談生意與跟顧客對話。
以米店為例。老師會介紹它應該長什麼樣,店裡的米是怎麼來的、該怎麼根據品種和品質分類。並教導學生改怎麼用斛量米。這一切幾乎是像是職業學校會出現的課程內容。
各有各的苦啦:
這些課程核心理念都是要教授簡易、實用的知識,和培養學童對該職業的興趣和勤勞的性格。雖然以現在的角度來看這種教育方式限縮了學生的發展性。但那個時代能上學就已經非常幸運了。
不過嘛,在現代小孩的眼裡,相較於面對考不完的考試、寫不完的功課搞不好種田養動物、做手工是相對輕鬆的課程。只能說誰不見得比較輕鬆。
最後祝要各位學生老師開學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