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住在三合院。在能認字以後,發現一面灰牆上用毛筆寫著「吉的家安如父爸意」,很秀氣工整的字。東倒西歪的排列,有種不拘之美。原來是媽媽小時候寫的。
而「天泰地泰三陽泰」、「天增歲月人增壽」這些詞語的印象則是來自過年會帶我們去賣春聯的爸爸。
他們的字都是自學的。
寫字,是遺傳的天份—
小四的班導提倡寫字,我從那時開始寫字,沒多久就常拿國語文競賽或書法比賽的獎項,字寫得好也讓我多了一份自信(自我感覺良好~)。高年級的班導板書寫得也很棒,所以我的硬筆字也開始變漂亮了。雖然中學後因為課業之故所以停筆了,但一直喜歡欣賞。
寫字,提升了我對「整體」的感受。小到結字、筆畫;大如行氣、佈局。一張紙就是一片天地,下筆與留白都是從練習到自然而然。
爸爸曾言,女字多半不如男字,所以現在練字是為了日後畫畫可以自己落款。雖然,我當時抗拒這種預言式的斷言,但此話也真不錯:多數畫者會請人代為落款(有的其實也落得不怎的)而除了現代的書法家董陽孜先生外,書法家多半還是男性。(期許自己…)
後來有機會接觸寫意的水墨畫,才發現原來用筆的工夫是可移轉的。啟蒙老師既長花鳥也能山水,重點是下筆很俐落,與我的個性與審美觀相符。離成氣候也還有距離,但同樣的,從學習動筆中也發展出了欣賞的能力。
曾經在一次講座上聽藝術拍賣官說「看展時,看自己喜歡的與策展人或作者所挑選作為封面(主力)作品是否相同」可以說是鑑賞力的培養方法。我發現我似乎有這方面的能力…並能看到創作者想表達的精神。
有兩次難忘的看展經驗:在歷史博物館裡看到巨幅的對聯,忘了是什麼年代以及作者,印象深刻的是我站在作品前感受到的氣場,佇足許久,能量被眼前的創作提升了。另一次則是看顏真卿的祭侄文。在那之前我不喜歡他的字,肥腴的美跟我習慣的歐陽詢差異太大了。但祭侄文讓我發現原來他也能寫「好看」的字。而我尚未能欣賞的顏體字其實是他的創作、他的風格。現在我喜歡看顏體字了,但還寫不出來…從這些欣賞的經驗裡,我想「懂」點門道有助於欣賞,至於「精通」就必須日積月累的身心實作。換句話說,鑑賞家欣賞得到作品的高明之處,但不是每個創作者的作品都有那轉換人心的力度或氣場。
氣場…似乎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只能意會無法言傳…就像旅遊,歐洲城市—即使是被炸過的科隆—還是有整體感;中國,腦海裡想到的是北京或西安,雖也還有特定區域仍保有古色古香的氛圍,但離開了那個區域,就像是到了另一個世界。又或者是在時隔許久之後再到阿里山,卻找不到曾經的氣場了。在這裡我想說的是氣場來自於「整體感」。
也曾讀到「整體感」就是「道」,是東方所長,而西方的科學專長於分工精細,表現在醫學方面就是當人有病痛去體檢,分科卻找不出病因。而中醫或氣功等擅長整體循環,所以利用功法練習一陣子就見改善的經歷。
道是事物的本質。當我們看不到整體感的時候,就無法看出事物的本質,只能著相。看得到事物本質才能有效正確地類比。而不是支離破碎地你一言我一語,無效率地作無用功。亦即,當人看得到事物本質才能有共識啊﹗而對個人而言,這是trasferrable的技能或知識的根本。
只是整理想法的記錄,寫到哪算哪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