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和好友約在師大附近吃飯聊天;結束後,信步至校園裡的師大美術館,參觀了《一拍即影:拍立得國際名家攝影大展》。這個展主要是由攝影展覽基金會(明尼亞波利斯/巴黎/洛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物館(劍橋)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館(臺北)聯合製作。這項展覽自2017年開始,已陸續在美國、歐洲各國巡迴展出,師大美術館已是巡迴以來的第九站。這個展的展出內容集結了全球超過120位藝術家的300餘件展品,也呈現了拍立得在問世以來,藝術創作者如何以其巧思,和拍立得持續研發精進技術所開發出的相機與底片對話。我也是在看展的過程中才知道,原來拍立得不是只有我們以前所接觸到的小相機和小張照片,展會中有不少作品都有20×24吋之大,才知道原來Polaroid曾在1976年製作了一台傳奇性的相機,其目的是用來示範自家的Polacolor II 底片。這相機重達200公斤,主要就是出借給全世界有興趣以相機創作的藝術家使用,唯使用此相機拍攝時攝影師不能孤軍作戰,而需至少兩個人一起合作方能操作。
展場中,一個作品讓我駐足了許久。
這是由一位NASA的太空人Charles Duke(第十位登上月球的太空人),在1972年搭乘阿波羅16(Apoollo 16)太空船登錄月球時,將一張他和家人的合照,以透明塑袋包裝放月球表面上之後,所拍攝的一張照片。
月球上的照片近看如下:
據說,當時Charles Duke把這張照片留在月球上,心裡頭有個念頭,就是30年後能夠再上月球看看這張照片,看這張照片是否有什麼變化。可惜的是,最後Charles Duke並沒有這個機會再去月球找這張照片。
站在這張作品前,我尋思著,這張照片,從1972年到現在,已經經歷過超過半個世紀了。在這對地球而言超過50年的歲月裡,在這個對其他星球也許是極長也或許是瞬臾的時間裡,這個留在月球上的類比訊號,是否曾經在這個浩瀚且我們未能盡知的宇宙中被任何過客所接收? 是否有地球以外的生物,對於這張照片上的生物感到好奇?
至於Charles Duke,一直到今天,當他和已經都長大也一起老去的家人在一起時,是不是會經常想起或談起這張照片? 對我而言,這像是把自己和家人在某個當下的樣貌,鎖進一個時光膠囊或鐵盒子裡。只是,當我把我的當下放進像月球表面這樣的時光膠囊或鐵盒子裡時,我其實知道,我不會像放在一般的時光膠囊或鐵盒子中,當時光流逝,我們因為俗事所忙碌時,甚至成長過程時居住地變遷,根本也不會再想起此事。相反的,因為這個時光膠囊或鐵盒子所擺放的地點是如此特殊,我大概一輩子都會記得,即使我在一開始就知道就是永別。
我們的人生中,有很多的分離,其實也很像Charles Duke放在月球上的這張照片。
分離時在心中那一瞬間的影像,即使經過歲月更迭,卻彷如昨日,歷歷在目。
這種想念,也無聲無息地,化為那個我們現在所認識的自己的一部份。